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August, 2008

Page 2 of 2

講道理.擺事實

上篇提到,對於北京奧運開幕禮,以至於整個北京奧運本身,「要插既話,點都搵到D野俾你插」(這是廣東話口語的說法,不明白者,可以到上篇的留言看看)。我當時所指的,除了是整個儀式的安排、統籌,以至內容本身之外,也包括不少人對於「中國配不配舉辦奧運」之類,涉及人權自由及多項政治議題的詰問。對此,我不提供連結了,反正這些聲音網絡絕不貧乏,看看東南西北那邊,也集合了不少有關言論。

經常說,凡事有多角度,我看開幕禮看得滿意,有人想到其他問題,這些都是各取所需,上段所指的也是這個情況,只是要提防為罵而罵,又或是結論先行,然後穿鑿附會而己(我最怕那種「神又係你,鬼又係你」式的爭辯)。遊牧視野的Chong,早前在這裡留言時提到,批評要「講道理,擺事實」,我是十分喜歡的,至於如何為之講道理擺事實,則恐怕是人言人殊,總之是自己心理有數吧。

今日讀台灣《自由時報》,見到一篇題為「主場優勢? 京奧棒球賽程暗整台灣」的報道,說的是在參加京奧男子棒球賽中華台北隊,賽程第二及第三天之間的休息時間太短(因為第二場比賽在晚上打,第二天一早就要進制第三場比賽),所以該報認為是針對中華台北隊,吳伯雄與胡錦濤所說、中華台北運動員在北京比賽有「主場優勢」的話都是假話。

看看男子棒球項目的賽程,發現要「追更式」比賽的球隊,也確是只有中華台北一隊。我不知道安排賽程時,是否八支參賽隊伍,都有權就賽程安排提出反對(報道引述台灣棒協的人說,可以「協商解決」),不過報道的執筆人,以此來斷言北京有心「暗整」台灣選手,又看來有點欠缺說服力。

況且,我周日晚在家看舉重比賽時,見到凡有中華台北的舉重員上台,在場的民眾都十分興奮,今日看中天新聞時也看到一宗有趣的新聞,說的是中華台北射箭隊比賽時,在看台上打氣的全是國內的觀眾,反而是台灣的加油團不見蹤影,只有一人喊加油,凡此種種,理應也可視為主場優勢(多少總有一點?)。

我賽在不願以報紙立場的「有色眼鏡」去看《自由時報》的報道,但是一想起它是「綠營」的報章,就實難以不將它對這宗新聞的處理方式,以「綠」的角度來看,再加上整篇報道,所謂評論者是(僅得一個)民進黨的立委(有甚麼說,自是可以預料),反而是理應受「追更賽」影響最大的棒球隊卻沒有回應(找不到,還是不欲找?),為有既定立場服務的結論就不自覺浮現了:是否擺事實?確然。是否講道理?看來未必。

看奧運開幕有感

昨晚坐在電視機前,看了整個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可能是本來對張大導的創意,沒有太大的信心吧(都是四年前惹的禍),竟然給了我一個驚喜--不過外界的讚美已經太多,我也不用在這裡嘮叨了。

反而是,在看罷直播後在網絡隨便遊走,看看其他人對京奧開幕式的評論,也看到很多、包括不同角度及態度的言論,讚的固然有,批抨的也當然有。對於當中一些意見,看後有一個感覺,就是(請容許用口語寫出)「要插既話,點都搵到D野俾你插」。

對此,我沒有甚麼想說,只想在未來十多天,好好的看運動員比賽。單純?可能是吧。

風暴奇景

熱帶風暴北冕吹襲,港人平白多了一天假期(我可慘了,原來是不用上班,結果大好一天周休就此泡湯,甚麼地方也沒去成!)。北冕名義是上熱帶風暴,但是破壞力真夠嚇人,單是住所旁的「艾倫伊斯特」吹爛玻璃,再一連擊中四層住宅的窗戶,就已經嚇壞人了。

不過住所對面的巴士站,倒有上圖的奇景:本來巴士站後的兩幅帆布,早已被兩個政黨的海報貼滿,一個是白鴿黨,一個是愛國黨(按:讀者Eric指點,原來除了愛國黨之外,原來還有公文袋的海報),結果北冕一吹,本來貼在上圖右邊帆布的愛國黨海報,就全部落花流水吹個乾淨溜溜,但是貼在左邊那幅帆布的白鴿黨海報,就全部依舊「堅挺」貼在帆布上,果真如該黨所說,「堅定不移」也。

同樣風吹雨打,一個禁不住,一個頂得住--莫非有微言大義乎?!是否過度詮釋,就由各位看倌自己判斷了。

最後,也得學公園仔一樣,特別指出:報名參加立法會香港島直選的,還有蕭敏華名單,陳淑莊名單、黎志強名單、何秀蘭名單、曾健成名單、葉劉淑儀名單、林翠蓮名單、袁大明名單及勞永樂名單。

有誰會…

...用這樣的一枝沐浴乳、還要標明是「除霉氣」的沐浴乳去洗澡?除了剛「出冊」的人,我真的想不到其他人了--有建議的話請告知。

專業的傲慢,讀者的偏見

前言:這篇文章,本來是針對香港仔公國的《狡辯》,以至都是那些日子的《爛仔公安阻礙京奧的新聞自由》兩篇文章而寫的,本來只想寫個留言,怎料愈想愈多,不妨借用公園仔經常用的標題,「又把留言當新章」來寫了。文章裡的東西一直都想動筆寫,但是拖到現時才開始,真是罪過罪過。

看《狡辯》一文的留言,有讀者提到,既然不少報紙都向左走(其實說是趨向保守,會不會是另一個更可準確的說法),一份極右報紙的出現,就可以令社會有不同聲音,又有人提到,既然其他報紙都有立場,「那一份報紙」(或套用《信報》內崔少明的用語,就是「民主報」)有立場也不是不可以的事。

我是認同公園仔所言,所有報紙都有立場的,只是大鑼大鼓的直接宣揚,或是透過取材或呈現角度的隱性流露的不同而已,不過讀到前述的言論,就令我想起昔日冷戰時期般,美蘇兩國的核武競賽,真正的用意不是要來打對方,而是令對方知道,任誰妄動開啟核戰,就會殊途同歸一齊被被毀,結果達致恐怖的平衡,自此天下太平--早幾年提及過,獲頒諾貝爾經濟獎的奧曼,就是信這一套理論的。

傳媒只得一把聲音絕對不是好事,有人敢當異議者,更是社會的一帖良藥。但是要達致我們所希望見到的「多元」,是否要用上這一套「極左對極右」的方式?更加值得深思的,是當多元要用這樣的方式才實現的時候,作為受眾的讀者,會不會隨之領會到呢?--須知道,現時每日讀多於一份收費報紙的人,會有多少呢?對這個答案,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若是如此,那在絕大多數機會之後,讀者還是只會接收到一種角度,而且還會掉進一個不斷惡化的螺旋。

《都是那些日子》的網主提到,既然全世界人都玩親疏有別的時候,那他為甚麼還要由那套「他媽的」客觀公正。我對於客觀公正被形容是「他媽的」甚感驚訝,正如我在公園仔那邊留言所說,「希望對方只是一時晦氣」。不過循對方的思路來看,這種「既然甲這樣做,為甚麼乙不」的模式,倒與「以眼還眼」的「原始公義」(Primitive Justice)沒有太大的分別。不過我納罕的是,「民主報」那一系的傳媒,有沒有需要這樣做?

作為「民主報」的讀者(以及對新聞行業的粗疏觀察),我倒覺得,如果要民主報以這種模式去處理新聞的話,那與被早已歸邊的傳媒牽著走沒有甚麼分別--一直以來,民主報的最大特色是它牽著其他傳媒走,雖然或會有人不認同它那套「鼓吹式新聞」,但是作為議題設定者,它的效力是多次得以證實的。但是在成功作為民意塑造者,吸納了一批「不離不棄」的讀者之後,又應該如何利用這一個地位?與其他搞親疏有別的傳媒「一齊癲」?《都》的網主及後在留言中質疑,為甚麼其他人不對其他傳媒的劣行鬧一句,我反而想說,我們批評民主報,只因對於其他傳媒,再講多一句都已經無謂,反而對民主報還有丁點希望,也(可能是好傻好天真地)幻想對方會有所改進。

我也看到對方回應我在公園仔的留言。我在那一個留言裡,說不想看到「加工」的新聞。對方倒很老實的回應,說若是加工的話,他所加的是「味精」,但是其他人加的是孔雀石綠,會致癌的。我對於對方的老實感到高興,但是又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惶恐--不過對方執意堅持上兩段所述的邏輯,我也不用太糾纏了。但得提出一點:「親民主、疏專制」固然好聽,但是這是否代表可以漠視一切規條?或者以下這個例子是引喻失當,既然民主報的「主導思想」們是崇尚自由市場原則,那末只一面倒的呈現他們所指的「民主」(唱好那種),以及一面倒去呈現「專制」的「陰暗面」,又會否協助讀者們作出好選擇呢--因為作為信息提供者的報章,給讀者作選擇的資訊己是千瘡百孔。

另一個(在我眼中)更大的問題,是民主報所謂要全力支持、「親」的「民主」,或守護/鼓吹/實行的人們,在不少人的眼中,卻是爛得不堪的「典範」。近月徙地鐵站回家的路上,見到白鴿黨的宣傳海報,主題是「有事要搵白鴿黨」,英文是DP Works,但是在我眼中,DP不但不Works,而是Stinks得很。看著白鴿黨的「淪落」回然心痛(更心痛的是我們要跟著他沉淪),但是看到它的行事,更是感到憤怒。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就是這樣的情況。或者本地的政治生態,是除了白鴿黨(還可能包括公民袋)之外,就沒有人真正稱得上民主,但是支持民主,並不硬性等於支持白鴿黨。

這也引申出另一個現象。眾所周知,民主報的老闆肥佬黎是堅定不移的民主支持者,另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傳媒往往是表達老闆意旨的工具。崔少明在七月十四日的《信報》專欄中提到,《紐時》的座右銘,很可能是 “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 — in the eyes of THIS publisher” ,應用到民主報身上,This Publisher應該是變成肥佬黎罷。決定新聞如何呈現的,是坐在辦公的採主、老總,他們是老闆的意旨的執行者,這雖然有市場、「銷紙」的因素制衡,但是背後決定的思維,其實是一種「專業的傲慢」,認為自己所選的,就是讀者愛看的、支持的,如果還沒有出現這個情況,就是要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去令讀者相信「這件東西」是好的。

說到底,還不是有人Abuse了建立回來的信任。到了現在,我有點懷疑這種專業的傲慢,是否真的反映了我們這一代的情緒。或者這篇文章多次提及的那名新聞界工作者,是誠心信服肥佬黎的一套,但是所呈現出來的面目,卻不教人對民主有怎麼樣的信心--這,當然是我作為讀者的偏見,但正如公園仔所言,「讀者不是傻瓜」,宣揚過了火位就變成反宣傳,又何況是手法不合理的宣傳。還是得小心以免過了火位啊。

後記:對方也寫了一篇新的文章回應拙文,所謂有來有往,好事也。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