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有球必應' Category

In the name of Man Utd, go!

Moyes.20140209

引用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驅逐殘缺議會(Rump Parliament)的話:

You have sat too long for any good you have been doing lately … Depart, I say; and let us have done with you. In the name of God, go!

作為一個曼聯支持者,即使如何有耐性、如何將費爵爺要我們堅定不移支持繼任人的話銘記於心、球員如何處於低潮或走下坡也好,但是正如這篇文章所指出那般,耐性總有用完的一刻。

我這一季少寫足球,是希望不犯上太早對The Chosen One作武斷的評價,但是我也發現這種自虐,總也要提早「斬纜」。

為了球會好,莫那斯,你還是走吧。

向咸爺致敬

當年在溫布頓球場技驚四座的一射,我仍然記得,因為當日我有看直播。Love him or hate him,但是碧咸的右腳,還有他的工作態度,你不得不向他作出由衷的致敬!

竟也有點厭倦

曼聯今晚作客皇家馬德里,進行歐聯十六強淘汰實第一回合的比賽。在高登網站看到有人竟有幸,跟隨曼聯「出征」,實在恨得牙癢癢。但是--這個感覺近年愈來愈強烈--戲碼即使如此強,但熱忱卻反其道而行,不斷減退。

這令我想起Simon Kuper早前在《金融時報》周末版發表、題為Why I’ve fallen out with football的文章。Simon Kuper說,作為一個中年男子(兼足球記者),他發現足球已經變了味,我很喜歡他當中說的一段:

「小時候,現場直播的足球少之又少。每周的足球比賽精華,是我一周中最期待的事。現在我們每周可以看到六場直播賽事,秘密也隨即揭開:其實大部分比賽都悶極透頂。」(In my childhood there were barely any live matches on TV. A weekly highlights programme was a highlight of my week. Now that we can watch six live matches every weekend, the secret is out: most football is boring. )

的確,如果家中同時安裝了兩個收費電視台,每個周末可看的比賽是多得令人透不過氣,如果毅力、恆心(還有體力),每個星期六可以由晚上八時起,無間斷看直播比賽到星期日早上,但是老實一句,除了工作或者賭博需要,有幾多人真的會看罷這麼多場比賽。我雖不是如Simon Kuper所言是「中年男子」,但是還記得,九十年代收費電視台還未涉足直播足球賽事時,每個星期六傍晚的英超精華,是必須要守在電視前收看的「儀式」,每個星期天早上買報紙後,第一時間要看的是前一晚的英超比賽結果,看看曼聯有沒有擊敗對手--這當然是互聯網還沒有的時代。

我真的相信,電視播足球太多,令我的審「球」出現疲勞。

而Simon Kuper文中提到,像美斯般天材級的球員雖好,但周復一周的看,都也有感到厭倦的時刻,我也是深深同意的:試想想,當電視台或報紙的體育記者,每周都可以先未卜先知的在報道草稿中預先寫道:美斯再創入球紀錄…其實是一件很沒趣的事,況且每個星期都是寫美斯有新紀錄,真的是甚麼形容詞,都會有詞窮、用盡的一刻。

不過有時想,看足球就如吸毒般,上了癮以後難再回頭,當我們都慣了每個周末或周中有一大堆比賽直播時,我們可以回復到以前幾個月才有一場「沙馳球壇盛事」嗎?

海難與哀悼

在學校學習寫作及辯論訓論中,其中一個經常出現的教條,就是立論時用來據之以立的理據、資料,必須符合事實,否則即使提出的論點如何理直氣壯,到最終還是站不住腳的。讀今天(周六)《蘋果日報》李怡的署名〈蘋論〉,真猶如一盤冷水淋在頭上,再提醒我這個道理。文中提到:

從香港人的角度來看,香港救災體制本來就相當完備,有災難發生,所有救援機制都自覺啟動,誰要中央關心?哪裏需要中央指示才有動作?等你救援船來到,人已救得七七八八,根本幫不上忙。1996年嘉利大廈大火,港督彭定康第二天才到現場,記者問他何以姍姍來遲,他說:「當消防員正努力撲救大火的時候,我來這裏對救援工作並無幫助,只會影響消防員的工作。」

段首的確說得不錯。觀乎十.一南丫島撞船慘劇,還有李剛之流的「突兀表態/公布/致哀」(天,事件中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喪生,不是在從在現場的警消,亦不是在海怡半島碼頭救人的人員,亦不是各間醫院的消息,而.是.一.個.中.聯.辦.主.任!),確是正如這篇論到,「觸動了香港人的神經」。不過一九九六年嘉利大廈五級奪命大火發生時,時任港督的彭定康,是否在第二天才到現場呢?這段在YouTube、錄下了九六年十一月廿日新聞報道的短片,可以完全推翻李怡的說法。

李怡錯引資料,這次不是頭遭。四年前的艷照門事件,亦有類似的紀錄。對於這個狀況,從好的方面、或基於疑點利於歸於被告的角度出發,是這次這名報界前輩一時手誤,但是一份報章的評論,即使署名也好,並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情況(不然的話,我認為是很危險的),除非是很多人同時「看漏」,否則如此令人失笑的錯誤,按道理不會發生。若從壞心眼出發,就可能得出這名前輩,為了擁護一己之觀點,也得要無視一些事實,而去創這一些「資料」去作佐證。但願這次是前者吧。(不過我曾說過,對於李氏的文章,擲紙而嘆的次數,比擲筆而讚的次數多,他的作品早被我列入「得啖笑」系列了)

亦順道說說,十.一海難發生以後的一些感受。

十月四日(周四)哀悼日之前,曾看到一些責難,指為甚麼事件既然在十月一日晚發生,十月二日早上已經確定,事件死亡人數由清晨的廿五人增至三十六人,衰悼期還要「遲」至十月四日才開始。這令我起了一點好奇心,想知道這十幾年以來,但凡大型天災、意外、甚至人禍等,我們有沒有要搞官方哀悼期的「傳統」。

正因為此,我找了一個下午,到香港大學圖書館翻看一九九六年嘉利大廈大火後的剪報(不過處理那些微縮菲林機,真的是令人焦頭爛額),看了當時的《南華早報》、《明報》及《星島日報》,找不到當時有官方下半旗、設弔唁冊之類的舉動,反倒是彭定康之後出席立法局的答問時,有全體會前默哀的安排。之後的二零零一年九一一襲擊、零三年七月九巴巴士於屯門公路墜下意外、零四年的南亞大海嘯、零八年五月的旅遊巴於西貢公路翻車,亦沒有類似的安排。設有哀悼期、官員率眾默哀、下半旗及設弔唁冊的安排,應該是從零八年汶川地震時開始。之後一零年的菲律賓人質挾持事件,亦有類似安排。

時機方面,零八年汶川地震的哀悼安排,緊跟內地,同在五月十九日舉行當晚的幻彩詠香江亦暫停。至於一零年的菲律賓挾持人質事件,則在事件發生後第四日(八月廿六日)舉行哀悼日,不過幻彩詠香江就早在事件翌日暫停,並在之後的兩日繼續停演

設立哀悼日是否要「即時」,或在事件發生後一兩天就要舉行的問題,我實在不懂回答,不過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或者各位可以討論一下:我們為甚麼要執迷於一個官方儀式?難度沒有官方牽頭,就代表我們不哀悼這次海難的死者?有關的責難,是不是我們對於這個政府不滿的投射?我們一方面批評,這個政府事事要看中央,甚至是質疑是不能在國慶節假期搞哀悼,但是我們這些哀悼儀式,形式、過程與國內的並無分別,為甚麼我們要拘泥於這種當局的八股?

至於梁振英在事發後,去海怡半島碼頭視察,亦有人批評是「阻頭阻勢」的意見,亦令我想起文首提到、彭定康去嘉利大廈大火現場視察的事件。當時亦有人責難,彭定康視察救援後,亦有人批評他是妨礙救援人員工作。重大事故發生後,領導者到現場視察可以理解,不過以大眾--尤其是網上輿論,及部分網上輿論領導者--對於這名特首的觀感,恐怕是去不去、甚麼時候去,都會惹來批評吧。但是撇開梁振英在李剛身旁當「副官」的那一幕不論,我倒覺得,這次當局的處理,沒有值得大肆批評的地方(有人質問當晚煙花應否取消,我會認為這是太吹毛求疵了)。

互聯網世界,事事求快,事件要「即食」,發表意見要「即時」,最怕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但是一味求快的同時,我們也看來忘記了,評論前要將所有因素、背景、各方理據都一併加以考慮的要求,總之最緊要旗幟鮮明--那怕是個人偏見掛帥也好。只可以說,要堅持評論要公道的一套,在這世道是不合時宜了。

歐國盃 Final Day:竟沒一絲感覺


只可以說,巴洛迪利的確還是名孩子...

之前工作連續忙了幾天,準決賽雖有看但沒有寫,結果決賽的賽果如此一面倒。但我竟絲毫沒有感到丁點的激動。

的確,西班牙的技術、默契,沒有任何隊伍可以比得上。即使意大利在對德國的準決賽中,表現如此上乘,但是面對鬥牛士也完全沒有辦法。但是在這幾年以來,看到西班牙以同一種方式,橫掃兩屆歐洲國家盃以及南非世界盃,還有號稱「地上最強」的巴塞羅那,在歐洲球會級比賽近乎無人能敵,在我這個球迷眼中,很像一切都是可預測的了--一樣的打法、不斷的傳球、同一種直線切入,老實說,我開始有點悶了。況且球迷總有一種鋤強扶弱的性格,我想若各位不是恐忠的西班牙隊支持者的話,心裡大概都希望有另一支球隊冒起,打破西班牙式打法的壟斷吧?

今天(周二)與朋友討論這屆歐洲國家盃,對方認為,這屆比賽沒有「好看」的比賽,反而是悶波太多,教通宵追看球賽的他,每每都在電視前的梳化睡著。我雖然不完全同意他的話,但我也覺得,這屆比賽真正令人難忘、或以後不時提起討論的比賽,好像很難挑選。即使我是英格蘭的支持者,我也得說一句,三獅軍團四場比賽,頭三場是「蒙混過關」,到對意大利時就是「出來混最終要還」的結果,四場都教人看到咬牙切齒、不堪回首!至於西班牙,除了決賽稍微出力,之場的五場比賽亦是「含金量」不高,尤其是對法國的八強比賽--若是拿這場比賽去宣傳足球的話,那末它只會有反效果:我甚至會形容,西班牙這種只顧控球在腳、造出驚人傳球數字,但不向前進攻的打法,是「反足球 (Anti-Football)」的!

在決賽前讀英國《衛報》的賽前報道,有讀者留下這樣的留言:

I sometimes feel that when I am watching Spain it is the equivalent of seeing a film by Bergman or Wenders. They look ravishing and there is obviously something very profound going on but I yearn for Bruce Willis to charge onto the screen shouting ‘yippee-kye-eh, motherfuckers!’. Something with a bit of passion. A bit like Cassano, Balotelli, and Pirlo, then.

對英瑪褒曼及溫德斯的電影不熟悉,亦不知道這名讀者的比喻,是不是對電影藝術或這兩名大師「不敬」,但他認為西班牙欠缺激情,我倒是很認同的。這也許回應了我在歐國盃前的那一篇中,說到英格蘭永遠教人愛恨交纏的問題:因為它集合了我們的悲喜愛恨,但我已不能在西班牙身上,找到同樣的感覺了。

不知各位有沒有同樣的感覺?

歐國盃Day 15/6:DAMN!

WE ARE SIMPLY F**KED UP. THE END.

歐國盃Day13/4:唔還錢丫拿!


債主很高興

葡萄牙一比零擊敗捷克、德國四比二大勝希臘兩場比賽,以波論波,其實不算好看。恐怕事後人們只記得,是「債主」德國狠狠地教訓了「債仔」希臘,令在場觀戰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相當高興的一幕吧?不過倒有幾點可以談的:

一.今屆比賽有一個頗有趣的現象,就是捷克、烏克蘭、波蘭及俄羅斯這四支東歐球隊,都傾向在比賽一開始就猛攻,但是到了下半場中後段就完全走樣。當然,在猛攻時攻破對方大門是最好,但遇上防守力好,或執意以鐵桶陣死守的球隊的話,就隨時贏波不成反而敗北。捷克對葡萄牙一役如是,希臘對俄羅斯一戰亦如是,當然也少不了運氣背到極點的烏克蘭對英格蘭那一場。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恰好可以形容這些東歐球隊的打法。

二.葡萄牙一貫沒有正宗前鋒的「傳統」,看了四場,所謂前鋒的表現,真是令人看到搖頭嘆息!所以在對捷克一役,見到普斯迪加受傷換出,我這個希望「西洋鬼」勝出的球迷,也不自禁的叫好,只是換入來的曉高艾美達,表現同樣不濟...但不少評論都尖酸刻薄的認為,葡軍是C朗拿度的「一人球隊」,我倒不這樣看。雖然他包辦了絕大部分入球,但是好像干查奧、比比等中後場球員,在四場比賽以來都表現稱職,否則葡萄牙可以提出回家。

三.德國表現仍然對辦,由其是高路斯愈老愈風騷,高美斯及湯馬士梅拿這些後輩應該汗顏。不過德國對希臘一戰,「小豬」舒韋恩史迪加表現似乎走樣了,只是希臘的球員質素、加上打法所限,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反而希臘球員的死守,已經算是有交代,不過龍門打起來荒失失,還有經常甩手及「彈琵琶」,就真的有點那個....不過以希臘的人腳,走到八強,已經超額完成了。不過看罷比賽,我想的是...如果是德國對俄羅斯,會是怎麼樣的光景?

四.好像這屆比賽至今,除了荷蘭逃不出死亡B組外,沒有甚麼真正意義上的爆大冷。荷蘭的一組強敵林立,總有出不了線的可能(雖然賽前大家都會以為,橙衣軍隊出事的可能性較低),不過好像到現在,還沒有一場比賽令我,有一種爆出大冷門的感覺...難道西班牙對法國的比賽,會成為爆冷的舞台?但願我不會「烏鴉口」說中吧!

歐國盃Day 12:好運大於好波

命運何其詭異。兩年前的世界盃,英格蘭的林柏特,遠射「入了」德國的龍門但未被判入,最後英格蘭大敗一比四,國際足協會長白禮達,親自向英格蘭足總道歉;兩年後的歐洲國家盃,烏克蘭射破英格蘭的大門,泰利即使奮力解圍(上圖),但事後的多角度電視重播都顯示,足球明顯已經過了白界,但是那名大概在「思考人生」的底線裁判,卻完全沒有表示,最後烏克蘭零比一飲恨--街知巷聞的意大利前球證可運拿,今天(周三)也得承認,皮球是過了白界。

兩宗事件,都牽涉英格蘭的比賽。信奉業報的人或評會說,兩年前的債,今天遠清了,不過事件告訴我們,底線裁判制度是多餘的。之前觀看歐國盃分組賽的直播,記得其中一場(應該是荷蘭對葡萄牙,有資料提供請指正),有球員回傳給門將時太大力,門將要急忙從底線前「踩停」再回身解圍,但是當門將將皮球停下時,皮球已經過了底線,球證理應判攻方獲得角球,不過底線裁判卻完全沒有表示,反倒時遠離現場的球證眼明手快.判了角球。雖說球證也是人,也有看錯、判錯的時候,但是這樣的標準,實在令人看不下去。正如周三晚在頓涅茨克球場的英國廣播公司記者,也語帶刻薄的問了一句:究竟那些底線裁判實際上是做甚麼呢?

歐洲足協會長柏天尼,是底線裁判的擁護者,不過在歐洲國家盃決賽翌日,決定足球規則的「國際足球協會理事會」(IFAB)會在基輔開會,就採取門線裁判科技作出決定。手握四票的國際足協,會長白禮達已經表明支持,至於英國的四席(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及北愛爾蘭),在經歷了兩年前事件的傷痛後,不會再重蹈覆轍,繼一零年的大會後,再否決引入科技了吧

確然,足球反應人性,並不是事事完美,但是在公平的大原則,還有--不得不承認--全球各地的投注大得驚人的情況下,我還是認為引入科技是正確的舉措。

說回比賽本身吧。英格蘭一球小勝烏克蘭,確是運氣大於一切。這不只包括朗尼的入球,以及烏克蘭的那個「入球」,而是還有烏克蘭全場的壓逼打法,令英格蘭龜縮在後半場,以及英格蘭前線球員表現欠佳等元素。韋碧克的表現,一如在曼聯般乏善足陳:凡撞即甩、護波不力,還有傳送嚴重欠準;朗尼明顯是狀態未完全回復,與隊友的默契還未有建立,還有後防多次走漏對手,教我這個英格蘭死忠支持者,看得驚心動魄。只是烏克蘭球員射門準繩度太低,以致放生了三獅軍團而已。英格蘭以這樣的人腳、備戰狀態,竟能在D組以兩勝一和首名出線,實在令人不可思議。

英格蘭在八強面對意大利。能夠避開以短傳滲入見長的西班牙,這回英格蘭確是十分幸運。相比之下,意大利行軍速度較慢,沒有烏克蘭的迅速,相信英軍比較容易應付,不過意大利的「腦殘」巴洛迪利,應該是多多提防的目標人物。葡萄牙對捷克的比賽,「西洋鬼」應該可以看高一線;西班牙對法國那場,以法國敗給瑞典的表現來看,雄雞部隊應該是要行人止步了;德國與希臘的「債主VS債仔」對決,球場內外都話題十足,以我這個秉持「Anything but Germany」主場的人來說,當然會為希臘打氣,不過理智告訴我,德國應該穩進四強的。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