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所見,所聽,所思,所想的東西。

25.04.2007

A hard fought win


Roooooooooooooney!(AFP via 網易體育

曼聯在最後一刻,三比二擊敗AC米蘭,我當然開心到不得了。雖說看數據,曼聯射門、控球率及角球數,都是比對手優勝,但是這場比賽最多只可以說是慘勝。

看看AC米蘭的卡卡,為客隊所攻入的第一第二球罷。單憑一己之力,就已將曼聯三個後防球員完全收拾,尤其是第一球,那一瞬的爆發力就已令客串打中間的軒斯「食塵」!即使最後朗尼在下半場連轟兩球,還要幫助球獲勝,令卡卡的光芒被掩蓋,但是曼聯後防板凳深度的嚴重不足,加上艾夫華再領一黃,令下場曼聯後防線再失一人,到時費爵爺可以排出甚麼陣?真是:你說怎麼辦?你說怎麼辦?你說怎麼辦?

尤幸的是,AC米蘭在下半場先是失去馬甸尼,繼而失去加度素,令曼聯可以扳回劣勢。要不是兩名主將傷出,令安察洛堤捉襟見肘,曼聯能否反勝甚至追平,也實是個大疑問。但又話得說回來,曼聯近來好像變了昔日「後面輸兩粒,前面入夠有突」的巴西隊,那種強攻意識也真是夠嚇人的,只是為何上周末對著米杜士堡,就猶如「揸流灘」般尷尬被迫和?

下周作客聖西路,曼聯如果只以死守打和為目標,那末就肯定會敗陣出局,還是保持當下的主攻意識比較上算--還記得AC米蘭作客擊敗拜仁慕尼黑那一役嗎?

24.04.2007

求:解決問題方法

自從這裡由上一版的Wordpress系統,升級至2.1.2以來,右邊的Sidebar就一直出現了這個訊息。最初還以為是 Sidebar的內容有問題,但是刪去相關的句法,就連整個Sidebar也會消息得無影無蹤。結果就一直丟下沒理,直到現在。

我還是為這是上一版系統的臭蟲,不過剛升級到最新的2.1.3版本,發現問題仍然存在。不知道這是不是這裡所使用的主題的緣故?請問有沒有專家可以解釋一下這究竟是甚麼回事,也順道提供解決方法?本人在此先行致謝!

後續:

折騰了大半天,最後還是乞靈於wordpress.org的support forum,竟然給我發現不少由之前的版本,升級至2.1.1或之後的版本的人,都遇上同一問題--這應該是wordpress系統的語法改變了之故。

本來,這裡的Sidebar中,出現問題的句法是這樣子的:

get_results(”SELECT cat_id, cat_name FROM $wpdb->linkcategories”); foreach ($link_cats as $link_cat) { ?>

在support forum中找到這一段討論,發問者最後好心地將修改後的版本貼上來:

get_results(”SELECT cat_ID, cat_name FROM $wpdb->categories WHERE link_count > 0 ORDER BY cat_name ASC”);
foreach ($link_cats as $link_cat) { ?>
cat_name;?>
cat_ID);?>

現時問題應該是解決了,不過那個sidebar呢,也真的是「亂七八糟」...

23.04.2007

Président / Présidente


法國選民排隊投票(AFP via Le Figaro

一.法國總統選舉首輪投票,薩爾科齊「搭」羅亞爾這條「大熱Q」雙雙出線進入次輪選舉。法國內政部的最後公布,顯示薩爾科齊獲百分之三十一點一選票,羅亞爾獲百分之二十五點八,兩者相差百分之五點三。益普索(IPSOS)在首輪選舉結束後的電話調查,顯示薩爾科齊獲五成四支持,羅亞爾四成六。

二.百分之八十四點六的投票率,僅比一九六五年法國總統選舉的投票率少百分之零點一五。正如K所言,五年前勒龐爆冷進入次圈的噩夢仍在,令法國人不得不站出來,防止五年前的歷史重演。雖說勒龐的得票率,由五年前的百分之十六點八六,下跌至這次的百分十點五一,得票排名由第二跌至第四,但是他的百分之十支持率,卻是下月六日的次輪選舉的其中一個關鍵。勒龐在選前經常提的一個論調,是同屬右翼的薩爾科齊,「搶走」了他的選票(如提倡控制移民,等等),但是勒龐在選後未有言明支持羅亞爾或薩爾科齊,只說在五月一日的演說自有分曉,「正路」推測當然是將支持撥予薩氏,但是現時留下一個關子,是不是「善價而沽」的策略?

三.勒龐今年七十八歲,如無意外,這次選舉應是他的最後一戰了。法國極右派勢力後繼有人嗎?

四.貝魯一度人氣急升,民調亦曾顯示若他進入次圈,將有力擊敗薩爾科齊。不過奇跡還是沒有出現,但這不等於貝魯是「輸家」,他的百分之十八點五五得票,論「議價」能力比勒龐更高。法新社引述其政黨成員稱,貝魯將在要求選民支持其中一名候選人前,將「聆聽」候選人「要說的話」,是徹頭徹尾的「善價而沽」了。選前社會黨人曾建議貝魯與羅亞爾合組聯盟,以圖擊敗薩爾科齊,但遭貝魯拒絕,現在事後再談,肯定叫價可更高,所以說貝魯不是「全敗」,就是這個道理。

五.薩爾科齊對羅亞爾,是一場左右「決戰」。不過觀乎得票分佈,羅亞爾得票兩成六,同屬左派的候選人如Olivier Besancenot、Arlette Laguillier、Marie-Georges Buffet、Jose Bove以及綠黨的Dominique Voynet,都宣布支持羅亞爾,但是他們的選票只有百分之十點二八,換言之羅亞爾的「基本盤」只有三成七。羅亞爾要從薩爾科齊那邊搶走支持,應該是Mission Impossible,轉向尋求貝魯的支持,似乎是唯一出路。不過既然顧這,還要預防五月二日的電視辯論有任何差池--畢竟論從政經驗,羅亞爾只是初班生,薩爾科齊陣營不強攻這點,就肯定是自殺矣。

六.讀法新社訪問政治專家的稿子(一時找不到連結,後補),說貝魯的票源將分開兩半,各自支持羅亞爾及薩爾科齊,但對方未有說明原因,唯有在此「紀錄在案」,看看兩星期後是否應驗。

七.觀薩爾科齊的政綱較傾向商界,羅亞爾則一承社會黨的左派傳統;前者強硬對付青少年罪行,曾以「渣滓」稱呼郊區騷亂青年,又建議設立部門處理移民事務等,致使移民及郊區青年投票支持羅亞爾(如此報道所顯示)--突然想起三年前美國大選時,最後藍紅分配的情況,又看到《紐約時報》這段有關選民投票意向分布的報道,難怪有人說無論是誰上台,分化都是必然的結果了。

八.大學時學習法文,被法文的陰陽屬性弄得頭昏腦脹。「總統」的法文是Président,不過羅亞爾將它叫成Présidente,現在意會到陰陽屬性之妙了!

延伸閱讀:
K.:沒有驚奇

21.04.2007

由法國大選談起

警察、美女、農民,你選哪一個?明天進行的法國總統選舉首輪投票,被比喻為這三個「職業」之戰(如果「美女」也可算是「職業」的話)--「警察」是前內政部長、代表人民運動聯盟(UMP)的薩爾科齊(Nicolas Sarkozy);「美女」是代表社會黨的羅亞爾(Segolene Royal);「農民」是被視為若進入次輪選舉,極有可能勝選的法國民主聯盟候選人貝魯(Francois Bayrou)。

法國選舉法訂明,拉票活動須在周五晚午夜結束,調查機構亦不得在此後公布新的民意調查結果。調查機構BVA在周五公布的數字,顯示薩爾科齊、羅亞爾及貝魯的支持率依次為29%、26%及17%;益普索(Ipsos)的數字,則分別是30%、23.5%及17%;CSA的結果,則是26.5%、25.5%及16%。

雖然此前不少調查都說,「如果」貝魯成功進入五月六日舉行的次輪選舉,將有機會擊敗篤定進入次輪的薩爾科齊,但是不應忘記的是,所謂民意調查都有誤差,而數據亦顯示,支持度排行第四的極右派候選人勒龐(Jean-Marie Le Pen)其實是緊貼貝魯不放,尤以CSA的結果為甚(兩者相差僅為一個百分點)。這加上法國民意調查是出了名的「不準」(五年前勒龐進入次輪選舉,通街「眼鏡碎」),以及仍有相當數量的游離票的因素,到了香港時間周一早上,大家打開電視看報道時,或者會發現大選的結果會與預測南轅北轍。

話雖如此,次輪選舉仍很可能是薩爾科齊與羅亞爾之爭,若然如此,總統寶座則極有機會成為薩爾科齊的囊中物--法國政治傳統是總統主外總理主內,偏偏羅亞爾取得社會黨的提名資格後,涉及外交的言論屢屢「出事」,實在教人不敢看好羅亞爾有當總統的「材料」。難怪繼之前《泰晤士報》宣布支持薩爾科齊後,連上周的《經濟學人》的社論,劈頭第一句就是說薩爾科齊「帶來改革的最佳希望」。有趣的是,從不與金錢「作對」的賭民,也一致好看好薩爾科齊勝選:如PaddyPowerBetfair賭博網站,都視薩爾科齊為大熱門,賠率只有一點五倍左右!

選情至今,其中一個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不少候選人都突然高舉「國民認同」(National Identity)的大旗。例如羅亞爾忽然建議,在集會要播國歌之餘,每家每戶亦應在「巴士堤日」(國慶日)掛國旗,教人側目;薩爾科齊則曾建議,設立一個政府部門主管「國民身份及移民」事務,潛台詞就是以強勢政策,要移民融入法國社會,被視為脫胎自勒龐的反移民政綱。難怪自稱非左亦非右的貝魯,就批評法國大選已經「民族主義泛濫」。

「民族主義」具爭議性,以乎放諸四海皆準。正當我們集中注意力於明天的法國大選之時,也不要忘記土耳其,也將在下月進行總統選舉,接替任期將滿的塞澤爾(Ahmet Sezer)。與法國不同,土耳其總統是由國會選出來的,由於現總理埃爾多安(Recep Erdogan)領導的「正義與發展黨」在國會佔大多數,所以該黨推舉甚麼人出來,都會篤定成為總統。

不過由於埃爾多安回教色彩濃厚,不少人都擔心他一旦成為候選人(以至總統),就會破壞土耳其立國以來視為最高原則的「世俗性」,早前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就有三十萬人示威(一說有一百萬人),反對埃爾多安出任總統,被視為捍衛土耳其世俗原則的軍隊,也出來發表談話,就未來總統必須全力支持世俗原則,不能口惠而實不至。可別忘記,土耳其軍隊在歷史上曾經發動三次「兵變」,將回教色彩濃厚的總理趕下台,而埃爾多安則曾在成為總理前,就曾在公眾場合發表鼓吹「宗教仇恨」而入獄。

無論是Nationalism或是National Identity,到了土耳其的土壤,都變身成為一個難以翻譯的字眼--Turkishness。”Turkishness” 除了包含至高無上的世俗原則之外,還包括對開國元勳阿塔圖爾克(Ataturk,即凱末爾Kemel)的敬意,還有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奧圖曼帝國對阿美尼亞進行清洗/屠殺的歷史的不可質疑性。諸如去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帕慕克(Orhan Pamuk),以及早前被暗殺身亡的阿美尼亞裔編輯丁克(Hrant Dink),都曾因質疑阿美尼亞人種族屠殺的歷史,被當告以「刑事法第301條」控告。 “Turkishness” 有著凝固國民的民族主義力量,但在同時亦成為阻礙土耳其「脫亞入歐」(加入歐盟)的其中一個絆腳石,想起來也真夠諷刺的。

埃爾多安日前表示,將在下周公布其政黨的總統提名人選。土耳其會否出現另一場涉及 “Turkishness” 的政治危機,要視乎他的公布了。

18.04.2007

槍擊.Faux Pas

美國維珍尼亞州理工大學槍擊案,震驚美國以至全球,成為不少報章的重點報道新聞。事件對於華文傳媒,又有多一重值得追訪的理由,只因在昨晚九時半以前,一直都有「美國傳媒」稱,殺死三十二名師生的槍手,「很可能」是一名華人學生!在此之前,華人學生犯案之說吹得甚盛,甚至細節如在上海拿學生簽證,以至「他」在去年赴美,還有「姓江」的說法甚囂塵上,不少傳媒都想知道:真的是華人所為?

各位現在都知道,兇手不是華人,而是南韓裔學生趙承輝(其實只是音譯,不過所謂「西瓜滾大邊」,新華社音譯一出,連台灣中央社的報道也照跟!),但究竟是哪個「不負責任」的傳媒,胡謅出「華人是兇手」的報道?原來,是《芝加哥太陽時報》(Chicago Sun-Times)一名叫Michael Sneed的專欄作家的「爆料」,結果這段報道被多訪轉載引用,華人是兇手的說法也自然不徑而走了。不過現在瀏覽該報網站的原報道網址,卻已經轉成是「更新新聞」,說的是兇手身分已經確認,反而透過James Fallows的評論,可以看到其他新聞媒體,引述Sneed「獨家新聞」的內容。

Michael Sneed是否「作」新聞,無從得知。反正她只是「引述」調查人員的消息,要她公開消息來源是絕不可能發生的事,那末疑點利益也自然歸於她。反而是報道一出,迅即被多個媒體--尤以華文傳媒為最--加以引用,當成是一個「準事實」,正面點說是顯現了當代通訊科技的迅速及快捷,負面點看,則又是面對新聞看上來有點可信,就毫不猶疑地引用不作覆證的老問題了。

如果說傳媒不加思索,就將「江姓華人學生犯案」的說法照用不誤是一次錯失,那麼我會認為今天台灣《聯合報》A2版內,標題為「李肇星搶著致電 烏龍啦」的報道(上圖,可按圖放大觀看原文),會是第二次錯失。有傳槍手是華人,中國政府加以查證,派員到現場了解事件,在我看來是正常不過的做法,中國外長致電相等於外長職能的美國國務卿表達慰問,亦是合乎外交禮節的行為,但是《聯合報》的記者,卻將事件「夾硬」說法是令外國相信兇嫌是華人的舉動,則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縱然李肇星的致電時候可能早了些,外交部在周二兩度回應事件(一次在下午,一次在晚上)是頻率太多,但是在中方官員從來沒有承認槍手是華人,以及李肇星與賴斯的通話內容沒有公開的情況之下,就對此施以一個預設及帶懷疑態度立場,將一個看來正常不過的外交舉動,就「屈」成一次外交的Faux pas及加以嘲笑,《聯合報》這篇文章,也真是教人眼界大開了。老實說,這類的文章出現在《自由時報》之類的「綠」媒體,我還可以理解,但是在《聯合報》這份「藍」媒體出現,我真的有點驚愕。

有關Michael Sneed報道事件的評論文章:
James Fallows, Virginia Tech shooting: one American woman terrifies China
In Bloom, Michael Sneed, shameless woman
Transpacific Triangle, A Shame Scare as VT Shooter Thought to be Chinese
Beijing Newspeak, Ill-informed Chicago columnist scares the hell out of China
海市蜃樓:Bloodbath in Virginia 血洗弗吉尼亚
徘徊在玻璃之城:Virginia Tech槍擊事件

17.04.2007

馬素爾的「無言《指環》」

在復活節假期時,難得與大學一眾兄弟「摸摸杯底吹吹水」,席間有人談起古典音樂的話題來。對方問我,他知道自己想買些甚麼音樂,但是走進唱片店,發現同一首作品有N個版本,倒有不知從何入手之感。

其實,這可能是不少古典音樂「初哥」的感嘆。想當年初次按觸古典音樂,進入唱片店內卻變成劉佬佬初進大觀園,種目繁多之餘也不知如何買。對於這個情況,通常有幾個做法,一是跟「名牌」指揮家來買,如卡拉揚(Karajan)、伯恩斯坦(Bernstein)或蘇堤(Solti)的唱片,因為「離譜極有限」;二是跟唱片公司來買,如德國唱片公司(DG)、EMI迪卡(Decca)等,理由也與第一個做法相同。當然這只是很粗糙的方法,因為聽音樂演繹的品味,還是得累積而來,況且唱片牌子與演出者也不是保證,就例如聽布拉姆斯(Brahms)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始終也接受不到貝姆(Bohm)指揮、波里尼(Pollini)獨奏的版本,那管貝姆是我其中一名最喜歡的指揮,出版唱片是德國唱片公司!(附帶一提,我最喜歡的版本是Giulini指揮Philharmonia Orchestra、Arrau奏鋼琴的版本)

單是聽古典音樂中的買唱片一項,就已有這麼多「學問」,那麼聽華格勒的《尼貝龍根指環》,又如何入手?早前有同事對這套「巨無霸」有興趣(沒記錯的話,是看了早前港樂演出華格勒音樂時,《蘋果日報》的副刊專題報道後產生興趣的),問我有沒有一些Introductory東西可以參考。這可真是個大難題。華格勒的東西早已夠複雜,說上三數天也說不完,何況是涉及主導動機(Leitmotif)、北歐及德國神話等多個「系統」的指環?那時我推薦了這裡寫過,名為 “Wagner Without Fear” 的書,之後也曾買過一本在台灣出版,其實是中譯日文音樂導賞的《華格納》一書。其實有關華格勒的音樂的著作確有不少,要讀只是有沒有恆心(甚或「勇氣」)而已,因為不少書都如磚頭般厚!

反而是唱片比較麻煩。不少人都說,《指環》四部劇中,要挑選一個給一個「新丁」來聽/看,當然是選《女武神》(Die Walkure),這雖然是一個好建議(基本上最好聽的音樂都在這裡出現),不過買唱片不但涉及到之前提出「如何買唱片」的問題,也有以偏蓋全,未有涉及其餘三部樂劇的問題。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買下全套作品,但是一套《指環》的唱片動輒六、七百元,被譽為「名盤」的版本更要過千元,對於任何新手而言,都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投資。假若投資失利,買者對它印象不好,那末就真是浪費了。現在DVD盛行也有好處,至少可以聲畫俱備,但我在讀中學時學聽古典音樂,買唱片的「學費」也真付了不少...

最近行唱片公司,發現上右圖這張馬素爾(Lorin Maazel)指揮柏林愛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名為「無言的指環」的唱片。我也真是「大鄉里」,這張唱片雖然推出了很久,但是從未發現過它--顧名思義,這張唱片是去除了人聲的演出,亦是一個《指環》的「雞精版」,將全套十多小時的歌劇的精華部分塞進一張唱片內,不過它已經包括了《指環》中最精采的部分,我自己認為可以推薦給首次對這套大作有興趣的人。要嫌的,應該只是唱片中收錄《女武神》劇終曲時的「魔火音樂」太短而已,太可惜了!

14.04.2007

我的記憶只有吃

這麼近,那麼遠。不時都懷念牛頭角下村食肆的風味,但總是找不到時間重訪那裡,昨晚終於有機會。

話說公司同事步進「戀愛的墳墓」.不知是無意還是巧合,結婚的日子是人人易記的「黑色星期五」,喜宴的地點是九龍灣某「山卡喇」酒樓(到地鐵站還要轉車那種)。大家都知道,喜宴這回事雖說是「五時恭候八時入席」,但是能在晚上九時正開始已是萬幸,預期八時「有得食」就一定是天真妄想,還要先留空肚預備準時「開餐」就更是「憨居」。所以,既然有機會重返九龍灣,也特地早點出發到那裡,重返舊地順道「打底」,一舉兩得。

牛頭角下村其中一間常去的食肆,是以賣粥及腸粉之類的東西為本業的,近年也在旁邊鋪位增開越南食品的副行。記得在那裡附近上班的日子,有時興之所至,在用膳時間走到下村吃東西,也有在下班回家之前,先到下村滿足自己的食欲再回家的行為。昨晚再到再間店子,看見新鮮的「油炸鬼」剛弄好,也顧不得這麼多了,先來一條,再外加炒麵一碟!

這些舊式店子總有東西讓人撩動早封了塵的記憶。就如上圖用來包炒麵或腸粉的紙張(還有牛皮紙袋!),就令我想起讀中學時,在每早回校的途中,摩利臣山道沿途都有不少流動小販的攤子,那即叫即炒的炒粉麵,還有炒麵時鑊子裡的「滋滋聲」,用紙包起後盛在膠袋中,那散發出來的熱力及香氣,都是美好的回憶。不過這些東西都早已消失了。

又或如右圖的價錢表,即使價錢早已翻了數次,但那個紅色的牌子卻始終沒有變,這又豈是那些看似甚麼粥品也有得吃,但是味道淡出鳥來又毫無特色的連鎖店可比?

只是時代的巨輪走得太快。牛頭角下村說拆卸已好些年,一個球場之隔的另一部分,早在數年前已經拆個清光,獨是這裡還保留舊式屋村的特色(如下圖),好像時光就在這裡被凝住般。看看只隔一條牛頭角道的大型商場,只是沒造訪年多,內裡的店子就已變了許多(唉,那時常去的唱片店都已經變成了HMV!),好像說牛頭角下村會在明年清拆剩下的部分,希望那個日子來臨之前,再能撥出時間再吃一頓!

12.04.2007

看有線訪問弘兼憲史,是為記

溫總理最近可真是忙。先是本周初訓勉咱們的佘當奴要「死而後己」,將「打工仔」的最高境界提升到新層次後,又馬不停蹄地出訪南韓、日本。正在看午間新聞,見他既要晨運,又要到日本國會演說,也實在是精力過人了。溫總理這次訪日,傳媒視為頭等大事,大團記者緊貼報道之餘,事前也準備一系列的日本報道,談的當然是中日關係,當中比較喜歡的,是有線的一系列「日本對談」,張宏艷其中一個訪開的對象,就是繒畫《島耕作》系列的弘兼憲史--也就是我其中一名最「捧場」的漫畫家。

訪問弘兼憲史的片段,可以在上面按連結觀看。訪問的引言說,弘兼憲史的漫畫在日本上班族間大受歡迎,反映了中產及商界對中國的看法;最後的「扒」則說,弘兼憲史在創造他最受歡迎的作品(大抵應該是島耕作系列)時,每月前往兩次中國進行「實地視察」,以將社會現實反映在漫畫中。我自己看後的感覺,是有一點奇怪。

不是說這樣的論述有錯(其實是十分正確的觀察)。的確,弘兼憲史作品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特色,是它確夠「寫實」,他寫商界政界都出色,應該是與他的教育及職場經驗有關(他畢業後曾在大企業上班,後來才轉畫漫畫)。記得九十年代初本地的出版公司將弘兼憲史的作品引入本港,那時年紀還小,懂得的不多,但過去幾年重讀《課長島耕作》及《部長島耕作》系列,以它們所完成的年代,與日本的經濟比照,由《課長》時期日本企業在外四出征購(最經典的例子:「初芝」與「東立」爭奪美國的「宇宙片場」),還有《部長》初段的股權爭奪戰,到後《部長》停畫一段時間重出後,「初芝」由盛轉衰,島耕作極為敬重的中澤社長也要失勢,這不是日本經濟由繁榮轉到泡沫,最後爆破陷入停滯的「另類日本經濟盛衰史」麼?

即使是到了《部長》後期,以至《董事》及《常務》系列,島耕作活躍的舞台由日本轉到中國,當中涉及中日之間的恩恩怨怨,最後也離不開一個「商」字,其實這都是如弘兼憲史在訪問中所言般,是「政冷經熱」的反映。大體而言,這一段的故事情節,都是與現實貼切的,但我奇怪的,是弘兼憲史筆下的中國,反映現實的主旋律雖然正確,但是不少枝節的呈視手法卻令我感到突兀。正如我之前也寫過,我看不慣的是當中的獵奇元素--我明白,所謂「獵奇」者就是要喚起受眾對所描述對象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這也是最能喚起讀者共嗚及引發認同的手段,不過如果聯想到弘兼憲史作品的讀者群,是針對中產/商界/打工族時,這樣的手法又是否必要呢?

這或者是我想多了,但是最近看到這篇文章,當中寫到喬寶寶的出現,「在某程度上是迎合大家的想像」,「這種表達無助於擴闊對其他文化的認識,甚至只是加深一種不一定正確的刻板印象。」這樣的話,弘兼憲史的手法,是忠實表達中國的經濟比日本強的現實,還是為中國所作的一次Disservice?

弘兼憲史在最後說,日本應該擁有軍隊,因為持贊成論者都「絕對反對戰爭」,還引用日本諺語,認為要「忘記過去,珍惜現在」。弘兼憲史那種 “let the bygones be bygones” 的態度,可以視為日本其中一種「正常化」的主張,不過對比今早溫總理的演說,其中一個主調仍是「以史為鑑」--兩種面對歷史的態度明顯相左,也可以說是「政冷」的一個寫照...只是不少人說過《島耕作》反華,我自己倒不太覺,只是當年中途斷了看《加治隆介之議》,我想,要看到弘兼憲史及他那一代人如何看中國,還是得要重新看一次了。

延伸閱讀:
野性聚餐: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從張宏艷《日本對談》談起(更新版)

Pages (108): « First ... « 2 3 4 [5] 6 7 8 » ... L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