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政治是「永不說永不」。一天「棺材的最後一口釘」還沒有打進棺材蓋,也不要這麼快宣布一個人的政治生命已經終結。希拉妮在本周初還被人「睇死」,以為她的問鼎白宮之路差不到要完結了,但偏偏她不但先在俄亥俄州扳回一城,還要在之前民調一直都預測她會輸的德州擊敗連勝十二場的奧巴馬。所謂的「勢」(Momentum)又已經去到她那邊──那管她周六在共和黨的傳統票倉懷俄明州又敗於奧巴馬手上。
人們說奧巴馬的競選活動十分Cultish。無可否認,奧巴馬以個人魅力吸引選民,他演說時的煽動能力也確是十分驚人的(想起他新罕布什爾敗選後的演說),但希拉妮又何嘗不是將她個人經歷與選戰二合為一?希拉妮在勝出俄亥俄州初選後,演說中那一句「那些被人『睇死』但拒絕被『打死』的俄州人及美國人(For everyone here in Ohio and across America who’s ever been counted out but refused to be knocked out)...這勝利是你們的」,不就是她的過去連敗多仗的個人寫照嗎?
正因為希拉妮已經不止一次逃出鬼門關(對上一次是一月初的新罕布什爾州初選),她自然也更有把握和奧巴馬討價還價。希拉妮在勝出俄州及德州初選後,已先後兩次提及組成「希奧配」合作競選總統的可能性。她在周五於密西西北州出席活動時,就放風說兩人合作「或可能在某天成真,但條件早已在周三擺明,就是她當總統候選人,只因她在俄亥俄州勝出嘛。奧巴馬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周五接受採訪時,亦表明不會「紓尊降貴」甘當希拉妮的副手,因為他勝出的州份比希拉妮多,獲得的選票數目亦比希拉妮多。
眾人都說「希奧/奧希配」是「夢幻組合」。這當然是事實。不過此之前,也得要解決誰唱主誰唱副。K.說現時選戰是「數字」對「勢頭」,其實說是「量」對「質」更貼切──一如Orangutanhouse所言,希拉妮贏的州份少,但卻是民主黨大州;奧巴馬贏的州份多,但大多是共和黨的票倉。論牌面,當然是「量少但質優」的希拉妮有著數,當中俄州一役更是她的「王牌」,但是一直領先的奧巴馬又豈會善甘罷休?他可是已表明,他參選是要當總統的,其陣營亦可以說,奧巴馬在大州也不是大敗,加上在小州的大勝(其實希拉妮在小州都是輸得挺慘的),他更有機會在對對決麥凱恩時勝出──事實上,美國廣播公司及《華盛頓郵報》在周三公布的民調亦顯示,如果是奧巴馬對麥凱恩,前者領先的差距有百分之十二,換作是希拉妮對麥凱恩,前者的優勢只有百分之六。(但這是在周二俄州等四州初選前進行的)
美國總統大選的正副候選人組合,按常理應該是涵蓋愈多支持愈好及互補不足,「正印」所欠缺的(如支持陣營/經驗不足),就得由副手「補完」,二千年大選戈爾伙拍利伯曼,又或是布殊選擇切尼,都可作如是觀。無論是希拉妮搭奧巴馬或奧巴馬搭希拉妮,從表面上看都是一個「通殺」的組合,但是正如這期《經濟學人》中Lexingtion專欄所言,奧巴馬與希拉妮的支持者陣營雖同屬民主黨旗下,但是立場取向並不一致,無論到最後兩人真的可以放下歧見走在一起,但是兩人誰當主誰當副,也肯定令兩人的支持者有所不滿,最終還是失去部分支持,恐怕是一加一不等於二的情況。
猶記得在奧巴馬在連勝多州初選,氣勢一時無兩的期間,民主黨高層曾暗示應要有人放棄角逐,但是在勢頭重回到希拉妮一方以後,黨又改變了口風,希望在兩人的混戰中找到出路,建議因擅自提早初選的佛羅里達及密歇根兩州,再重新舉行一次初選,以決定兩州的黨代表誰屬。然而在民主黨那個難以理解、以得票比例分配黨代表票的初選機制下,又念及希奧兩人支持率根本不相上下的情況,即使是再舉行初選,亦不會對現時的僵局有幫助,所以說奧巴馬與希拉妮的選戰,還要至少持續到下月賓夕凡尼亞州初選之後,已是最樂觀的估計。
面對希拉妮與奧巴馬的選情膠著,即使我們以「半杯水現象」中較為樂觀的角度出發,認為希奧兩人激戰過後,會磨利最後獲總統提名者的政綱,但是那邊廂的麥凱恩早已奪得共和黨總統提名,已是鐵一般的事實,有早佔先機的優勢。就算我們爭辯說,現時選情的焦點仍是落在民主黨二人身上,麥凱恩不能成為議題設定者,但到最後希奧兩人分出勝負以後,他/她可以用甚麼議題去與麥凱恩一決高下?
希拉妮在德州勝出的關鍵,是她那個極具爭議的「凌晨三時電話」的廣告。無可否認,希拉妮憑此爭取到在初選前一刻才決定心屬候選人的票源,事實上以國家安全議題為論,奧巴馬的經驗在三人之中是最淺的(他說若當選會與北韓、古巴等國家領袖接觸,真是不可思議)。然而希拉妮利用國安議題對付奧巴馬,對她而言又何嘗不是一把雙刃劍?希拉妮自二零零零年當選參議員至今,當中遇上的「凌晨三時一刻」有多少?恐怕是投票支持布殊出兵伊拉克吧?但它可是希拉妮的致命傷。難怪正當希拉妮與奧巴馬兩人,在為這個廣告爭議不休時,最近推出廣告,以曾說「我們永不投降」的邱吉爾來自比的麥凱恩,在此時走出來乘機「抽水」,說他遇到的「凌晨三時一刻」的次數,遠比希奧二人為多了。就算是前述的《華郵》/ABC民調,也顯示麥凱恩在反恐、伊戰、國際事務認識及一般經驗方面,大幅領先奧巴馬啊。
兩年前的中期選舉,我曾形容是伊戰大於一切,但是這次選戰卻是截然相反,是重回經濟的調子。在伊拉克局勢比之前一年好轉(當年麥凱恩力挺布殊增兵伊拉克,可說是押中了寶)的情況下,敗象漸呈的美國經濟理應是選舉的重點議題,但是令人感到納悶的,是希拉妮與奧巴馬的選戰談及實務的少,反而是口水戰太多(本地傳媒的重點更是兩人的罵戰,對政策少有提及,真令人失望),即使真的是涉及經濟範疇,兩人在此的表現也是出於民粹及選舉需要,如奧巴馬有關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言論就是一例。在麥凱恩於經濟方面的採取半放棄的情況下,希奧二人似乎未能把握機會了。其實,我反而多想聽聽他們的外交、國民醫療等「大件頭政策」的主張。
奧巴馬與希拉妮再拖下去,有可能出現本期《經濟學人》所形容的同歸於盡式的Theban Moment,我實不能不悲觀。Orangutanhouse忽發奇想,以希拉妮任四年換來之後奧巴馬的十二年,這當然是個理想情況,但是正如貝理雅與白高敦的例子表明,坐上了總統位子之後,哪有下來之理?現時兩人都聲言堅持到底,到底會先「龜縮」?雖說來十分老土,但真的只有「放長雙眼睇」。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