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October, 2004

Page 2 of 6

英超危機?


Ruud van Nistelrooy scores!

周日的英格蘭超級聯賽重頭戲--曼聯主場迎戰阿仙奴--最後以曼聯以二比零勝出而結束。當時,比賽有不少爭論焦點,更有報道指賽後兩隊職球員有言語及行動上的挑釁,而曼聯領隊費格遜據稱更遭阿仙奴球員擲湯及食物,而阿仙奴則指曼聯的前鋒雲尼斯杜萊粗野侵犯阿仙奴的A高爾,而另一名前鋒朗尼遭侵犯,最終令阿仙奴被判罰十二碼的動作是「插水」。總之,兩隊的恩恩怨怨,由球場內延至球場外,bad feeling到現在仍然籠罩英格蘭球壇。最新消息,是「雲佬」承認侵犯對方球員,並被英格蘭足總判罰停賽三場。

作為曼聯支持者的我,看見愛隊勝出比賽,而且是戰勝宿敵兼破壞對方希望連續五十場不敗的希望,當然是開心得很--畢竟足球是正如前利物浦領隊尚克利(Bill Shankly)所言,是一種比生與死更重要的事!不過周日英國《觀察家報》(右圖)頭版的一篇文章,卻更令我起注意。

這篇名為「足球迷摒棄超聯」(Soccer Fans Spurn Premier League)的報道是這樣的:由於足球比賽的門票價格愈來愈高,加上電視直播比賽的數量有增無減,而「兵工廠」阿仙奴實在太強橫,以致入場人數愈來愈少,本屆超聯到現時為止的入場人數,比去年相比已下跌了百分之六,英格二十間球會中,有十一間球會的入場人數都有下跌,當中布力般流浪的入場人數,更是下跌了一萬一千人之多。即使如阿仙奴這樣規模大球會,也在本屆到現時為止,從未有一場主場賽事是售出所有門票的。文章警告,現時英格蘭超級聯賽由阿仙奴、車路士及曼聯三間球會壟斷,長此下去只會令英超變成另一個蘇格蘭聯賽,由格拉斯哥流浪及些路迪兩間球會長期佔據首兩名位置,但其他球會苦無出頭,陷於困境!

當日《觀察家報》還發表了名為「英超有名無實」(Premiership in name, not in deed)的社評--實在非常罕有。社評說,球迷們終於「忍夠」票價與通脹脫節的情況,還批評英超由數間大球會壟斷、球員拿高薪低行為不檢點等等對足運有害的情況。它提出了數個解決的可行方法:應否減少球會數量至十八間?電視應否直播少點比賽?應否像美國的體育聯賽般,採用分享資源的做法?最後社評所指--也是我最同意的--足球第一,商業第二,球會是時候減票價了。

閒時上網看看各個英超球會的網站,都發現英超比賽的門票價格真的不便宜--動輒就是最少二三十英鎊一張,而倫敦球會車路士一張季票價格,更是千多英鎊--也就是萬多近二萬港元--一張,試問一般人就怎能負擔得起?過去足球一直被稱為工人階級的運動,但作為吃了全球化「頭水」甜頭--相對於德國、意大利及西班牙聯賽--的英超而言,商業化(如商品、轉播權)無疑為它們帶來巨利,但是以商業包裝的英超,卻令一般真心支持足球的民眾,開始負擔不起昂貴的門票價格,加上商品愈出愈多--最顯然的例子是球衣:試問哪有年年換球衣設計之理--支持球會的成本開始與消費能力脫節,是不爭的事實。

難以入場支持球隊,球迷能做甚麼?當然是看電視。英超的成功,或多或少與轉播權有關,擁有英超播映權的天空電視台(Sky TV),向英超各球會支付了天文數字的轉播費,也為足球比賽安排引入了商業決定。當我在十多年前開始認真看足球比賽時,英格蘭超級聯賽的比賽時間是很易記的:星期六是晚上十時,星期日是晚上十一時,星期二是凌晨三時,冬令時間時則各加一小時。後來有重頭戲放在星期六的晚上七時開始--美其言是利便警方控制球迷以免搞事,但實際是增加播映場數,而現在呢,星期六有四場比賽直播,星期日也有兩場,加上其他國家的聯賽,弄得球迷如我者,以往要慨嘆沒有足球比賽看,但現在要慨嘆比賽實在太多,要看也看不完,最後被迫要作出抉擇,不看部分比賽!以本人的情況投放到英格蘭的情況,可能是進場觀賽及透過電視觀看的球迷,也同樣出現下跌!

看來,英格蘭足總是時候作出一些行動了。

周末的大掃除

其一.躲懶多日的原因

因為種種關係,幾天沒有在這裡貼文,我覺得有需要有這裡說說。雖然稍欠說服力及極其私人,但有時這些因素加起來,就構成不寫東西的絕妙理由。

1.電腦:不是本人的電腦故障,而是朋友的電腦接連發生事故,首先是中了電腦病毒,然後他恨心買了一個新的光碟燒錄機,卻安裝得一團糟,結果有數天晚上半夜時份--也就是本人放工後的空閒時間--都要到朋友的家「出診」。往往出診的「醫費」就是一頓糖水宵夜,而在此時又怎能不吹水一番?結果?言談甚歡的時間,往往比修理電腦的時間還要多。

2.DVD:早前有親戚交來一批古舊的HI-8影帶,附上一部手提手攝錄機,委託(也就是「無償」那種)本人代為燒錄成DVD,以免日後影帶質素日劣,最終不能播放。其實我早已將影像錄入電腦內,只欠剪接及燒錄的過程,但是丟在一旁下去絕不是辦法,於是近日「的」起心肝,將十多小時的影片剪輯,並變成約八張DVD影碟,而今也終於完成。萬歲!

3.卡啦OK:本人牛一漸近(又老一歲,唉!),朋友昨日為本人慶祝生日,先是飽宴一頓,再到卡啦OK消遣。屈指一算,原來本人已有差不多兩年未入K場,面對選歌機中那一大堆不知是何物的新歌,頓感本人已與流行樂壇脫節甚久!最後眾人盡興而散,但那時已是今日的凌晨四時多!

4.抱恙:對我來說,秋風起不是「三蛇肥」,而是「鼻敏感」。秋天的空氣實在太多灰塵,加上本人上的是夜班,睡眠時間已與常人大有出入--或用友人的話:「日夜『癲』倒」--加上空氣太污濁,結果鼻敏感頻頻發作,還是多休息好。但話得說回來,總是覺得香港的空氣在這幾年,急速惡化了不少!

所以,我在家在床上而不是電腦前躲懶了數天,罪過罪過...

其二.過去一周值得一記的數件事

雖然懶得寫東西,但有數件東西仍可值得一記的,不過是以相片而非文字:


法蘭西巡邏兵的大名,實在名不虛傳。看他們在南區上空表演多個極高難度的動作,真是目不暇給呢。


Eagles在香港開一場演唱會,但是票價竟高達數千元,不如買他們的影碟及唱片回家大放特放罷了!


美國職棒American League冠軍戰,波士頓紅襪隊先敗給紐約洋基三場後,再連追四場反勝,實在太精采!

天堂的大話鐘

今晚從同事口中,聽了一個非常好笑的笑話,所以在此重述一次與各位分享--但不知是不是「原裝版本」呢?

話說有人死後上了天堂,站在天堂大門迎接這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聖彼德。那人到達了天堂門口,發現聖後德身後有很多大鐘,於是問聖後德,究竟這些鐘是甚麼東西來著。聖彼德於是回答:「那是大話鐘,每凡鐘的主人說了一個謊言,鐘上的針就會自動走一格。

那人對其中一個鐘端視了很久,發現無論長針短針也停留在十二時的位置,於是再問聖彼德:「這個鐘的主人是誰?」對方說:「喚,那個鐘是屬於德蘭修女的。由此可見,她一生沒有說過謊話。」

那人又見另一個鐘的時針走了兩格,於是又問聖彼德,它是屬於誰人的。聖彼德說:「這是林肯的鐘。」〔按:原文如此,不知林肯撤了哪兩次謊言?〕

最後那人問聖彼德:「那麼,你們沒有屬於布殊的鐘了吧?」豈料聖彼德說:「噢!我們的確有屬於布殊的鐘呀!不過耶穌已拿了它到自已的辦公室,當風扇來用了。」

一個字:絕!

英女王的生日日期考究

昨晚Carl提出,究竟英女王的生日是不是四月二十一日,我放工回家後查閱了皇室網站,證實了他的疑問,這些已在上一篇文章提過,不再寫了。不過今天回到公司,再找找有關的資料,於是在名為《英國文化習俗詞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的書中,找到一條有關英女王生日的詞條:

Queen’s Birthday, the
「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有兩個誕辰:一個是她真正的生日,即四月二十一日,另一個是官方的誕辰,為六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在女王的真正生日這一天,公共建築物升起英國國旗,樂隊奏起英國國歌。但這兩天都不是公眾假期,也不舉行特別的慶祝儀式。」

不過令人有點不解的是:所謂「不舉行特別的慶祝儀式」是啥事?好似英女王在本年六月的「官方」生日時,才檢閱過軍隊呢。(有相為證:請按此)或者,有沒有人可為此指教指教?

很可愛的初生小獅子


Lion cubs in a bucket, Aalborg Zoo, Denmark.

又:Carl兄,你的記憶完全沒錯。查了英國皇室的網站,英女王的出生日期,的確是四月二十一日(可按此查閱),不過為何各地慶祝的日期不一樣,則需再查究查究。(記得公司有一本書是講這個問題的)

Boxing Day = ?

在台灣的Mook旅遊網站看到的:

澳洲的國定假日:
1月1日 元旦
1月26日 國慶日
3、4月 復活節(週末-週一)
4月25日 澳洲軍人節
7月第二個周一 女皇誕辰,除了西澳大利亞省(WA)
10月的第一個周一 女皇誕辰(西澳大利亞省)
12月25日 耶誕節
12月26日 拳擊紀念日

資料來源:澳洲--國家基本資訊

甚麼是「拳擊紀念日」?聖誕節翌日的Boxing Day是也!看來澳洲人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都要大打出手一番了。

倫敦Gherkin到西九龍文化區

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oyal Institute of British Architects)日前頒發「史特靈獎」(Stirling Prize),評審們將獎頒給了位於倫敦The City內的瑞士再保險公司(Swiss Re)大樓(右)。這幢大樓又有名叫「小黃瓜」(The Gherkin,因其形似),在倫敦金融區內可說是十分突出,一來是因為設計實在太獨特,二來是金融區的建築物實在不高--在倫敦,要找真正的「摩天大廈」,恐怕要在東部的金絲雀碼頭(Canary Wharf)才找得到。

一般人或會對這枝「小黃瓜」不太熟悉,但是一談到它的建築師,就肯定會有不少人恍然大悟道:噢,原來是他。沒錯,The Gherkin的建築師,就是大名鼎鼎的諾曼.霍士達(Lord Norman Foster,此公已被封為勳爵),霍士達的大名及作品,不少香港人也知道--中環的匯豐銀行總行、赤臘角的新機場、紅磡的九廣鐵路總站新翼,都是他的作品,英國的大英博物館The Great Court、溫布萊區的新足球場、泰晤士河畔的大倫敦議會大樓、柏林的德國國會大樓等,也是霍士達的作品。對我而言,霍士達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大量採用玻璃及鋼材,以盡量在室內空間利用太陽光--不過我是建築的門外漢,知識是「有限公司」,所以也不在此班門弄斧了。

說起霍士達,想到他也有份參與西九龍文化區的投標工作。他夥拍的是長實及新地的財團,以霍士達的知名度及「往績」,以及長實/新地較早前表示,將與法國龐比度中心合作建立MOMA,看來他們中標的機會也提高不少。今日閱《信報》的<香港脈搏>欄,卻得悉另一財團太古也不示弱,會在下月遨請為西班牙畢爾包(Bilbao)的古根漢美術館進行設計的蓋瑞(Frank Gehry)來港,「一談西九龍文化區設計的意念」。相信西九龍文化區之爭,將是長實/新地vs太古的對決。

總覺得,西九龍文化區的意念是好的--多一個地標、一個世界級的藝術館及表演長地,有何不可?不過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一個這樣規模「大」的藝術設施?香港管弦樂團的新任藝術總監迪華特曾說,他希望香港有一個更好、能讓「港樂」長期進駐的音樂聽(也就是說,港樂要成為這個音樂廳的Resident Orchestra),這句話,我是認同的--因為文化中心音樂廳的音效實在糟透!但是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一個比文化中心更大的藝術表演設施?用上一個規模更大的劇院,來長期表演音樂劇或其他文化表演,是否恰當?況且,新表演場地建成以後,有沒有人肯付出高昂的費用在新設施表演,也是一個大問題。畢竟香港不是紐約,我有時會想像,香港即使有一個像Lincoln Center的藝術表演設施,但是沒有能填滿The Met、Avery Fisher Hall的人...

難道,新設施會變成另一個紅館?

二零零五香港藝術節


The Blind Boys of Alabama


Ballet Nacional de Espana

今午收到香港藝術節寄來的明信片宣傳卡,很想看這兩個表演,還有Frans Brüggen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看來要努力儲錢了!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