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 for February 16th, 2006

噢,才子!

倫敦,我喜歡,有機會,有時間,有錢的話,永遠是我首選的目的地。同樣地,有關倫敦的電視節目及電影,我也喜歡,所以對我來說,《摘星奇緣》這套戲,我百看不厭。

陶傑,有人稱為「香江第一才子」,以前他在《明報》寫專欄,有讀,但是現在沒有那麼大的興致「追」他的文章來看。即使陶才子現在於媒體「無處不在」,舉凡電台電視報章雜誌也看到他,但是我也是匆匆瞄了數眼,便算。當然,陶才子在英生活多年,說他是一名英國通,無可不可(況且他也經常說英國這樣好,那樣好啦)。

昨晚(周三晚)在公司,七時多的時候,身後的電視,還未轉回收費電視的新聞頻道,還是播放著無線翡翠台的節目,正好是陶才子主持的《細說名城》,由於節目仍是介紹我最喜歡的倫敦,所以做事也極不專心,邊做邊「豎起耳仔」聽電視內容。噢,原來是介紹國際子午線的所在地格林威治....甚麼?格林威治?

咦?我可沒有搞錯吧?國際子午線所在的地方,我也去過兩次(右上圖就是去年九月,在子午線所在的天文台,拍下香港的經緯度的照片),但是Greenwich這個字,w是不發音的啊。我最初也將它讀成 “Green-which” 般,問道於英國人,也被糾正過。我也認為,學外語,最難處理的就是人名地名的發音,以前讀詹德隆的文章,見他也寫過不少有關的東西。但是既然人家是大才子,吾等小薯又豈能說三道四,亂說陶才子「教壞人」?於是查查檯頭那本陸谷孫等人編的《英漢大詞典》,Greenwich的發音是不發w音的,再乞靈於網上的韋氏大詞典,音標稍有不同,是/’gri-nij, ‘gre-, -nich/,但也是w不發音。最後也查了維基百科,有關格林尼治的詞條,讀音也是 [ˈgrɛnɪtʃ],讀成 “green-nich” 呀。

唔,其實在陸谷孫的詞典中,Greenwich的解釋是「格林尼治」,不過「舊譯為『格林威治』」,可能是陶才子太發思古之幽情,只記得舊譯,忘了正確的發音是「格林『尼』治」吧。不過陶才子以往在文章中,批評中文翻譯外國人名地名時,只懂將一個字「拆骨」逐字對照字典來譯,結果搞出不倫不類的譯名(印象中,他最常罵的字眼是「科索沃」,之前我也引過他的文章),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原文的發音來譯......哎喲,現在得到陶才子親身示範,在短短數分鐘的片段中,讀了不下十數次「格林威治」,我輩後進,真是受益匪淺!

噢,陶才子啊!日後我們可以大條道理,大搞「復古」,理直氣壯地將Greenwich讀成格林尼...不是,是格林威治了!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