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去了香港書展。雖然之前曾覺得,書展人太多,根本難以擠進參展商的攤位,又覺得自己的耐性不足兼心急,沒有那種駐足打書釘的興致,一度有不去的念頭,但是昨日難得不用上班,又有時間,自然也是去了。套用上篇講Twitter的那句:人性的脆弱的。
要問我,今年行書展的最大印象是甚麼,我會毫不猶疑的答:累。由於舉行書展的會議展覽中心進行擴建,加上動用了所有大展館(今年連舊翼的七號展館也用了),又加開了舊翼一樓的演講廳為賣入場票的中心,結果在書展期間要在會展裡轉個不停:在一樓演講廳「兜兜轉轉」買了票後(已經去了書展的人就知道我所指為何),要先上舊翼五樓的兒童展館,再落電梯回到會展入口,經過臨時擴建、連接新舊會展的走廊,然後才可以到作為主力的一號展館。
由一號展館到二號展館,則又要在經過「左兜右兜」的鐵馬陣,然後才可以上電梯,行畢二號展館,想去國內參展商所在的舊翼七號展館,則又要折回一號展館,才可以步行回舊翼再上電梯...如是者,花在「蛇餅陣」的時間,真是不知凡幾!最重要的是,之前讀報道說今年國內參展商的規模是數一數二的大,但是辛苦地到到了七號館,發現展出的書籍的數量及種類,是挺令人失望的,又可能是太「隔涉」的緣故吧,在七號展館參觀的人,真是寥寥可數...
由於傍晚早約了人,所以能花在書展的時間著實不多(我是剛好在一時前進場),加上有這麼多人在場,沒有心機慢慢獵書,反而在中文大學出版社的攤位,竟給我找到喬志高(高克毅)及高克永兩兄弟編著的《最新通俗美語詞典》,還要是由原價二百五十元(我買的是硬皮版)減到一百四十元也不用!這本書最初是由讀者文摘那邊出版的,後來由中大重出,還進行了增訂修改。之前讀天地圖書為喬志高出的那本《恍如昨日--喬志高自選集》時,讀到講述他編這本書的過程時(〈與人無忤的苦工--編輯一本通俗美語詞典〉,頁三八七至三九六),就動了想買的念頭,但是好幾次「的起心肝」到書局找也是找不到,但是現在竟給我在如此情況找到,也確是十分高興的。
不過這次行書展最好玩的,不是找到這本書,而是以下的一件事情。
由一號展館去二號展館,要先經過大會堂的展覽地區(今年台灣參展商的集中地),經過那裡時發現了上書局的攤位,想起了孔少林所寫的《原是物語》那兩本書。之前他在《信報》寫專欄時,曾經兩次提及過這裡,第一次是我「哀悼」英格蘭在世界杯出局,第二次是他在告別《信報》時,列出仔的「偷料寶庫」,這裡有幸位列榜上。
話扯遠了。想起之前也沒有買《原是物語》兩本書,於是上前購買,但竟然同時發現蔡東豪、梁文道及蔡子強三人都同時在攤檔內,大喜的我買了書後,也「膽粗粗」請蔡東豪在這兩本書上簽名。他問我叫甚麼,我就回答說:「其實,你在最後一天的專欄也有提及過我呢...」對方隨即問:「係?係邊個呀?...原來你就是聞見思錄!」之後就與兩人躲在攤位後談了一回,至於談話的內容呢,就不公開了,只可以說的是,我這個「小Fans」見到蔡梁兩人,也真的是十分緊張,說話結結巴巴的,希望經常看這裡的他們不要見怪了。
這件事,過了一天再想起來,還是喜孜孜的--要為喜出望外這四個字下註腳,這是最好的一個例子。
題外話:每年書展都會買董橋在《蘋果日報》專欄的結集,由《沒有童謠的年代》都有很多本了,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書的設計及印刷質量也好,唯一覺得有點問題的,是為甚麼近年以來,每一本結集的大小也不同?有大大的《小風景》(還要有不少字印錯了)到上圖中小小的《今朝風日好》,要在書櫃中放在一起真是有點難度...
我都應該會去,而且係同埋個女去
不過就未必會買簡體字書
因為我睇簡體字好慢
一年只能睇到幾頁
我都好中意孔少林,可惜他不继续写专栏。
董桥之前在大陆出左本《故事》,不知香港有没出~
最衰本通行证过期,不是都去书展看看。
您上一篇文章才慨嘆留言者少,書展這篇,又另有一種精神。
文學理論中,有個叫「期待讀者」的東西。期待讀者水準愈高,執筆者寫出來的,也自是愈有深度和餘韻。
您的文章所涉範圍廣泛,反映新一代文字人的視野。如XexeX所言,看過的,未必會留言,卻不等於不欣賞。
在孤獨的文字舞台裡,希望您記住今天的驚喜,在看不清背後的聚光燈另一端,繼續勇敢向前探索。
我有類似的「遭遇」,在檔中也見到蔡、梁、蔡子等多人,看來他們經常現身書展。不過最後買了沈旭輝的書,成為他們眼中的「怪人」。推薦「國際政治夢工場」!
我也奇怪董橋的書為何本本不同尺寸,不過,設計真的很精美。
文化人成日話書展無文化, 今年書展作家好勁都當無到, 喂, 文化界推動文化齋talk, 貿發局算係OK, 藝發局, 康文署乜都無做又無人講, 真係唔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