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ly Archive for July 23rd, 2008

書.書.書...

今早看電視新聞。當然,書展首日出現排隊人龍是必然的了,但是見到絕大部分排在龍頭的人,都是為了某女星的寫真集而來,那種「超現實」的感覺終究還是強烈的。看見這種情況,本來已經弱得可憐的逛書展的意慾,已經是再也不再低了,但是當我下班離開公司的時候,見到還有時間,還是敵不過書的誘惑,自自然然腳步就轉往會展的那方走了--之前還在信誓旦旦的在Facebook對友人說,「今年是不會去的了」,真慚愧。

在會場內匆匆走了一圈,書沒有怎樣留心的選購,因為實在太.多.人(好像還有甚麼明星簽名的,場內不斷有人大叫,但聰不清楚叫甚麼),最後還是買了四本書:董橋的新結集《絕色》、村上春樹的《給我搖擺,其餘免談》,還有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比弗兩本書的中譯本,分別是Berlin: The Downfall 1945Stalingrad。董橋及村上的新書,是有目的地買的,反而安東尼比弗兩本書,雖有想看的欲望,不知怎的沒有買,這次有緣見到,就不妨先買下了。

四本書這個數字,與以前相比,真是不能想像的低。與以前帶同大批「銀彈」,在會場內肆意買書的豪情相比,近年的習慣是看了好幾次後,考慮過值不值得買後,才敢拿書到收銀處付款帶走。這當然不是與金錢多寡之類的「現實問題」有關,而是回顧這幾年寫有關書展的文章,從這篇這篇這篇,當中不少買下的書,都現在還沒有看!買了不看而只擺放,實在太浪費了,不但是花了金錢,還有房中可以放書的地方:書櫃早已書滿為患,要在堆在地上袋中的書,已經有一定的高度...難怪我近日經常對人說,我看雜誌比看書還要多,只因雜誌處理掉也不會覺得太可憎(但我犯賤,還是留下的多)。

董橋的新結集《絕色》是他在《蘋果日報》專欄的結集。董橋的書,一年一本的速度剛好,書的印刷的質量也好(總的來說,香港牛津出版社的書的質素非常好),付貴一點買也值得。不過今晚走到牛津的攤位,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出版社「翻出」董橋最初經他們出版的四本書(即是《保住那一髮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那堆),還要是每兩本併在一本,硬版精裝印製!還有印得極好的金耀基《劍橋語絲》(當然是二千年的牛津版)等等書籍,都出了硬皮版--難為我這個買了不少「牛津書」的人,現時應否「翻買」?真是的。

想起電鋸兄曾說,他買書會買比較細本的Paperback。平裝本當然價錢相宜,但是經不起「摧殘」也是事實,遇上比較厚一點的平裝本,那些只用將書頁糊在書籍上的膠水,在多次揭閱之後就會開始「甩骨」,搞不好就會整本書「碎裂」,血本無歸也,此外放置時稍一不慎,都會弄爛弄皺書面,痛心死了。硬皮書雖然較貴,但耐揭耐看,在書櫃整理也方便。所以,假如在書架上,同時看到平裝精裝兩個版本,而後者不是比前者貴得離譜的話,我還是會乖乖付多一點的--但是明明有的話,為何還要花錢買多一個版本?又不是考據版本學!所以各位也能體會到,我看到精裝版《董橋文集》的「dump心」吧?

愛看書,也捨不得將書丟掉,自然是愈收愈多(雖則我的程度是小兒科而己)。記得「含淚勸告」的文人,曾寫藏書之憂:

捧著一本挺展乾淨的書,自己的心情也立即變得舒朗。讀這樣的書,就像與一位頭面乾淨、衣衫整齊的朋友對話,整個氣氛迴盪著雅潔和高尚。(余秋雨:〈藏書憂〉,台北.爾雅出版社:《文化苦旅》頁四零五)

我當然沒有余秋雨的館藏,但是見到自己的小書櫃亂七八糟,倒也點「糟塌了好書」的感覺,真是一點高尚雅潔也談不上。但是最擔驚受怕的,是擔心書架的木材受不了書的「沉重」,不知那時轟然一聲倒下(中學的中文老師倒曾有此經驗,真嚇人),又或是書蟲或濕氣肆虐,令書本發黃發霉被蛀(不是說笑,有時倒會有這樣的夢)。看來是要下起決心,為這個小天地收拾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