Monthly Archive for August, 2006

Page 2 of 3

Welcome to Italy!

前言:八月初的旅程雖是匆匆(米蘭四天,倫敦四天),但總也有留下隻言片語,這實在多得手提電腦之助——晚上睡前無事可做,而又有心情打打遊記的話,有一部電腦在手的確十分方便。換了是只有筆和紙的話,我肯定懶得提起筆。所以,這裡不定期刊登的遊記,除了特別標注外,也就是當時所記下的閃念了。

**

意大利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家。她有一隊四度贏得世界盃的國家足球隊,她有可製造出全球最型的跑車的公司,她有絕美的風景;但是她也有辦事效率慢的毛病,她也有官僚制度繁複的問題,她也有一些令人不知所以的行事方式。這次到意大利,當然也遇上一些——遇上這些令人摸不著頭腦,甚或啼笑皆非的事之時,就只可聳聳背,攤開雙手,語帶無奈的說一句:「歡迎來到意大利——Welcome to Italy!」了。

例如…

其一:飛機由倫敦抵達米蘭的Linate機場(左圖就是本人等行李時,無聊拍下的),機上乘客魚貫下機,換乘巴士(就像是以前啟德機場那般)前往機場大樓。但全機乘客步進入境大堂之時,竟發現檢查櫃位空無一人。正當大夥兒以為意大利貫徹開放歐盟邊境精神,對來自歐盟地區者不用檢查護照,而走過櫃位時,兩名邊防檢員此時才急忙走出來,大聲嚷道:「留步!要檢查護照!」

其二:米蘭的交通系統票,可分為三種,一種是一歐元的即用票,在打票機打印後可在七十五分鐘內使用市內的交通工具;另一種是三歐元的廿四小時票;最後一種是五點五歐元的四十八小時票。不過最令人覺得煩擾的,是市內的地鐵站,雖然是貼心地設了自助售票機,而且還有意法英德四種語言供選擇,不過「好衰唔衰」,售票機只賣第一種交通票,而且硬幣只收五角或一歐元,如果像我身上只有兩歐元硬幣的話,對不起,另找地方買票吧。

其三:對我而言,米蘭最「市中心」的地方,非「大教堂」(Duomo)莫屬,這座歌德式建築物,近年一直進行翻新工程,三年前初訪米蘭時,教堂正面圍起了棚架,三年後的今日再造訪,棚架仍然存在,不過一邊竟掛起了廣告,廣告主角,竟然是麥當娜(為H&M拍的廣告)。麥當娜與教堂,這個配搭真夠特別。還記得當日在酒店隨手揭揭當地報紙,麥當娜在意大利演出所造出的十字架姿勢造型,還引起不少爭議…

其四:與友到訪離史卡拉歌劇院不遠的布雷拉美術館,看看它的藏畫。甫一進內,發現所有釘在畫旁的解說都是意大利文,但又發現每個展室的入口,都有更詳盡的解說單張供索取,還有架上附有一句 “Please take one” 。滿以為館方好心,提供英文版照顧對意大利文幾乎「文盲」的遊客(如本人),但是拿出單張,嘿,還不是全部都是意大利文!

其五:一天閒逛,經過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一間唱片店,好奇入內參觀,唱片店一樓是全數售賣古典音樂唱片,外加樂譜銷售。不過信步走到歌劇部,拿起一隻蘇堤(Georg Solti)指揮的華格勒《女武神》唱片,售價竟然是貴得驚人的八十歐元!頓時發現在港當樂迷,應該是頗幸福的…

看來,這個名單,應可以繼續寫下去…

觀劇記事

在倫敦時,特地抽了一天的下午,看了《歌聲魅影》的下午場(右圖就是位於Haymarket,演這套音樂劇的「女王劇院」)。之前我一直都是《孤星淚》的擁躉,但是見去年已經看了一次,這次想看點別的,不過在倫敦城西區演出的音樂劇數量實在太多,要從中找一齣又談何容易?本來想看在Palladium劇院上演的Sinatra at the London Palladium,又或是近年大熱的《跳出我天地》(Billy Elliot),還有重新上演的《貝隆夫人》(Evita),不過最終還是看了《歌聲魅影》:一來它的日場是在周二,二來——說起來也真好笑——之前看了《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一集漫畫,主題也是圍繞《歌》這套歌舞劇,於是也想再看看它。畢竟對上一次看《歌聲魅影》已是十一年五年前的事了。

雖說是早一兩天決定要看《歌》,但是我也不知道成功買到門票的機會有多大(理應日場的成功率較高吧)。走到劇院的售票處,查詢有沒有周二日場的票子,結果:有! 大喜的我,連忙付款購票,不過看來票子又漲價了,還記得五年前看音樂劇,最貴的門票是三十七鎊半一張,五年後的今天已漲至五十英鎊——各位還要將兌換價的因素計算在內:五年前一英鎊兌十一港元多,但是現在接近十五算。其實,如果買五十英鎊的門票,其實售價也與本港的製作相差無幾。不過難得來到倫敦看,也不妨豪爽一點吧!

不過花了五十英鎊,也的確是物有所值的,這樣說的原因,是劇院比較迷你,觀眾席與舞台的距離相當接近(我坐的是堂座),若果位子是在首數行的話,演員們在台前唱歌就宛如在你面前獻唱一樣。我這次坐的位子是大約第十一行的位置,既可清楚看到整個舞台,也不失與演員的「親切感」。

劇場的燈光開始暗下來,經過序幕的拍賣情節後,熟悉的序曲音樂響起,不過總覺得有點怪怪的:為什麼節奏這麼快的?最初我以為是指揮想令序曲更緊湊一點,但是在這個表演中,由幕起至終場,節奏也總是偏快的,令我覺得很不自在,尤其是在第一幕中後段時,由多名主角齊唱的 “Prima Donna” 六重唱時,得老實說:我真的聽不到他們在唱甚麼,節奏太快,也失卻了這首樂曲應有的和聲之美。我另一個私見,就是覺得節奏太快時,會令台下觀眾如我者,還來不及消化上一段樂曲,就是趕著要看下一個分場的故事,真是有點吃不消。

以我看的這場表演而言,撇開節奏太快的缺失(至少我認為如此),其實三名主角——魅影、克莉絲汀及Raoul(一時忘記了中譯)——的表演是稱職的。至少我會認為「魅影」的確能感動我。但是在久違十一年後再看此劇(我也沒有看過電影版),看罷的感覺實在不太好。為什麼?

我想,這可能是整齣音樂劇的「結構」使然。安德魯.萊.韋伯寫「歌仔」的技功,無可否認是一流的,《歌聲魅影》中的歌曲,如 “Music of the Night” 、 “All I Ask of You” 、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及 “The Point of No Return” 都是很動聽的,但是——或者是礙於故事進展所必需的情節——在這些動聽的音樂中間加入的歌曲,其實我不太喜歡,就如兩名歌劇院經理的對唱( “Notes” ),以及Carlotta的詠嘆調等(太吵鬧了)。打個比喻,就是整個「盛宴」有不少「美點」,但是「沙石」更多。

我經常想的另一個問題,是《歌》的故事中要交代的情節太多,以致令整個劇本太多分場,反而令情節太「散碎」?例如第二幕中,魅影交出了「唐璜的勝利」歌劇總譜後,一眾歌劇院演員排練時,首先是男高音唱也唱不好,到了所有人爭論不休時,鋼琴突然自動彈奏,而眾人也好像「上身」般突然唱得好。這一場或者是交代了魅影有在自已的劇院中,「控制」眾人的能力,但是我看時的第一印象是:其實這一場真的是可有可無啊。

至於人物方面,我想,應該沒有人是不喜歡魅影吧?我經常想,無論在戲劇、歌劇以至歌舞劇中,最討人喜愛的角色,大多數都是性格矛盾/對立面的,這樣才可以更突顯出角色的多樣化。就如魅影般,他有才華,傾慕克莉絲汀,但是擁有奇醜無比的面孔;他有極為惡毒的一刻,但也有人性光輝的一刻(如最後放走克莉絲汀),這正是這個角色成功的地方(他最後唱 “It’s all over now… the music of the night!” ,怎不能教人動容?)。相比之下,再次看罷《歌》,我對Raoul實在沒有太大的好感:一個只懂說「我愛你」及唱情歌的男人,在我看來與一名小白臉沒有甚麼分別。(正因如此,在《孤星淚》中我會喜歡Eponine而不堝歡長大後的Cosette)

看罷《歌聲魅影》,步出女王劇院,迎來的是倫敦夏日的陽光,不過心中滿是苦澀味:當中有一半是「欲求不滿」,感到好像沒有想像中好看:另一半是代入了魅影的角色,感受到他的「痛苦」。或者,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事事怎能盡如人意,絕對完美?只有對自己說,這是看後的得著。

呀~!呀~!

終於出了!回首前文,這次,足足等了兩年!

係真唔係乎?

周一讀最新一期的《電腦廣場》,第十八至十九頁的跨頁報道,題目是「警號!Blogger散播恐怖主義」,第一時間留意到的,是上圖這一張「開版相」。相中屍橫遍地,圖片說明是「上月尾,馬尼拉火車站發生災難性事件,當局相信與恐怖分子有關」。

奇怪。若是上月尾發生的事,而且性質又如此嚴重的話,我沒有理由不記得的。但是找了不少新聞網站,也找不到上月馬尼拉以至菲律賓可曾有火車遭襲擊...最後去了Yahoo! News試試搜索它的相片庫,原來圖片是路透社的照片,但是圖片說明卻是如此:

“Police examine the damage to the train and mock victims during a mass casualty incident drill at a train station in Manila July 30, 2006. Philippine transport and emergency officials tested its preparedness against a major terror attack on Sunday.” (粗體為本人所加)

演習變成「恐怖事件」,或者《電》的記者及編輯們,是要示範博客們散播恐怖主義的方式的其中一種,是散播非事實乎?但話說回來,即使是真的事件,也沒有理由用上「災難性事件」這樣含糊不清,說不出重點的詞彙罷。

資料筆記(順道回應)

得招認我寫上一篇文章,動機是有點「不良」的:我在經過機場時,發現免稅店冷冷清清,無人購買,想到情況如此下去,免稅店肯定有排「拍烏蠅」,但是奈何腦子轉數不夠快不夠密,於是想到這篇文章,肯定可以引起港燦兄的興趣,點子也肯定比我多,結果他認為「有機必有機」,提出幾項令旅客「心甘命抵」付款求個安心的服務,強烈建議大家到他那裡看看,集思廣益一番。

今日上網查了過去幾天有關這次倫敦瓦解恐襲陰謀事件中,與免稅店業有關的報道,發現瑞典有一個叫 “Generation Group” 的組織,該組織的報告指出,去年全球免稅品店的銷售額,達二百七十億美元,當中酒精類、代妝品類及香水類產品的銷售比例,竟高達百分之五十點五,約有一百二十三億美元。也即是說,如果禁帶液體類物品上機的規定成為常制時,影響的將會是一個年銷售額超過一千億港元的大生意。

美聯社在八月十日的報道,就引述專家指出,如果現時情形繼續下去,部分免稅品店的銷售額將可能下跌介乎三成至四成。不過港燦在其文中,提到有關在甲機場買貨,在乙機場提貨的做法,原來愛爾蘭那邊已經快人一步,開始與航空公司商討有關做法的可能性(見法新社八月十一日,題為 “Duty-free industry keen to stay in good spirits despite airline bans” 的報道)

甲地買貨,乙地提貨,令我想起以前在電器店(其實也不太肯定)看到的宣傳,在香港落單,但在國內提貨的東西。我雖然沒有這樣的經驗,不過有次在雪梨機場,在入閘前於免稅品店閒逛時,發現一件T恤挺合心意,於是準備付錢將它買下,正當我以為貨銀兩訖時,對方給我的只是一紙收據:原來我要在入禁區,還要過了出境官員那關,才可以到「提貨點」拿回我那件只值十多澳元的T恤!

也話得說回來,原來免稅煙酒以至化妝品的銷售,可真是一盤大生意,難怪現在機場的設計,都要迫你在完成出境手續後,都要「必經」免稅品店才可到候機室——看看希思路機場三號航運站的出境層設計(第四頁),過了安檢後,要兜一個大U型彎的「免稅店陣」,才到通往各登機閘的分岔口。

新安檢與隨想

從行李中找到上圖這張通告(可按圖放大觀看)。是在前往希斯路機場時,在帕丁頓站準備登上火車前,從工作人員處拿到的,它列出了只可以帶上飛機的物件,除此之外其他物件一律禁帶。當然,其他物件要麼放進寄艙行李,要麼就要全數丟掉,對當日不知就裡、但又抵達機場的乘客而言,簡直是「突襲事件」一樁,因為要即場將原擬隨身帶上飛機的行李,擠進可能已塞得滿滿的寄艙行李,與「不可能的任務」相差無幾。

雖然說自周四起,在英美多地機場所執行的加強安檢措施——包括禁止攜帶電子產品、非必要的液體製品、以至化妝品等物件登機——可能只是短期措施。但是在反恐戰寧嚴勿鬆、執法當局與恐怖分子鬥法的年代,相信對飛機乘客的安檢措施,以至隨身物件的審查及限制,只會更嚴而不會放鬆。反正執法當局總認為,這些限制是必不可少的惡,認定乘客為求安心,「犧牲」一些個人自由及享樂也不會介意,事後過了一段時間也會漸漸適應。今日加拿大《環球郵報》一篇名為「機場新安檢措施可能永久化」的報道,就稱加拿大當局可能將手提電腦列為禁止帶上飛機的物件,不過文中的受訪者,卻指此計畫是過了火位。

將手提電腦寄艙,我敢說絕大多數擁有手提電腦、而又在外出工幹或旅行時帶它的人,都不會這樣做。最主要的問題是擔心會在運送途中「撼爛」——天知道機場那些處理及搬運寄艙行李的職員,會不會將行李以暴力方式亂扔?況且,正如上段所引述的報道中的受訪者所言,手提電腦內的資料可能十分重要,甚或包含機密,在寄艙途中會不會被人打開盜取資料?各位須知道,不是所有國家,都是容許寄艙行李上鎖的——記得兩年前初到美國旅行,從三藩市回港後打開寄艙行李,竟發現一張來自國土安全部的通告,「溫馨提示」本人的行李曾遭打開檢查。況且,還有遺失、失竊的風險!

我讀著《環球郵報》的報道,突然異想天開:假若現時執行的加強安檢措施「不幸」永久化,航空公司可不可以提供「手提電腦寄艙」的特別服務?又或者會不會有「手提電腦寄艙保險」?

不過,禁帶手提電腦的影響,與在機場內經營免稅店的公司而言,應該只是小巫見大巫。這次英國反恐行動,其中一個重點是可能發難炸毀飛機的人,是利用難以用X光機查出的液體炸藥來行事,日後若真的繼續禁帶液體上機,那麼在機場禁區內,售賣烈酒的免稅店豈不是被廢武功?不單免稅店,就連售賣電子產品的商店,相信也不能倖免。日後機場商業銷售模式,會不會因應保安需求的增加,而作出重大轉變?

又或者,航空公司可以考慮在機內售賣護膚品,供坐長程機的人使用,又或者推出玩具售賣或租借服務,讓帶不得玩具上機的父母,在機上「服侍」兒女?

雖說以上可能都是異想天開,不過正如文首所說,安檢更嚴格不是沒有可能。常說有危便有機,不知各位有沒有因應現時安檢模式,而衍生出來的商業新「橋」?但得老實說,不准隨身帶手提電腦上機,我還可以接受,但是若是禁了iPod之類的音樂播放器,那麼坐長程機時,困在機艙內如何是好?

倫敦「出走」記

經過前後差不多二十四個小時的旅程,我「終於」在今天下午回到香港。這次由倫敦希斯路機場返港的過程,除了用「大陣仗」、「大場面」及「大等待」(一如右圖,AP via UK Yahoo! News)來形容外,就只有用「幸運」來描述了——我有必要在這裡記下由倫敦出發,至返抵家中的經過。

一切事都由倫敦時間周四早上九時開始。話說我坐的是新加坡航空SQ317航班,出發的時間是正午十二時,抵達新加坡樟宜機場時,應該是當地時間周五上午七時四十五分,若無任何延誤,我應該可以及時轉乘新航在早上八時半開出的SQ860班次,在周五中午返抵香港的。不過我一直搞錯,以為倫敦開出的班機是中午十二時半,當我在上午九時還在投宿的Rosebery Hall的飯堂「嘆」早餐時,突然手機傳來短訊,提醒班機會在十二時起飛,心裡暗叫一句:弊家伙!

於是連忙拿行李(幸好已一早執拾好)及辦退房手續,拿著行李走出Rosebery Avenue,見有一部的士駛至,也顧不得那麼多了,揮手就截(反正也是想在離開倫敦前,坐一次如此聞名的交通工具),前往帕丁頓站(Paddington Station)準備轉乘「希斯路快線」(Heathrow Express)出機場。

不過的士開了沒多久,司機就問我:「你是否準備出希斯路機場?」當然是啦,為什麼這樣問?跟著司機轉告「噩耗」:「希斯路啦,有甚麼回教恐怖分子搞炸彈陰謀,現在班機只有出沒有進,亂成一團啦。」我還可以給甚麼反應呢——除了一句「我的天!」之外,也想不到任何說話。之後司機調高收音機的音量,一邊聽著主持講述最新事態發展,期間聽到主持說希斯路一號及四號航運站(前者是英航前往歐洲及國內航線的據點,後者也是英航的最大客運站)人滿為患,但沒有提及三號航運站的情況(新航及國泰都是用三號),於是覺得,總也要出去看過究竟:我寧願在機場等,也不想白白送機尾!

早上九時多的倫敦街道,出乎意料地暢順,不過實在沒有太多心情,看看沿途經過的攝政公園、杜莎夫人蠟像館等風景。期間司機又說:所有行李都要寄艙,不得帶行李上機——這才是致命「一擊」:我這次旅行帶了電腦,一個手提電腦袋固然要「跟身」,背上還有一個小背囊裝日用品,背囊寄艙不打緊,但是要將電腦放進寄艙行李,萬一不小心摔壞時如何是好?正當納悶之際,電話開始傳來在港朋友的短訊,也有朋友來電問候及查問狀況,簡直就是忙過不停。

到了帕丁頓站,登上火車之前,問了在月台駐守的警員(應該是加派的人手)有關機場的最新情況,得到的消息是,火車服務沒有影響,也建議我先到機場看看航班情況再作打算,不過他收到的消息,是中午前的航班,最早也要到下午二時才可以開始出發(!)。當我抵達機場三號航運站時,發現辦理登機手續的大堂,的確是「人滿為患」,但是情況總算是還可以,至少可以擠進去。不過抵達新航的櫃位時,發現排隊的人龍打了幾個「蛇餅」,看來航班大延誤的命運是逃不了。

正當我排隊的時候,工作人員開始派發透明膠袋,著旅客將只可以帶上機的隨身物件——其實只有錢包、護照、藥物及嬰兒用品(後兩者視乎惰況)——放進袋內,包括電子儀器及流動電話等其他物件,都要塞進寄艙行李內。我當然又是忙成一團(最主要問題是電腦),結果整個辦理登機手續,用了差不多四十五分鐘才完成,不過這對比於其他航運站或其他航空公司的情況,已經算是不錯了。

辦理了登機手續,排隊打了幾通必要的電話後(全部人也沒有手提電話,令付費電話刻非常「吃香」),就走到上一層的出境層(希斯路機場三號站的設計,是登機櫃檯及出境安檢分開兩層),才發現真正的「考驗」現在才開始:因為排隊安檢的人龍,簡直是長得既不見首也不見尾! 幸運的是,正當我排隊的時候,有新航的職員過來「搜尋」他們的乘客,一找到就立刻著他們走貴賓通道,快點進入候機室以免阻誤航班——看來情況也不致於太壞。不過安檢的程序比以往的確嚴格了不少,除了要除掉鞋子及皮帶以至外套外,過了金屬探測器還要以人手全身搜查多一遍,但凡見到液體物品,一概沒收。當時不知這樣做的用意何在,只是到了新加坡後上網及看報紙,才知道茲事體大,但這已是後話。

進入候機大廳,立刻前往登機的二十七號閘,見到又是人頭湧湧,問地勤人員航機何時可以起飛,換來的也是一個可以理解的「我也沒頭緒」答案。不過等了沒多久,竟然可以開始登機! 後來航機在倫敦時間下午一時半「順利」離開希斯路機場,終於可以開始回家的旅程,不過在十多小時的航程期間,除了附近的嬰兒幼童不斷哭之外(我坐的是經濟艙最前端的位置),空姐還不慎將橙汁倒瀉在我的外套上…

其實,機長也真是個「唔話得」的人,從倫敦出發時,航機比原訂時間遲了一個半小時出發,但是抵達新加坡時,航機只是比原訂的抵達時間遲了四十五分鐘而已,總算是追回了四十五分鐘的時間。縱然如此,我也是趕不及回港的航班,不過航空公司也知道有此情況,已事先安排了包括本人在內的轉機乘客,轉乘較後時間出發的航班,我呢,就由八時半的SQ860轉到十一時出發的SQ862。最後在機場的個多小時,看了本blog的留言,順道留言說已經回到新加坡,同時也上了網站看看究竟倫敦時發生了怎麼一回事……

從新加坡回港的航機,沒有甚麼好提及的,不過在機場等拿行李時,看到其實也有不少人手上只有一個膠袋,就知道與我遭遇同一命運的人,數目也實在不少,嘿! 坐車回家的途中,看到久違了十多天的城市,縱使塞車仍是十分討厭,但是塞車,總比塞「機」或機場「塞人」為強——回到家時是下午四時過了一點,前前後後只是延遲了兩個多小時,在如此情況如此背景之下,只是遲了這麼短的時間,真是感謝上蒼了!


圖中是周四倫敦希斯路機場的「眾機齊停」的情況,圖左的新航客機,如無猜錯,就是本人所乘的航班……(Reuters via UK Yahoo! News

Back in Singapore now

Hi all,

After all those LONG queues and EXTREMELY STRICT security checks, I was able to fly out from London Heathrow on 1330GMT yesterday (believe me, it was QUITE A SCENE there), and my flight touched down in Singapore a few moments ago. However the flight was late for an hour and hence I missed my next flight to HK. So I won’t be able to get out of Changi before 1100am… Well, I can take a short rest here after all – it is so tiring!

As Vivi puts it in her comment to my last post, I became the “unlucky one”, and there is going to be a long story to tell. More till I am back in HK!

Alex

UPDATE @ 4:00PM: 終於返到屋企啦,萬歲!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