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 for August 6th, 2004

轉貼:董橋的《小店情侶的電子信》

前言:一直都是董橋文章的擁躉。今天讀《蘋果日報》的「小風景」欄,董橋寫電子郵件與傳統郵件,大喜,實在有必要在此轉貼,以免要呆等一年,到明年書展出版結集時,才能再讀到他的文章。

那兩部電影我只看過一部。《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是老片子,荷里活改編奧國小說的愛情戲,說兩個毗鄰小店裡的一男一女只寫情書不見面。我記得那爿小店面。旅居英國那些年,小鎮小鄉街頭巷尾總有一兩家小小的Corner shop,平易親切,我每次路過都進去轉一圈,可惜難得碰上俏麗的女店員,十家有八家是狄更斯小說裡的公公婆婆裡外照應,後來還多了不少印巴老板,滿臉是異鄉人千歲之憂。

那部《街角小店》聽說九十年代重拍了新版本,Meg Ryan和Tom Hanks主演,片名改成《You’ve Got Mail》,反映e-mail新時代的景象,兩個店員用電腦寫情書。《A New Dictionary of Idiomatic American English》說,”You’ve got mail”是美國最大電腦公司的商標,互聯網上閃出電子信的畫面,一聲「你有信來了」,電腦機主馬上按鈕讀信。這部新戲我沒看過。也許出了VCD,找一張來瞄一瞄並不難,難的反而是克服自己心裡那份抗拒感:不是郵差投進信箱裡的情書,電腦螢屏上打出再漂亮的貼心話畢竟少了幾絲飄香的手澤。那只是水中的花影。

那天,在台灣做翻譯的老章來我家吃午飯,談起電子信e-mail不少人喜歡譯作「伊妹兒」、「伊媚兒」。我不喜歡。硬繃繃的電子文明是理性的硬件,悍然抓個秀房粉黛投懷送抱,那是香香的熱臉偎在冷冷的屁股上,平白糟踏「妹」字和「媚」字天生的嬌氣,何況只算譯出原音譯不出原意。我情願直譯「電子函件」有金屬的現代感。老章罵我不解風情,不讓科技文明沾幾分人情味:「老天爺要罰你下一世投胎跟機器人做夫妻!」他說。

名物繁博,各有從屬,名堂不對,滋味跟著不對。郵差按門鈴,門裡的人問一聲「誰呀」?英國老郵差都提高嗓子說:”Postman!”。他們不說”You’ve got mail”。十八世紀末葉天文學家William Herschel發現天王星,原想沿用英王喬治的名諱起名「喬治行星」(George’s Planet),細想覺得vulgar,還擔心世人反對那麼大的行星只跟英國掛鉤,最後決定拉丁化命名,叫Uranus。西洋古早的各科學問愛借希臘文拉丁文充門面,充古奧,求的是一股深意:舊石器時代不叫”dawn of time”,叫”paleolithic”;威爾斯中部發現的志留紀岩石不叫”grey rocks”,叫”Silurian”。

老章說他向來擔心電子文明氾濫會摧殘情感商數。我年前讀Daniel Goleman的《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已經有些忐忑。一九九四年,美國電腦網絡輸送了七千七百多億封電子函件,現在一定更不得了,《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於是不能不改成《You’ve Got Mail》了!

老章說他在美國東部小鎮上看到雜貨店裡擺兩部電腦,客人給點費用可以按鈕查看自己的電子函件:「那種方便長途過客的做法我真有點感動,心想科技文明到底還有溫馨的一面,連店裡的小姐都不要我稱呼她Miss,要我叫她Daisy!」我想起一位蘇州美女說她喜歡到九龍一家上海雜貨舖買東西,為的是聽伙計用上海話叫她一聲「小姐」,讓她一下子從臨河花窗裡的小家碧玉扶搖成了石庫門裡的大家閨秀!文化一溫馨,新舊一樣好:電子函件縱然不可抗拒,郵差最好照按門鈴。

I, Robot

智能叛變內的機械人NS5

周二那天與弟弟看了韋史密夫主演的電影《智能叛變》,實在太好看了,難怪未看之前,多名同事都紛紛大力推薦要看!

電影取材自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的作品,主題是可說是一個永恆的科幻小說題材:機械人與人的關係。在二0三五年的芝加哥,機械人已為人類提供一切服務,更是對人類愛護照顧有加,而一般來說,機械人受制於「三大法規」,而不會對人構成損害。不過主宰後來「作惡多端」的NS5的主電腦VIKI,卻從人類歷史中,歸納出人類最終會毀滅自已的結論,結果為了「保護」人類,而不得全體叛變,將人類變成囚犯。

當然,這樣的題材也在其他電影出現過。例如叮噹其中一套長篇電影《迷宮王國》,說的就是擁有思考能力、能創作出機械人的機械人叛變,將生活完全依賴機械人的人類全部囚禁起來。另一套著名的科幻片《Blade Runner》說的也是機械人擁有感情的問題。機械人的「靈魂」,一直是科幻小說其中一個主要命題,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的作品《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也說是機械人一旦同時擁有思考能力及「靈魂」時,會有甚麼結果的問題。當然,大導演史丹利寇比力克的遺作《人工智能》,也探討了機械人有感情時,人類會不會愛對方的疑問。

話扯遠了。片中VIKI明明是個機械人,受著三大法則所規範,為何最終為作出在人類眼中是傷害人類的行為?大概可以這樣理解:VIKI利用靈魂,再加上人類的歷史事實,得出人類終極會毀滅自已的結果。由於第一法則--機械人不可傷害人類,也不可坐視不理,讓人類傷害自已--VIKI認定人類不可以統治自已,只有機械人可以統治人類,而這正是第一法則得出的結果:統治人類是保護人類的唯一方法。這看上來,又與第二法則--機械人必須聽從人類命令,除非與第一法則相違背--出現衝突,不過VIKI為了保護人類免受損害,也只有「進化」修改三大法則,不聽人類命令以保護人類了。

不過由於片中的機械人主角「辛尼」擁有兩個思考單元,一個沒有三大法則,另一個有,所以「他」不受VIKI操控,也在最後協助主角解決問題。不過整個故事帶給我們最大的思考問題,就是人類一旦太依賴機械人,會是福是禍?人類的最終未來,是否就如VIKI所言,將是自取滅亡?人類對機械人--甚至現時的納米科技--的又愛又恨,可說是一個經典的PARADOX:人類既愛機械人,但討厭它沒有靈魂及感情,一旦有了這些東西,人類又怕機械人會最終被對方所壓--這可能是永恆的矛盾。

延伸閱讀:美國WIRED雜誌的七月號,封面故事就是《智能叛變》及阿西莫夫的小說,網站也有全文刊載,這一期雜誌也訪問了韋史密斯,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