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November, 2006

Page 2 of 2

電腦求救文

用了蘋果電腦的MacBook已差不多半年,一直以來都So Far So Good(雖則近日出了Core 2 Duo版,令我的愛機這麼快Outdate,有點不爽),不過近日遇上兩個問題,需要在此向熟悉蘋果電腦的專家求救,在此先行謝過!

其一:Which cable should I buy?

在未來數周要做Presentation,不過查看電腦的連接埠,發現MacBook用的是Mini DVI頭,但是投影機所用的是傳統VGA的接頭。查香港蘋果官網,未有發現有任何貨品,是適合連接Mini DVI及VGA插頭的,反而Mini DVI駁DVI倒有一個--不知哪處可以買到連接Mini DVI及VGA頭的駁線呢?

其二:如何輸入全形「!」?

在微軟視窗打中文文件,慣了將格式由半形改為全形,貪打標點時會比較齊整。到了在蘋果OS的環境工作,用的輸入法是香草輸入法,因為其速成輸入法的選字表與視窗系統的一樣,過渡比較容易。不過最近發現一個小問題,就是打標點符號時,其他如問號、分號等標點是出了全形,但唯獨感嘆號只有半形,搞了多次也搞不出一個所以然來。不知是哪裡出了問題?

絕對偏見的推介(二)

周末市集

上次談過倫敦的博物館,這次想寫點別的。倫敦有不少周末市集,不過說出來真是慚愧,我去過的只有三個而已,至少我每次「事後回顧」,都會發現還有一些著名的周末市集還未曾造訪!也沒所謂,就寫寫那三個市集的印象吧。

第一個想寫的市集,是位於泰晤士河南岸、逢周五下午及周六都開放的Borough Market(上圖,攝於零五年八月)。Borough Market是一個專售食品的市集,例如芝士、海產、蔬果、麵包等東西,都可以在這裡找到,賣點則是強調新鮮,不少攤檔都有提供試食,亦有即場烹製食品(如漢堡包)的店子,肚子「抗議」時也可以隨時解決問題。據聞近年紅得發紫的著名廚師Jamie Oliver,也是這個市集的常客,不過那次我可沒有發現他的蹤影。(一笑)

要到Borough Market,可以坐地鐵到London Bridge地鐵站,亦可從Monument或Bank站出地面,步行經過經常「跌下來」的倫敦橋,從北岸走到南岸,見到Southwark Cathedral,隔鄰就是Borough Market了。如果是剛造訪上一篇文章提及過的泰特現代廊藝術館的話,也可以沿著泰晤士河向西走,經過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後,不多久就可以抵達Borough Market。

不少人認識倫敦的諾丁山(Notting Hill),很可能是透過數年前曉格蘭特及茱莉亞羅拔絲的電影《摘星奇緣》。記得第一次看這套電影,看到片中Portobello Road Market出現時,就有想到那裡一遊的衝動,結果畢業那年與一眾同學勇闖英倫,其中一個主要行程就是到諾丁山「朝聖」--噢,還有那間非常出名的The Travel Bookshop(當然,電影中那間書店與現實中的書店是兩碼子事)!

Portobello Road Market以賣古董作招徠,不過在這些地方「尋寶」是需要時間及心機的。然而記得到訪那天,天色是陰陰暗暗的,也夾雜著風雨,加上太多人擠在Portobello Road上,也沒有真正尋寶呢。第二次造訪諾丁山,已是去年參加「諾丁山嘉年華」了(左上圖,攝於零五年八月),那日那種人山人海的盛況、節拍強勁但有點震耳欲聾的音樂、還有一大堆特色食物攤檔,到現在我仍念念不忘...不過嘉年華一年只有一次,恐怕十二月去英國的楊生,是與嘉年華無緣了。(嘿嘿)

要到諾丁山,可以坐地鐵到Notting Hill Gate站,出站後可看到指示前往Portobello Road,亦可以在Holland Park站前往。

Borough Market重「食」,Portobello Road Market重「古」,在我眼中,Camden Markets(右圖,攝於零三年五月)重「雜」。Camden Markets由六個部分組成,多數店子以針對年輕人的潮流服飾為主,不過亦有不少店子出售特色家具及其他裝飾品,與Portobello Road比起來,則是另一番味道,展現的是更大的活力。

正如右邊的照片所示那般,到Camden Markets遊覽的人,都不難發現這些千奇百怪的服飾。記得那天去到市集,碰巧有一大批舉行乘電單車集會,巨無霸者如Harley,嬌小者如綿羊也有,當時也拍下了不少相片,去到另一個叫 “Camden Stables” 的市集區域,則又發現占卜之類的店子,拐到另一角,則是一個有不少便宜美食的Food court(當中有不少猜想是華人經營的)。總之,多樣性就是Camden Markets的一大特色。

要到Camden Markets,坐地鐵的話,可乘Northern Line到Camden Town站下車,然後沿Camden High Street直行即可。

唔,下次還可以寫甚麼呢?

爭Bite有價

“Bite” 者,不是「咬」,而是 “Soundbite” 也。無論是文字傳媒,還是電子傳媒的從業者,都知道「爭Bite」的重要性:搶得新聞主角的一言半語,既能豐富報道內容,又可增加報道的可信程度,新聞如有一句「好Bite」,真可以頂得上記者十句報道。

今晚(周四)深夜,世界衛生組織大會正式通過執委會提名,任命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下任世衛總幹事(右圖,AP via Yahoo! News)。雖然此地對陳太出任有不同意見,但她畢竟是首名華人掌管世衛最高職位,此地傳媒自是將此列為重要新聞,派出記者到日內瓦採訪。不過在陳太演說完畢,在凌晨一時多出席記者會時,我看到頗令我驚愕的一幕。

在陳太回答記者的提問時,本來沒多太留意的我,突然聽到有一名女記者提問,劈頭第一句就是「我是香港的記者」。一聽到「香港」兩字,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再聽到這名記者說「其實我的問題,與之前的英文問題大致相同」(大意如此),我的好奇心更大了:怎麼記者會重覆提問一條已經作答了的問題?原來,問題是有關中國不願公開流感病毒樣本一事,記者要問陳太會如何處理。她是以廣東話發問的。

不過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記者要求陳太以廣東話回答。然而在記者會主持提示,要求提問者以英文提出問題後,這名記者雖是再以英文覆述問題一遍,但仍堅持要求陳太先用廣東話回答,然後以英文再說一次。

此時,記者會主持試圖「阻止」(我看來是如此)該記者的行為,指出在此場合中,使用的語言應該是英語及法語,另一邊廂該記者仍然「企硬」,希望陳太以廣東話回答問題。雖然陳太後來表示「只此一次」,但是在場內其他記者起哄下,最後改變態度,指出來自香港的記者雖是「她的朋友」,但是她必須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能給予香港的記者「特別待遇」--她用的字眼是 “Special treatment” 。

我感到驚愕,是因為兩個理由:第一,正如記者會主持所說那般,英語及法語,是如世衛之類的國際組織的Lingua Franca,在國際傳媒匯集的場合中,堅持被提問者要用廣東話作答,顯然不太合適;第二,要陳太以廣東話作答,明顯是對在場其他記者不公平。

(其實,明知陳太之前已用英文回答類似的問題,記者再要她回答多一次,且要用廣東話作答,其實也頗有問題。)

我明白,這樣做無非都是要陳太給香港記者一個「廣東話Bite」,不致在電視/電台「出街」時全程都是英文這麼「齋」,但是要這樣做,倒可以在記者會後再「扑咪」。在國際場合不理固有且人人遵守的規則,硬要對方遷就你那一套,其實--難聽點說--都幾醜。

十一月十一日後補:

昨日說「英語及法語是...Lingua Franca(通用語)」,今天再查資料,發現不太妥當。世衛有關語言使用的文件中指出,世衛的「官方及工作語言」有六種,分為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我們可以視這六種語言,都是世衛的Lingua Franca,我們也當然可以「拗」,稱廣東話也是中文,在記者會要求以廣東話回答沒有問題--不過通常的情況是,聯合國等組織提供的中文翻譯都是普通話。因此,我會覺得在此場合,以普通話來發問及要求回答問題不大(世衛那邊沒有普通話翻譯,就真是有問題),堅持廣東話回答就是不太妥當囉。

Unknown unknowns?


拉姆斯菲爾德十月三十日於國防部外。(AP via Yahoo! News

美國選舉大致塵埃落定。雖然參議院的控制權因維珍尼亞州未有結果,形成民主黨有五十席(蒙大拿州的民主黨參議院候選人宣稱獲勝),對共和黨有四十九席的局面,令共和黨仍保有一絲保住參院控制權的希望,但是眾議院已被民主黨重奪控制權,結果第一個「陣亡者」,就是上圖的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他在較早前已向布殊請辭。拉姆斯菲爾德曾有「我們不知道有些事情是我們不知道的」的金句,這回,也可列入unknown unknowns之列罷?

布殊在記者會中說,拉姆斯菲爾德與他都同意,「五角大樓現在是時候換上新的領導班子」。不過諷刺的是,布殊在選前一直為拉姆斯菲爾德背書,強調必須留在伊拉克直至取得勝利為止,然而在選舉結果公布後,民主黨還未在國會有所行動,拉姆斯菲爾德就已下台——他辭職被視為美國的伊拉克政策失敗負責——政治現實,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想起王爾德在《不可兒戲》中曾有這樣一句:「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還可以說是不幸;雙親都失去了就未免太大意了。」一夜之間,接連丟失眾議院及拉姆斯菲爾德,只有一句:早知今日,何必「死頂」?

南轅北轍的結果

顧名思義,這裡有兩個關於美國中期選舉的民意調查,但是結果卻完全不同。

第一個是《今日美國報》與蓋洛普聯合進行的民意調查。民主黨的支持度是百分之五十一,共和黨的支持度是百分之四十三。兩周前的同樣調查,結果分別是百分之五十四與百分之四十一--也即是說,兩黨差距由百分之十三,跌至百分之七。不過法新社的報道說,百分之七這個數字,正是共和黨在一九九四年入主國會領先民主黨的支持度差距。

第二個是CNN在上周五至周日進行的調查。嘩!他們發現兩黨支持度竟然相差二十個百分點。差距不但夠大,還要比上周進行的調查所得的百分之十一差距,還要多九個百分點。

信哪一個?看你怎樣選吧。

It’s NOT the economy, stupid.

一如所料,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上圖),今天(周日)遭伊拉克特別法庭,判處其在一九八二年杜賈爾村屠殺事件中罪名成立,將面對絞刑懲罰。美國總統布殊稱,判刑是伊拉克民主的里程碑,白宮發言人斯諾在CNN節目中表示,整個審訊顯示伊拉克司法機構「獨立運作」,以「適當及適合」的方式處理案件,值得表揚。但斯諾亦同時反駁有人指伊拉克法庭在周日——亦即美國中期選舉前兩天——判刑,是布殊政府幕後操縱的結果,以圖影響選民取向。斯諾所用的字眼是Preposterous,意即「荒謬可笑」。

白宮這樣強調,的確有其因由,但同時卻顯得別扭。在選舉前的種種民意調查,都顯示伊拉克問題,是美國選民最關心的議題,就如《新聞周刊》在周六公布的調查為例,約一千二百名受訪的美國人中,就有百分之三十二認為伊拉克是最重要的政治議題,排第二是經濟議題,佔百分之十九,至於過去共和黨大吹特吹的恐怖主義問題,則只佔百分之十二而已。調查同時發現,在選舉在今天(調查在十一月二至三日進行)舉行的話,五成四受訪者將投票予民主黨,相反共和黨只有三成八支持。至於較早前由《紐約時報》及哥倫比亞電視台進行、在上周四公布的調查則顯示,只有兩成九人認同布殊處理伊拉克戰爭的表現,近七成人認為布殊沒有終止伊拉克戰爭的計畫。

記得九十年代曾有一句名言:「經濟才是重點,笨蛋。」(It’s the economy, stupid.)時移世易,這次美國中期選舉鬧得最熱哄哄的議題,竟然是伊拉克而不是反恐或經濟。但是最諷刺的,是共和黨在九一一事件,經常揮舞反恐及國安議題,以此攻擊對手民主黨缺乏國家安全策略,本來此舉在零四的總統大選及中期選舉中奏效,令布殊穩佔白宮再四年,但是現在卻成為了一把雙刃劍,連累自己的選情。攻打伊拉克是布殊反恐政策的一部分——布殊周六在科羅拉多州拉票時曾說,「伊拉克對美國安全至關重要,伊拉克是反恐戰的中心」——但是美國在伊拉克三年,雖是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是之後而來的武裝襲擊,以至遜尼什葉兩派的殺戳,還有因伊戰而帶來的美國形象在全球多地嚴重受損(例如上周英國《衛報》調查發現,認為布殊對世界和平構成威脅的人,比認為金正日的還要多),真是弊多於利。

布殊近日穿梭十州為共和黨重振選情(上圖是他今天在內布拉斯加州拉票的情形,AP via NYTimes),多場演說的其中一個主調,就是批評民主黨「沒有在伊拉克取得勝利的方法」,然而這卻未有將共和黨的逆勢扭轉,民主黨依舊領先。共和黨明白到,伊拉克戰爭已成為他們的政治負累,今天薩達姆被判刑,本來是布殊政府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但是卻要閃閃縮縮,因為一個前領袖的判刑,也比不上駐伊美軍「日日死幾件」,以及伊拉克教派衝教無日無之般嚴重。之前所說的別扭就是這個意思。

四份由擁有《今日美國報》的加奈特公司(Gannett)所出版、專門報道軍隊新聞的報章,將在明天(周一)發表聯合社論,將伊拉克戰爭失敗的矛頭,直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社論稱,拉姆斯菲爾德已失去軍隊高層、士兵、國會及人民的信任,又指摘他的策略已經失敗,但受罪的卻是部隊士兵。雖然社論強調,有關社論不是要影響周二的選舉,但是要求布殊「面對殘酷的事實」,就是要將拉姆斯菲爾德革職。與此同時,被視為新保守派成員之一、曾任國防部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的珀爾,在接受《名利場》雜誌訪問時,亦稱時光可以倒流的話,他也不會建議攻打伊拉克。這些評論,當然可以視為「馬後炮」式評論(白宮發言人斯諾就是這樣說),但是昔日力主攻伊的旗手們現在倒戈相向,然而布殊政府高層仍力主留在伊拉克,直至取得勝利為止時,選民民心思變,也不是沒有因由。

我自己的感覺,是共和黨不斷尋找「救命草」,試圖從中找出一絲生機。倒如上周民主黨參議員、二零零四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克里,失言稱讀書不成就會陷在伊拉克的泥沼中,就成為了共和黨卯足火力攻擊的標靶;勞工部上周公布數字,指美國新增職位達九萬二千個,而八月至九日的修正數字是增加十三萬九千個,美國失業率亦降至百分之四點四,亦被布殊多次引用,稱這是他任內減稅措施的成就,同樣地,他亦多次警告國民,民主黨一旦重奪國會參眾兩院控制權,就會大幅加稅。

其實,共和黨這種只提「不要投給對手」的策略,也合符今次中期選舉的最大特色:抹黑政治。早前看到美聯社的一篇報道,提到兩黨用於攻擊對手的選舉廣告的款項,就高達一億六千萬美元,相反唱好自己的僅得一千七百萬美元,也即是說每十一元選舉廣告經費中,約十元是攻擊對手,唱好自己的只值一元。這比起兩年前中期選舉的六對五之比,真是相差極遠。然而撇開伊拉克不論,共和黨近來也真是提供了不少彈藥,讓對手射個不亦樂乎,例如眾議員福利與國會見習生的「色情網談」事件,還有曾在伊拉克戰爭期間,將國會餐廳的薯條「正名」為「自由薯條」的議員奈伊,因涉及超級說客阿布拉莫夫醜聞而要辭職,還有最近有保守派宗教團體領袖被指嫖男妓買毒品,最後丟職的事件,共和黨的打擊真是一波接一波。

民主黨必須在周二的選舉中,增加多十五個眾議院議席及六個參議院席位,才能重新控制參眾兩院。縱使現時看來形勢十分有利,但是兩年前的總統選舉表明,共和黨鼓動支持者投票的能力極強,不過問題是:布殊以至共和黨,還有甚麼秘密武器可將選情扭轉?

捱更抵夜的後果


哥本哈根球員(白衣者)在攻破曼聯大門後歡喜若狂。(via 新浪體育

有甚麼比看著自己支持的球隊輸波更「敗興」?就是那場比賽在凌晨三時多才舉行,要人捱更抵夜坐在電視前等球賽開始,但是愛隊仍是敗陣而回也。

哥本哈根在主場以一比零擊敗曼聯,拿得參加歐冠以來首個入球及首次勝利,曼聯不能賴地「爛」(質素真是不敢恭維,因為球賽之前曾舉辦多場演唱會),但是打得就是有點怪,發揮就是不順——難道沒有了傑斯等老將,曼聯就不懂入球乎?事實上,這場比賽的悶人程度簡直爆燈,到了下半陣初段已沒心機再看,到了客廳看雜誌了,不過轉頭回到房內,就看到落後一比零的事實。。。。。。不過隔鄰的些路迪也不好到哪裡去,竟然作客以零比三大敗於賓菲加腳下,想重溫一九六七年「里斯本雄獅」之夢完全幻滅。

現在曼聯所處的F組,四支球隊的積分再次拉近了點,榜首的曼聯仍有九分,在剩餘兩場比賽拿分出線次圈廳是沒有問題,反而些路迪敗走光明球場後,六分積分只是比第三位的賓菲加,及排第四的哥本哈根只有兩分差距,現時說些路迪都可以出線次圈,未免是太樂觀的預言矣。不過今晚(周三晚)的歐洲頂尖球隊大多走樣,例如皇家馬德里竟只能以一比零擊敗布加勒斯特紅星,但靠的還要是一個「老烏」(「雲佬」主射十二碼未中);阿仙奴也仍被莫斯科中央陸軍「剋死」,主場出擊也只是零零交易,看來較正常的比賽是里昂繼續長勝,及AC米蘭四比一大勝兩場。看來歐聯比賽,一晚開熱一晚爆冷的「傳說模式」,也真不是說笑的。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