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政壇鬧得最熱哄哄的新聞,不是政黨的大會,而是工黨領袖文立彬(Ed Miliband)與英國《每日郵報》的罵戰。
「是咁的」,上周六的《每日郵報》登出了這篇文章,一言敝之,就是直指文立彬的父親、著名左翼學者Ralph Miliband是一個「憎恨英國的人」(The mann who hated Britain),來源是他十七歲所寫的一篇日記。由於文立彬在早前的黨大會,提出嚴控能源價格、分拆大型能源企業的政策,令人以為工黨回朝的話,英國又要走回社會主義的老路(亦有意見認為,是走左翼民粹路線),對工黨素來恨之入骨的《每日郵報》,當然得鞭撻之,於是就拿過世差不多二十年的米利班德「開鍘」--邏輯是:老父惜恨英國,又有左翼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者,所以虎父無犬子,或自幼承家訓,到下一代的兒子,也是要令英國陷入莫劫不復的境地。
對此,文立彬運用答辯權(Right of reply),要求《每日郵報》登出他的反駁信,強調家父是愛國者,例子之一是他在諾曼第登陸前加入軍隊,上戰場對付納粹德國。不過《每日郵報》對不太賣帳,雖然在星期二是按令登出文立彬信件的全文,不過同時再次刊登之前的文章,再外加一篇社論,指米利班德留下「邪惡遺產」,報方不會道歉,云云(見上圖)。
事情最新的發展是,與《每日郵報》屬同一報系的《星期日郵報》,被文立彬指派記者,潛入早前一個紀念他叔叔的追悼活動,試圖套取出席者對米利班德的看法。今次文立彬直接去信聯合報系的老闆羅瑟韋爾勳爵投訴,而《星期日郵報》的總編輯,也很就就事件向文立彬道歉。
雖然今次事件,幾乎所有政界中人都站在文立彬一邊,批評《每日郵報》過了火位(好像自由民主黨領袖克萊格的批評)--甚至有人將事件比喻為,零四年美國大選前夕,攻擊民主黨候選人克里的「快艇老兵」事件,以及興疑奧巴馬出生地的Birther Movement,都是子虛烏有的指控;為米利班德撰寫傳記的人,亦批評《每日郵報》斷章取義,將他的著作曲解。不過幾可肯定,事情不會這麼快完結。一來以《每日郵報》的立場而言,討好他們的死忠讀者,還有他們的保守立場是有其必要,二來《每日郵報》亦「深信」,他們作為暢銷報章的「公共責任」,就是要質疑文立彬治國方策的來源,因此批判他老爸,就是符合公眾利益的行為。況且,斷章取義就是小報最手到拿來的技倆嘛。
有一句英語老話是,「死人不會說話」,這次事件引來各方強烈反應,其實是《每日郵報》拿一個沒有答辯能力的已逝者來開刀,絕非君子所為;另外這亦是一次典型的「踢人不踢球」事件,如果說不同意某一政黨的主張,大可以事論事,不過用到跡近「血統論」的方法出發,作出人身攻擊,就肯定是惹人反感了。(令人想起當年梁耀忠那句「臭罌出臭草」)不過亦有人指出文立彬應該多談政策,少談家人的影響。但是這場罵戰,會否成為文立彬以及工黨增加支持的來源,我倒是很懷疑的。
此事發生的時機,正值英國即將決定,以何種新方式去監管傳媒,以取代被指是無牙老虎的報業投訴委員會。這樁罵戰,會對手握決定權的人有何影響,亦值得注意。
至於我自己,或者是深受《衛報》的影響,總認為《每日郵報》每日宣揚的就是外來威脅論,看來我也是一個「憎恨英國」的人了--對這份報紙而言,道不同就是敵人的思維方式,是再也清楚不過的--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此地的報紙,也多的是呢。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