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January, 2008

Page 2 of 2

What “perfect Sunday” means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早前看了電影《愛.誘.罪》,終究還是對電影的配樂念念不忘,動起了買唱片的念頭。不過最離奇的是,走遍了港島多間大唱片店,都給我找不到這張唱片--港島三間HMV(銅鑼灣、中環、金鐘)竟然沒有之餘,連以往從不令我失望的香港唱片(太古廣場店)也沒有,你說,奇怪不奇怪?附帶一提,太古廣場的香港唱片搬了,但是好像小了很多,古典唱片部的「縮水」情況尤為嚴重!

花了那麼多時間,找不到「恨買」的唱片,心情真是有點Desperate。當然唱片可以在Amazon之類的外國網站訂回來,但是一想到只買一張唱片,要同時支付處理費及運費,隨時這些附加成本比唱片本身還要貴的時候,就立刻打退堂鼓了。昨晚上網見到在英國讀書的莊氏,於是央請他代我在倫敦那邊,看看有沒有這張唱片賣--雖然那邊唱片不減價的時候,價錢是貴得嚇人的,但是也不想到這麼多了,畢竟總比直接在網絡訂購便宜一點呀。

不過今天在灣仔,經過188商場時,抱著「一找無妨」的心態去逛商場內的唱片店,竟然(!)給我找到這張Soundtrack!當我在貨架上發現它的一剎,也不禁發出驚嘆的一聲,心情就是突然豁然開朗的情形(不是說笑的)。不用多談,隨即付錢據為己有,還要連忙回家「煲碟」去--離開商場時,還發現一直追看的《島耕作》系列又出了新書,這不是double delight是甚麼?

我的Perfect Sunday,就是由這兩個「小確幸」組成的。買唱片時耳中聽著披頭四的Sgt Pepper大碟,響起的是Getting Better這首歌,真的是 “It’s getting better all the time” 了。

Let’s play photo hunt!

  

這是今天《聯合報》A3版見報的兩張照片。同樣場合(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見台灣代表團),同一張的來源照片,怎麼左圖的原照片,會與右邊在《自由時報》在上月十七日見報的照片,就是有點不一樣?噢,原來左圖中,左邊數起第三名的女子,就是《聯合報》的發行人王效蘭,但在綠營報章的《自由時報》見報時,卻被人「塗掉了」。

修改照片的記者張寧韾,坦承她將王效蘭剪去,是因她是「別報的發行人」,不過《自由時報》說不是他們的錯,只因提供照片者所提供的照片,是沒有王效蘭的。然而提供照片的人說,全部照片都有王效蘭在場。總之,誰是誰非就是一場羅生門。

不過,細看兩張照片,也不得不驚嘆,修改相片者的「Photoshop-ibility」實在十分高超!猜想涉案人等,他日要像阿扁所言般,「喜歡就游過去」搞「西進」時,在彼岸一定可以撈得風生水起也!

《聯合報》:
自由時報 新聞照片造假
找找看 哪裡不一樣?

一月五日後續:

放假躲懶,沒有留意台灣那邊的新聞,今天讀東南西北,原來遊戲已經由Photo Hunt變成「點指賊賊」了,一相掀起千重浪,此言不假也。

本年閱讀計畫.啟動

相信已在這裡說過很多次,我可勉強說是華格納歌劇的「粉絲」,也爭取機會看有關他的作品及生平,以至有關他的東西(如華格納音樂節,及製作其歌劇的過程)的資料。當然,以純樂理為出發點的書--如Ernest Newman那本厚如磚頭的The Wagner Operas--對我而言是可望不可讀的,始終是傾向於歷史/故事性強的書多一點。

右圖由前迪卡唱片監製John Culshaw所寫的Ring Resounding這本書,是我一直想看的書。如果對華格納的《指環》四聯劇的唱片版本有點認識,或要人推薦《指環》的版本的話,十居其八九都會推薦蘇堤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與維也納愛樂團錄製的版本,這套前無古人的錄音(此前從未有完整的《指環》錄音版本製作)正是由Culshaw作監製的,這本書則是他敊述這套唱片的製作過程。

其實早已知道這本書的存在久矣,但是這本在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書,早已是絕版多時。雖然知道在如Abebooks之類的舊書買賣網站,也有人及舊書商將這本書放售,但是始終不太放心(不肯定書的新舊程度,怕做了冤大頭)。公共圖書館雖有John Culshaw的書,但卻沒有這一本Ring Resounding,中大及港大的圖書館,也沒有這本藏書,所以一直只聽書名而沒緣一讀。

不過早前忽然想起,在其他大學的圖書館不知道有沒有這本書,於是上網一找,哇,原來香港的大學有「一千零一本」Ring Resounding,就是在浸會大學的圖書館內(是一九八七年的Limelights重印版)!於是連忙經港大向對方借書,並在今天將這本書捧回家讀,實在太令人高興了。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