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 for January 7th, 2006

網誌與留言

先是馬家輝在《信報》的專欄,提到這裡的存在,還美言稱本網誌「很有閱覽價值」(右圖是那天專欄的剪報),已令本人「感覺良好」,後來因為聖誕節換禮物事件,以及元旦日突然病倒,令麥大師光臨這裡,還與眾讀者進行不少交流,真是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得到各位的留言鼓勵及慰問,我真的十分感謝!

馬教授及麥大師分別在其文章及留言中,都不約而同地提到留言的問題。馬教授提到:

我不願意在Blog內開放Comment功能,主因是自知性格急燥,萬一看見「唔生性」的瀏覽者在Comment版上胡言亂語和蜚短流長,我將極不自在,忍不住花很多時間和精神跟他們討論甚至辯論。我不想浪費生命。

而麥大師亦在留言中,也對留言這回事有點擔憂:

我其實都好想開blog,但我有兩大憂慮,其一我是電腦盲,怕技術支援麻煩;其二,我怕惹來敵意攻擊...

讀到這兩人的心聲,我想起美國雜誌WIRED二零零四年八月號的一篇有關網誌的文章。在那篇名為 “Why Oprah Will Never Talk to You. Ever.” 的文章中(奇怪,WIRED的文章通常都會在網站刊出,但唯獨這篇沒有中,作者Clay Shirky指出,正當人人都以為網誌可直接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時,但現實情況是網誌作者一旦出名,讀者數量也隨之增加,不過在時間不可能增加的情況下,作者必須面對兩種情況,一是與所有人進行對話,但是每人可分配的時間會減少,一是犧牲部分讀者,換來的是與部分讀者進行較深入的對話,所以在網誌的世界中不會有個人而只有大眾(In the blog world, there is no Man, only masses.)。

作者也在文章中,列出網誌也有階級之分,出名的網誌作者(Celebrity blogger)的網誌,被其他人連結(inbound links)的數量多之餘,他們的特性是只發表文章,但絕少參與隨之而來的討論,因此他們會像電視般只有「廣播」。一般網誌作者(Typical bloggers),則會參與所有人都可以參與、圍繞作者發表的文章討論,至於比較隱匿的網誌作者(Obscure bloggers),其讀者群是一個人數少但關係密切的小組,inbound links的數量也極少。

對比此情況,假若馬教授及麥大師都開Blog的話,其網誌「其門如市」可以預期,但是要他們一一回應的話,相信換作是我也感到十分困難!況且麥大師話齋,留言有好有不好,遇上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留下一些古怪留言的話,刪又不是,留又不是,單是處理它們就已夠煩人了,難怪我寫下那篇評論馬教授的網誌的文章當晚,與香港仔談論起此事時,他也認為馬教授實在不宜開放Comment!

出名的網誌作者,其實何止馬教授一人,例如在《信報》寫<國金外望>欄的方卓如,開網誌已有一段日子,每篇文章的評論數量也極多,相信以日理萬機的方卓如,要逐一回應的話,恐怕他不會再有關於雲妮及美蓮的文章了,因為他沒有時間「追」她們(:P)。國內去年一個《超級女聲》節目鬧得沸沸揚揚,冠亞季軍三人見報率之高,也堪稱十分驚人,無獨有偶,冠軍李宇春亞軍周筆暢季軍張靚穎,也都在新浪博客開了網誌。當然,這可能是商業炒作,但是看三人的網誌,都完全符合了「知名網誌作者」廣播大於交流的事實,因為她們每一篇文章,留言的數量不是數十條,也不是數百條,而是以千條計算!難怪張靚穎在她其中一篇文章開宗名義地說:「我在BLOG上只会发表文章,不会去留言和评论,大家要分清哦。」(當然,也得提防有人冒認她,相信這對馬教授及麥大師也有啟示)附帶一提,這些網誌有一點很有趣,全部的名稱都是「xxx的Blog」,連梁文道的也套用這個「模版」,稍嫌是個性欠奉了。

但是呢,我還是認為關掉Comment功能,是有點美中不足。很多時候,別人的評論以至有時它可能引致的更深入交流、甚至罵戰,都可能比原文更精采,作者們也可以選擇性地就一些評論加以回應(當然,做不做是作者的決定)。正如馬教授在文中提及,合格的網誌至少應達成三個功能,其中一個是讓瀏覽者透過留言板,圍繞網誌主人形成一個小型討論社區,或者馬教授可以考慮開放留言板,讓一眾「粉絲」們互相交流吧?

不知馬教授及麥大師以至各位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