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娛樂大家' Category

生日歌與博吉上校

佔中已逾兩星期。之前留守旺角的示威者,面對那些自稱「反佔中」的人士,採取貌似無厘頭、但又很奏效的唱生日歌來作回擊,到現時但凡有衝突之處,都不難聽到生日的歌的調調,生果報在將軍澳的廠房被所謂愛港人士包圍,面對愛港的「最強音」,生果報人也用了生日歌作為回禮,真可謂生日歌年年唱日日唱,斷想不到現時更「一曲風行」。難怪有從事新聞行業的友人說,做了一整天有關佔中的報道,下班以後腦內也只想起這曲的旋律,真不知是幸還是不幸了。

但常言道世事輪流轉,其實如此這般場面,以前也有發生過。曾當首任廉政專員的姬達爵士,在六七年暴動時任保安司,他當時曾面對過這樣的場面:

...然後發生了吳先生事件,他待在中國銀行大廈六樓,他的任務是使用擴音器向四周作廣播,並以恐嚇性的言詞罵人,其中包括政治顧問伊諾德和我。每當我們走過皇后像廣場,他就會從樓下向我們咆哮。為了要蓋過他的聲音,我們開始在高等法院(今天的立法局大樓〔按:其時為九十年代初〕)的屋頂高聲播放中國音樂。吳先生吵耳的廣播使人非常不安。我們播放了四五天音樂後,發現中環的氣氛變得輕鬆一點,有人甚至露出笑容來了。在這樣的鼓舞下,當共產黨人(他們都是熱誠的工會幹部)五點半停止每天的例行廣播時,我們都是一曲《博吉上校》來結束我們的廣播。我相信起碼對一部分人來說,這是受歡迎的樂曲。(Sally Blyth, Ian Wotherspoon著,林藹純譯:《說吧,香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博吉上校》,即Colonel Bogey March,在網上查資料,今年剛好是此曲誕生的一百周年。當年問世已極受歡迎,過了幾十年後,又因為大衛連的電影《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而更為人所知--一眾英軍俘擄步操進入日軍戰俘營時,哼的就是這首音樂:

沒看過《桂河橋》?不打緊。應該有聽過尹光唱過,「細路,你老豆生花柳!細路,你老豆開雞竇」這句略帶不文的歌詞吧,就算歌詞有失斯文,不能「出街」的話,也有這段同樣有搞笑效果的「潔淨版」:

《博吉上校》及生日歌,在不同的年代,都成為對付無理謾罵的武器。雖說歌曲不同,但是對象還是同一批人--這種回應方式,表面看來是無厘頭式的好笑,但是實質上,實不能不說是有點悲衰。

Downton Abbey

近日事煩,心煩,唯有看看電視尋找慰藉。本來應該看點喜劇之類甚麼的,但是看到Sherry介紹,去年在英國ITV播放的劇集Downton Abbey,就找來看了,結果一看就愛不釋「眼」,每晚放工回家就是乖乖坐在電腦前看一集,花了一個星期,終於將第一季的七集,全部看完了。

其實說第一「季」,也不是正確的形容。英國劇集短而精,每個Series最多只是十數集(BBC所拍的現代版《福爾摩斯》更只有三集!),不像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每一個Season至少廿多集。如何在有限的集數內講一個精采的故事,實在不易,不過在Downton Abbey中,所呈現出來的英國「舊」社會的餘暉,確是令人目不暇給。

劇中人物可粗略分類入三個界別:Grantham伯爵一家(本姓Crawley)、在Downton Abeey打工的僕人、還有意外獲得繼承權的Matthew Crawley等「外人」。看罷七集,令我讚嘆的是人物雖多,而且人人都有他/她的故事,但是個個形象十分鮮明,誰也不叼對方的光。後來一查,不得了,原來此劇是Julian Fellowes的作品,他正是《高斯福大宅謀殺案》的編劇,難怪在看時總有點面善的感覺--尤其是片集一開始那名廚僕Daisy,不就是《高》片首中那名操著濃濃蘇格蘭口音的女僕Mary,兩人的出場方式都有點相同呢。

當然,在《高》中的上習社會,不少是一戰以後落泊的貴舊族,而Downton Abbey第一季中的Crawley一家,還可浸浴在大英帝國的餘暉中,但面對的是不可知的未來--主人翁Robert Crawley因為膝下無兒,加上家產只可傳男不傳女(entail是也,與《傲慢與偏見》班奈特家的情況一樣),大女兒的所謂「未婚夫」死於鐵達尼號海難後,被迫找來遠房中產親戚Matthew做繼承人;Matthew與母親遷到Downton後,中層意識與貴族生活格格不入,給Crawley一家人帶來衝擊(尤其是Matthew母親與老太婆的「鬥法」,十分精采);還有大環境的挑戰--科技發展、女權主義以及社會主義興起、還有一戰陰影迫近等等,令它不只是單純一套上流社會財產繼承誰屬的劇集,而是一幅英國廿世紀初期的社會風情畫。

劇集情節發展亦不止於Crawley一家,還有服待他們的僕人呢。有盡忠職責的,亦有奸險小人的,還有謎一樣的男僕Bates。相對於盡心盡力的管家Carson及Mrs Hughes,有同性戀傾向的男僕Thomas,就顯得十分邪惡了,不過沒有了他,劇情就會沉悶得多。而Bates作為一個「既外」(在第一集才入Downton Abbey做事)「非外」(曾經在波爾戰爭跟隨Robert Crawley)的人,僕人那邊的主線,無疑在他身上。他忠厚,不會陷害別人,或拿別人的痛腳為自己謀利益,但他也對自己的過去不老實,非逼至牆角也不會透露半點,也許這種特別之處,才會讓女僕Anna對他傾慕吧,不過對我而言,這個安排也未免太讓人嚇一跳吧,哈哈!

我找來看的Downton Abbey版本是高清版,令片中的靚景靚場面忠實呈現,還有寫得精警的對白(這看來是英國劇的專利啊,美國劇還是略欠精緻),很久沒有看電視劇看得如此愉快了。我是贊同Sherry所言的,電視台不買來播,真是走寶。幸好現今科技先進,要看外國節目,不用等到海枯石爛--當然,合法與否又是另一回事了。

Downton Abbey第二季會在九月播出,期間除了重溫一次之外,我想我會再看多一次The Remains of the Day,以及《故園風雨後》罷。

久石讓in武道館:感動,但嘆息

今年年初,透過Jacky的文章,知道久石讓去年舉辦了音樂會,將他多年來為宮崎駿的動畫所寫的配樂,來一次現場演出。但正如網絡事來得快,忘得也快,很快就忘了這場音樂會,豈料早前神推鬼讓,給我知道原來這場音樂會,已經出了Bluray,連忙到亞馬遜的日本分站訂購:雖然海外運送只可選擇Fedex速遞,令成本貴了不少(是原碟價的五分之二),不過效率的確夠快--在星期二的凌晨訂購,周三早上就已送到家門。

我們這一代人,不少都是看宮崎駿的動畫長大的,當然也對久石讓的配樂印象深刻。《天空之城》〈君をのせて〉,是令人「毛管棟般的觸電」;《龍貓》〈となり〉,永遠喜氣洋洋...影碟到手的一刻,就是有著一種老友重逢的感覺,很不高興!但是,看罷這種影碟,第一個感慨,就是:如果不是有這般濃厚的「感情分」,恐怕心裡會大叫「這回花了大筆冤枉錢」!

不是要批評久石讓的演出。而是影碟質素,實在令人吃.驚.地.差。本以為我對於畫質或音質的鑒賞力/水平,已經是段數低得很,但是令人無奈的,是雖然整場音樂會的拍攝,是號稱高清拍攝,但是線數等數字指標是齊備了,但是拍攝的人員,在不少位置忘了對焦,還有雜訊的數量,也是多得令人難以接受--尤其是音樂會末段,宮崎駿現身致謝時,照道理現場的光源,是不致於出現大量雜訊的,但是畫面「花碌碌」的程度,令我倒抽了一口涼氣...老實一句,真的很難相信這是日本放送協會的製作。

這張Bluray的音訊,有Uncompressed 5.1選項,不過我最初在家看時,第一個感覺就是「為何聲音這麼散漫」,還以為是那套便宜的音響作怪,不過周末拿這張碟,到友人家借用那套高級得多的系統去播,卻證實了我的懷疑--明明出動了數以百人計的合唱團,但是完全感受不到那種實在及氣勢;明明看到幾乎舞台上佈滿了味高鋒(小提琴部更是每琴一咪!),但聲部卻是混淆不清,完全欠了層次。這究竟是Tonmeister的錯,還是舉行音樂會所在的武道館,根本不是錄音的好地方?總之,就是浪費了科技,可惜可惜...

音樂會本身,是令人感動的,《風之谷》《飛天紅豬俠》《魔女宅急便》的片段,都令人再三回味,尤其是《飛天紅豬俠》以爵士樂的手法演出,簡直妙極,《崖上的波兒》我沒有看,不能評論。唯一一點微言--也有可能引起部分人不滿--就是我實在不太喜歡久石讓,在《天空之城》音樂的編排:一大隊管樂隊走出來演出,於我而言是有點「太超過」,流於Showmanship,反而失卻了音樂本來的莊嚴(得承認,我受當年所買的原聲唱片荼毒太深),況且樂隊一進場奏樂,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不是《天空之城》的畫面,而是《教父續集》一開始,Vito Corleone父親出殯的那段音樂...

在公司向同事就這張碟的質素「嘔泥」,對方建議,我應該買DVD版而非Bluray版,因為線數較少,瑕疵沒那麼「顯眼」。想起在上周的E-zone,也有這張影碟的介紹,其中扣分項目是「換上不是久石讓,早就熄機了」。這話可能有點誇張,但我竟也認同--如果不是因為對久石讓作品的喜愛,以及多年對宮崎駿作品的感情,去令人包容這張影碟的缺失,恐怕會看了一次之後,就束之高閣罷--還是那句,內容雖好,但是卻被製作搞糟而弄壞了,可惜啊。

等的就是PK一刻

因為參加英國真人騷節目《老大哥》,而成名的英國女子古迪(Jade Goody),在周日去世的消息後,周一繼續揭還未看完的Private Eye時,給我看到以上這一段環節,倒真有點像英國八卦雜誌OK!,在她去世前一日,已經推出「紀念專號」的味道(有人認為這絕對不「ok」)。

此地人認識古迪,應該源於她兩年前,參加《老大哥名人版》時,出言侮辱同樣是參賽者的印度女影星謝蒂,引起風波的事件。古迪去世成為熱門話題,連首相也加入發聲行列,表示「感到哀傷」,令人感到興趣的,是為何普羅大眾對於她有這樣大的興趣,會令她由零二年參加《老大哥》起,到現在還是盛名不衰(雖則也曾成為過街老鼠)?

外國不少評論都說,古迪出名,是因為她出名(famous for being famous),但是真人騷的參賽者,參加節目的目的,無非都是要去掙那「十五分鐘的名氣」,十五分鐘過後,還不是要歸於平淡。曾幾何時都喜歡看The Apprentice之類的節目,但是要我現在想起,哪個參賽者勝出,其餘參賽者是甚麼容貌,有甚麼特色,真是會令人抓破腦袋。但是古迪自零二年參賽後,一直活躍至死一刻(甚至死後也繼續成為新聞),除了她懂得利用名氣及其帶來商機外,應該也有點其他原因吧。

古迪在第一次參加《老大哥》時,為我們留下了不少恥笑的材料,電視觀眾笑她的無知,笑她的常識貧乏。但是她最終因為「無知」而成名。這是不是代表我們當下「憎人聰明」的現象?這大抵不是英國專有的情形,每次但凡有神童出現,我們最初當然是驚嘆、吹捧,然後就是等待對方「PK」一刻,陳易希以至沈詩鈞都是例子。不過令人想不透的是,古迪亦因為其「無知」,在《名人版老大哥》備受抨擊:她針對謝蒂的言論,被傳媒捉住了她文化程度低的痛腳,並簡化成為種族歧視(《獨立報》的文章如是說),對她當地下泥般踩。如果從她的出身出發,說出這樣的話,也是源於她的教育程度低。真是成為無知,敗也無知。

兩年前討論古迪,著眼點是古迪的言請,是否代表號稱包容的英國,是否與事賽不符。不過前述的《獨立報》文章,卻很可能指出,這種討論實在太表面。文章一句 “If we can’t feel superior to the poor because they are stupid, then we can feel superior to them because they are racist.” ,正指出這點。說到底,以「種族歧視」這個搶佔道德高地的指控,將古迪由天下打回凡間,還是民眾看不起古迪的出身而已。民眾因為「無知萬歲」而擁抱古迪,不過骨子裡還是有階級歧視的觀念,對來自低下階層的古迪(窮、父母都是癮君子、學歷低)還是瞧不起,在等機會盡情踩。與其說,古迪連串言行顯示的,是英國對外來者的態度,倒不如說成,是社會階層關係的一個寫照。

但如此說來,古迪以至真人騷流行,民眾對此瘋狂迷戀的現象,究竟是我們打從心底裡相信,人人都有機會成名,還是我們喜歡看人「pk」?須知道,類似《老大哥》的節目,成名的都是因為有「出位言行」。我們取笑這些與常規不合的行為,除了是娛樂話題之外,某程度上都是我們「不會這樣做」的優越感作祟。古迪臨終前,與男友結婚的報道權,以天文數字賣給八卦雜誌,還有訪問及有關她的節目製作,都是她為子女留下巨額遺產的行動一部分,但是在「一般人」看來,這樣做都是有問題的,誌為不夠Dignity。不過換個角度看,我們喜歡「八卦」,她也只是利用而己,一買一賣貨銀兩訖,又有甚麼問題--尤其是,她可以動用的手段真的少之又少。

在《衛報》看到一篇文章,作者說古迪強項是「永生存」。如果說古迪單是在第一次現身《老大哥》後,可以維持名氣數年,已經是打破真人騷明星「來得快去得也快」的定律,她在《老大哥名人版》聲明掃地後,再次成為公眾人物的「東山再起」,才是真正的強項。或者很多人都不同意她的所為,但是這卻是事實。至於她死後,有人讚美說她勇於公開自己的癌病病情,令更多英國婦女認識到子宮頸癌的危險,潛在地救了不少人性命,恐怕這只是歪打正著的副產品而己,因為由始至終,她的一舉一動都莫不為了掙錢。

BBC中國網的記者,以「這個出身貧苦,沒有文化的英國女孩,活得熱熱鬧鬧,有爭有議,死得也轟轟烈烈,後話無窮」來形容古迪。我對她本人無甚麼意見,她也只是貫徹真人騷的真諦而己。但是讀了這麼多相當消息及評論後,還是想不透,我們的心理難道都是如此陰暗?

ZAiA

星期六過了澳門一趟,目的是看太陽劇團(說真的,還是喜歡以前所叫的「索拉奇藝坊」)在澳門威尼斯人的駐場表演ZAiA。本來以為在平日都有表演,可以順道試住一次這間大得不得了的酒店,不過不巧過去一周只有周六才有表演,見酒店在周末的價格貴得驚人,即使是「何厚鏵請客」也得打退堂鼓,只看表演而不住宿了。

以往太陽劇團只聞其名,數次在香港演出也沒有去看過,唯一一次所看的「表演」,是在電視看他們數年前在奧斯卡頒獎禮的演出,這次知道在澳門演出,是早已打下主意去看的,不過在港的友人都說沒有興趣,幸好已經看過一次ZAiA的澳門友人M說,她也想再看一次,終於不用自己「單打」去看(在此要多謝M)。

怎麼說這個演出呢...可能是我大鄉里吧,我在整個演出期間落力拍掌的次數真的不多,因為幾乎每一幕都令我「O咀」,還有再加一句:他們是如何做到的?無論是眾演員上台玩火把,又或是視重力如無物的空中飛人(演員在至少十多廿米高的台上站下那刻,好像就是全不費工夫),甚至是吊威也的空中芭蕾,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不過最喜歡的一幕,還是在北極中,一男一女演員的一連串高難度Acrobatic表演,事後我對M說,換轉是我,只要腰板向後伸一點,就已聽到骨頭咯咯作響,要表演的話一定斷腰骨!

票子要近八百元一張,不過聽人說,這樣的價錢與在外國的演出相比,已是相對便宜的。我自己也認為,這筆錢是物有所值得,坐在前排看的感受也真的很震憾,不過要挑剔的一點,是無論用電話或網站訂票,都沒有選座位的服務,他們看來是採取逐行由左至右銷售的做法的,結果我與M坐的是右邊第一第二個座位...(如果可以選座位那就更好)

在場內的粗略觀察,是在座的觀眾都以外國人為主,坐在我倆前後左右的人都是外國人,不過後兩的一名女子,就凡是台上的表演者完成不可思議的動作時,就很大聲說「S**T」,這樣的表達讚嘆,倒也真少見。

M說,劇團遲點會換劇目,不過對我自己而言,我還是最想去拉斯維加斯,看原聲唱片已聽得滾瓜爛熟、用披頭四的歌曲製作的Love(要努力儲錢才行)!

HD二三事

猶記得買下生平第一部電腦時,代我採購電腦的世伯說,電腦要進行「煲機」的程序,也就是要讓電腦啟動,整晚也不用關機。結果第一次擁有電腦的我,好像那一晚直盯著放在書桌上的電腦,尤其是面板上的「16」兩個數目字(那部電腦的速度只有16MHz)。這樣的「熱身」程序真是難忘。

**

自電視台推出數碼高清廣播以來,雖然所住的屋苑,在服務推出首日就已能接收到數碼訊號並收看(本以為以敝屋苑的辦事效率,肯定要用上數月,但卻令我有點意外),但是我並未有急著搶購機頂盒,一來當時的選擇不是太多,二來我打算購買的型號,在很早就已經處於缺貨狀態,要急不急不來。不過自從家中那名敗家老弟,豪買一部LCD電視,放在房中來打機、打電腦(用電視來做螢光幕,誇張!)之後,由於電視附送機頂盒(也就是我想買的那部),家中人感受到高清廣播的質素後,就連家中對這些科技最不起勁的老爸老媽,也竟然比我著急起來,忙催本人「快點買機頂盒回來」!

結果個多兩個月前,為客廳那部買了兩年多的LCD電視,添置一部解碼器後,我發現自己待在電視機前的時間多了,一來數碼廣播(不論高清與否)的質素總比傳統模擬廣播強(有前後對比就知所謂何事),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不少三色台的英文台播放的外購劇,如果是用數碼廣播來收看的話,是會以十六比九的比例播放的,不用再「捱」模擬廣播下畫面上下各有一條黑邊的情形。不過,既然三色台已為中文頻道設置高清頻道,為何英文台沒有呢--其實不少外國劇集就已經是高清播放了,片源理應不愁供應呀(況且三色高清台播放的劇集,有不少只是闊螢幕拍攝,而非高清錄製)。

近日工作時間改變,重新當回「正常人」,不用再活在,結果晚上更多時間盡情當「電視精」,於是周三周三周四都是電視日,《律政狂鯊》《逃》《欲骨查》《尋人密探組》以至《捉鬼男》等電視劇看個不亦樂乎。就連老爸老媽也經常轉台看數碼廣播,於是得出一個結論,廳中那部電視機,經歷了兩年的「煲機」,終於在此時「正式」投入服務了。

不過當了電視精的後果,就是這裡看來也快荒廢了,嘿嘿!

**

你若問我,去分別那些1080i1080p等高清廣播的術語,即使對於科技者也不至於淪為文盲的我,也不太能分辨熟優熟劣。所以廳中那部電視機,不是正式的「Full HD」電視機,接駁了機頂盒後看數碼廣播,也是收貨的(反而兩年多前不知就裡,買了有HDMI端子的電視,可說是誤打正著也),我反而更關心錄節目的可行性。

原來的機頂盒,過去一直不像其他公司所出的型號般,擁有接駁外置硬碟的錄影功能,不過最近生產商也推出新的韌體,也終於加入錄影功能了。於是立即拿來試錄,最初錄的是英國廣播公司攝製、在三色高清台播放的《天與地》,發現追加錄影功能後,錄影時既可錄下所有聲道,亦可錄下所有字幕,不過畫面總是差了一點...再看看檔案的資料,為甚麼一小時的高清節目,檔案大小只是五點多GB?或者是錄影時畫面質素會降低了點吧,不過這有必要嗎?希望對方日後推出正式版韌體,取代Beta版韌體時,會有更多的改善吧。

**

說高清,不能不提Blu-ray。自新力在下一代影碟之戰,以Blu-ray擊敗東芝主導的HD-DVD後,總覺得市面的BD影碟,是一下子多了起來,吾友P記亦老早購入PS3及高清電視組合,不時招呼本人與老C到其府上,趁看球賽前後的空檔,感受高清的威力也。

不過,有一次P記播放史泰龍主演的Rocky Balboa時,我突然感覺到,畫面是清晰的,細節是巨細無遺的,色彩是艷麗的,但是就是不像電影,更像是電視劇多於電影。當我找出一隻《明日之後》的BD碟時,P記就搬出一套專家的口吻說:要看高清,當然要看真的用高清製作的影片,這套只是「舊片」而已。

老實說,家中現時唯一一隻BD碟,是陳奕迅的Get A Life演唱會,好幾次行唱片店,想買多數隻BD碟來看,但是拿在手上,也不斷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一個誤區:畫面質素好不好?不好的話,就暫時不買了。但是電影(以至電視等其他影像娛樂)與載具科技的關係,若是以後者為判斷購入/消費與否的標準,是不是捨本逐末?當然,如果我買入一隻BD碟,但發現當中的電影的質素是劣得可以的話,我也會十分不滿的,但是若因「畫面不夠靚」而去不買的根據,損失的可能是一套好電影。

拿!


Showing the finger to Regina Ip?(via 明報

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掌心朝外、豎起食指及中指是「勝利手勢」,相反掌心朝內、豎起食指及中指的手勢,則等同只豎中指的「不文手勢」

今天讀各份報章,發現《明報》、《星島日報》、《文匯報》及《信報》都有一段這樣的政治新聞,說的是已年屆九十四歲、可算是「過氣一族」的前立法局議員杜葉錫恩,力挺在下月立法會港島區補選的葉劉淑儀。《信報》的報道如是說:

她〔杜葉錫恩〕讚揚葉劉為人正直,不會以假裝的姿態去討好觀眾...杜葉錫恩在短片中表示,會全力支持葉劉,協助她當選為立法會議員。她表示,雙方已認識一段很長時間,葉劉有很多優點和強項,包括為人正直、誠懇和富正義感、對很多事情無論是歷史及政治,都瞭如指掌。杜葉錫恩又表示,很喜歡葉劉不以假裝的姿態去討好觀眾,她的獨特之處就是演回自己。

在葉太的個人網站,亦同樣有刊載有關的訪問,因為這段新聞的來源,不就是葉太的競選陣營嘛。該網站除了刊登相關的新聞外,還附有杜太力挺葉太的相片,還有訪問杜太的片段。

好玩的是,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段報道時,看是的《信報》的文章,但當我看到《文匯報》時,卻發現了這張相片,看到杜太以掌心朝內的方向,向螢幕上的葉太展示「手勢」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杜太力挺葉劉」,而是杜太向葉太 Show the finger!再掀到《明報》時,乖乖,不得了,同樣也是刊登同一張相片

其實,以我等好事之徒而言,這張相片在《明報》刊登,也不會這樣的大驚小怪,只是這張相片在《文匯報》出現,就真的是有點「雙重靠害」的味道--杜太向葉劉展示「手勢」之餘,連《文匯》也不給葉太面子--這,是不是「打著紅旗反紅旗」呢?嘿!

Every show has its end…

…and now, my collection of Seinfeld is completed! Yeah!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