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May, 2006

信矣

「福無重至,禍不單行」

信矣,的確。

Kinder蛋不是必然

周六讀第一九五九期《明報周刊》Book B(右圖),按一貫習慣從尾部看起。讀到劉志剛的專欄《我的CD選集》的文章<愈來愈揀擇>時,實在感到非常痛快,因為他在文中所談的東西,我也深有同感。

劉志剛在文章中慨嘆,現在有不少DVD歌劇影碟,但近年有「氾濫之勢,固然不乏大卡士大製作的,也也有許多名不經傳歌手、指揮、導演的慳皮製作」,文章亦引述一名歌劇癡的話,稱不少演歌劇的歌手「水桶身材,又甚少俊男美女,多數只能唱,不懂演戲」。即使不是歌劇影碟,其他古典音樂製作都被導演左搗右擺上上落落的鏡頭運用而弄糟,令觀眾看得「眼都花」。我相信以「優劣紛陳」這四隻字,來形容古典音樂DVD市場的生態,應該是不會用錯吧。

歌劇是集合音樂、文學及戲劇的藝術。在DVD未曾「飛入尋常百姓家」前,要欣賞歌劇的話,除了入場觀看外,就只有透過唱片或又笨又重的LD來看。當然LD也是聲畫俱備,不過其售價以至相關器材都代價高昂,其產品數量也沒有現在的多。記得以前還有金獅(KPS)的年代,每間分店都有一定數量的歌劇LD影碟,第一次看卡洛斯.克萊伯指揮的約翰.史特勞斯歌劇《蝙蝠》(Der Fledermaus)的影碟,就是在金獅租的。不過DVD這種更輕便更便宜身的媒介流行以後,不少在多年前拍下的古典音樂製作,不論是交響樂、室樂、獨奏以至歌劇及芭蕾舞等,都以DVD形式得到「重生」,這對於我們樂迷來說,當然是一大喜訊。

不過這也出現了一個問題:之前聽歌劇主要是透過唱片,自然受制於只聽其聲不見其台的先天條件,即使如John Culshaw者在錄製華格納的《尼貝龍根指環》時,在錄音中加入音效使之成為「黑膠劇場」,但是我們的注意力都是側重於音樂演奏及歌手演譯上。不過在歌劇DVD大行其道後,音樂文學劇場三大元素齊備,我們對戲劇一環有所要求自是理所當然。然而個人的體驗而言,看歌劇影碟很多時都是感到「爭些少」,因為正同劉志剛文中所引的歌劇癡所言,演員都是...

例如最近看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現場錄製的《紐倫堡名歌手》的DVD時,雖然總體經驗是十分愉快,但是在看著主角Walther與女主角Eva談情到最後終成眷屬,總覺得飾演Walther的Ben Heppner實在是太「豐滿」了,換轉我是Eva,也會重新考慮應否嫁給對方(嘿!)。另一個較為有趣的經驗,是我早前欲購買《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影碟,看到同樣也是大都會歌劇院製作的DVD時,請各位恕我膚淺,看到兩位主角都是巨無霸之輩,我就立刻打消了購買的念頭,因為在我的固有印象中,《特》的兩名主角理應是俊男美女!大概上帝是公平的吧,在某些方面得天獨厚,會在其他方面稍稍「蝕底」,但是歌劇理應聲色藝俱備,如果要看著一對與本人就俊男美女的期望有落差的男女主角演出,那我寧願聽唱片。

所以,如果去年底逝世的著名女高音Birgit Nillsson是在今時今日活躍於舞台的話,恐怕我也會杯葛有她在陣的影碟吧。雖然這乍聽上來好像有點刻薄,但是正如標題所言,Kinder出奇蛋雖能滿足三個願望,但是要歌劇影碟在聲色藝三方面都拿到滿分,相信未免要求高了點,要先挑一樣東西來犧牲,我會選擇觀看程度,說到底,「歌劇」這回事都是音樂先行。

劉志剛也在文中批評不少古典音樂錄像看得人頭暈眼花。我反而想說,雖然香港電台經常進行音樂會的拍攝工作,並在短時間內在電視台播出,不過我想提出一個問題:為甚麼鏡頭總是不斷的cut來cut去?不是經常「拉Wide, Zoom in」,就是利用路軌將攝錄機推來推去,甚至是利用吊機在樂隊頭上來來回回,其頻繁程度簡直就是沒有停下對準演奏者多於五秒(印象如此)。如果拍攝現場錄像,是為了在畫面上重現現場的情況,為甚麼不能好好的停下鏡頭的移動,不致令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分心?我反而懷念以在逢周末在CNBC電視頻道播出,在四十年代拍下的一代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指揮NBC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的錄像--因為鏡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對著這名大師!

(de facto) Rejected

今天(周四)收到K大的信。信的內容有關我在二月申請九月入學的事宜:

“Please be informed that you are being placed on the waiting list for admission. I w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possible if a place becomes available.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places availalbe on the program, you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re-apply for next next year’s programme should you not hear from us after classes commence in mid-September 2006.”

這樣的修辭,我是明白的。美其言曰已將我放在「候補」名單,實情就是不想直言不收錄你,所以創出一個所謂「等候名單」來逗樂兒。

那麼,倒不如乾脆說未能取錄更好罷。難道還要我在餘下的數月掛慮有沒有位給我?

花了一整晚自我檢討。是申請書寫得不夠好?大概不,否則的話連面試機會也沒有。是工作經驗不夠好?不太可能吧。至少我認為我從事的職業,與我申請的課程可說是吻合。朋友說校方每年收錄的若干學生中,有數個配額是留給與我從事同一行業的人,不幸的是這年申請的同行中,幾個都是老行家,經驗都我比多,結果取錄的是他們而不是我。若是如此,我沒有話說。

思前想後,大概最大的問題,是我在面試那天太緊張,說話太結結巴巴吧。像我這類拙於言辭,又容易緊張的人,比起那些能言善道的人,都是比較蝕底吧--學府如是,職場如是,情場也如是。

Where the bloody hell are you?

近期每逢無線翡翠台晚上十一時多的晚間新聞後,都會看到澳洲旅遊局最新廣告,廣告當然拍得美極了,片中出現的那些大自然美景的確吸引得很,教我很想再去澳洲一趟--尤其是最近頻頻收到航空公司的宣傳電郵,看到去澳洲的機票非常便宜,簡直是「引死人」!

當然,那名穿上比堅尼的女郎在沙灘的一段,也是非常誘人的(沙灘加美女,怎能不心動?),最後女郎一句 “So where the bloody hell are you?” ,雖然不太「優雅」,但是令人印象難忘。記得這個廣告推出時,在英國曾引起一番騷動,主角就是這句 “Bloody Hell” --因為在英國,「不拉第」一詞仍是未能登大雅之堂的詞語,所以曾有一度禁播的決定,但最後被推翻。不過我倒沒有在本港電視的黃金時間看到這個廣告,不知是不是與這個字詞有關?

語言確是一件有趣的東西,就如 Bloody 為例,它可能在澳洲是一個普通得不得了的詞語,但是在其他地方,則是可能令人反感的詞語,猶記得英國王儲查理斯,在去年迎娶卡米拉前,被記者拍攝到他罵記者 “Bloody” ,還引起一陣談論呢。不過看這個廣告的專屬網站,看到它的大中華版時,將這個口號譯為「嘿,你到底在哪兒?」,以至本港版的「咁...你喺邊鬼度呀?」時,感覺卻是大中華版譯得太正經八百,失卻了那種隨意的語氣,所以比較「到肉」的是本港版,不過我也嫌它未夠過癮,還是譯為「喂,你死咗去邊度?」更好玩!

萬花嬉春

Singin' in the Rain得承認,我這個「老餅」是很喜歡歌舞片(Musical)這個電影類型(Genre)的。若要在眾多歌舞片中,挑一部最喜歡的話,我肯定會選由史丹利杜寧(Stanley Donen)執導、真基利(Gene Kelly)主演的《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第一次看這套電影,是在大二的時候。那時候選修一門叫「認識電影」的課程,授課的是黃愛玲,那時她講電影從默片走到有聲片的過程,就選播了電影中,真基利與發音一塌胡塗,但在默片時大紅大紫的女影星Lina Lamont(Jean Hagen飾演)第一次進行有聲片錄音的「弄盡」片段給我們觀看,說明那時拍有聲電影的困難。其後在大二的下學期,又修讀了另一個叫「電影類型」的科目,內容集中於美國荷李活片廠制度(Studio System)時代,所產生的眾多電影類型,如西部片、黑幫片、煽情片、等等,當然還有歌舞片。那時教授播了不少可列為經典的歌舞片,我對於佛烈亞士堤(Fred Astaire)與珍姐羅渣士(Ginger Rogers)拍檔演出的電影片段固然印象深刻,但是更喜歡真基利--佛烈亞士堤的舞姿是優美,但真基利更有力量,就是看得人熱血沸騰!

其實《萬花嬉春》的劇情非常簡單:真基利飾演的Don Lockwood,與Lina Lamont都是默片時代的大明星(不過是面和心不和),Don出席老闆的慶功宴時被熱情影迷圍困,情急下跳上Kathy Selden(Debbie Reynolds飾)的車上,但是卻被後者教訓一頓: “If you’ve seen one you’ve seen’em all.” --意即Don演出的電影千篇一律。雖然Don後來發現Kathy不是甚麼演員,而是舞蹈團成員(在老闆的派對演出),但是始終對她的一番話念念不忘。

正當Don與Lina為新片拍攝時,老闆因為看到《爵士歌手》(亦即電影史首部有聲電影)大收旺場,於是下令所有片組都要拍攝有聲電影,豈料拍攝有聲片不是想像般容易,單是學咬字已夠麻煩Lina演出「收音」的一段更是笑破肚皮,結果試映時音效奇差之餘更出現聲畫不同步的狀況,劣評如潮自是不在話下。不過Kathy提出絕妙的建議,將本來的古代騎士電影改成音樂劇(Singing Caveliar),聲線根本不能「出街」的Lina,對白及唱詞則由Kathy代唱,此時Kathy與Don已經打得火熱,Don也在送對方回家後,跳出經典的 “Singin’ in the Rain” 一段。

新版電影成功殺青,在首映時觀眾一致叫好,但是早已受不了過去一眾謝幕詞只由Don獨攬的Lina,在後台「大發雌威」,要求獨自一人上台致謝。但是發現現實與電影中的聲線大大不同的觀眾,卻要求Lina即席演唱「驗明正身」,於是Don、其好友Cosmo(當奴奧康納飾)及老闆,下令Kathy再次幕後代唱,但在唱歌迷中拉起布幕,當眾踢爆Lina根本「冇料到」,本來誤會了Don的Kathy,也終於對方成為佳偶。

不喜歡歌舞片的人(我不少朋友都屬這類型)都常說,歌舞片不真實,演員會說對白說得好端端時,突然音樂響起,然後就唱唱跳跳,最後又回復正常,總之就是非常「突兀」。這也不是沒有理由的,記得第一次看《錦城春色》(On the Town, 1949)時,就心想三個男主角在一開首的紐約場景中又唱又跳(這段場景是實地拍攝,在歌舞片類別中算是罕見),換轉我是旁人,就一定會以為他們有神經病。但是後來想到,電影其中一個最大的功能就是娛樂大眾,歌舞片以人人都懂聽的音樂、歌詞及舞蹈去打動觀眾,令觀眾看得暢快的話,又何必理會它們現實不現實?正如在《萬花嬉春》中,真基利在片末的 “Broadway Melody” 中又唱又跳,雖然與片中劇情無關宏旨(也就是劇中劇),但是觀眾如我者,一聽到真基利大唱 “Gotta Dance” 時,又怎能不隨著音樂打拍子甚至一起唱呢?又或是看那段著名的「在雨中歌唱」時,都有跳舞的衝動?

記不起是李歐梵還是劉紹銘曾說過,他讀大學的時候,每到考試前就有一個播映會,播放這套絕無冷場的電影為學生減壓,也成為該校的傳統(找了很多書本,都找不到有關段落,怪)。對我而言,《萬花嬉春》是一奪非常Cheerful的電影,無論看多少次都會令我精神百倍,雖未至於聞歌起舞的程度,但是看後心情總是愉快無比的--電影的功用,不就是如此麼?

手頭上有兩個《萬花嬉春》的DVD版,一個是美國一區版,另一個是三區特別版。當年並沒有意思買特別版的,但是我看一區版時,真基利與Cyd Charisse在夜總會跳舞的一段,其中節有Jump Frame的情況,來以為新版會有修復,但是仍有這個情況,可能是母片有問題,甚至是該三數格菲林已散佚吧。上月在中環HMV,看見電影的原聲大碟有減價,於是也買了回來,不過得老實說,質素也不太好...就讓我在這裡分享電影的著名主題曲吧:

Audio clip: Adobe Flash Player (version 9 or above) is required to play this audio clip. Download the latest version here. You also need to have JavaScript enabled in your browser.

也談MacBook

今天上班前經過銅鑼灣,突然心血來潮,走到時代廣場九樓,看看那間有賣蘋果電腦DG,有沒有剛推出不久的MacBook(上圖)擺出來供人試玩。結果發現,電腦是暫時欠奉,不過宣傳銷售的單張倒有一疊供人拿走參考。

看過宣傳單張,最低階的MacBook賣八千六百元,與蘋果網上商店所售的價錢一樣,不過亦有升級版的價錢,將記憶體增至1GB及使用80GB硬碟後,盛惠九千七百七十元整。不過我認為,記憶體是有增加的需要,但以手提電腦以言,60GB硬碟亦已夠數--反正已有報道說,換硬碟不像以前iBook般麻煩,日後要換也可以一次過換過大的,不需像現時般只是增加僅僅20GB。

九千多元一部MacBook(不是說黑色那部),以手提電腦而言確是不太昂貴。不過在購買慾急升的同時,我還是想先看一看它的真身,親身試玩過後再從長計議。其實對我而言,最大的阻力不在於由Windows系統轉投到Mac系統,反而是看過照片後,覺得MacBook也是挺巨型的--尤其是對於我這個用了IBM X系列手提電腦的人來說,簡直是被它後者的「小」縱壞了(另一個更現實的原因,是我這部IBM的供款還有數月才完,嗚呼!)。

不過亦有一點不明白的地方:中階(白色機身)與高階(黑色機身)的分別,只是在於多了20GB硬碟儲存量及機身顏色的不同,不過兩者的價錢差了一截,分別是一萬零二百元一萬一千七百元。在蘋果電腦銷售的網頁,將硬碟由60GB升級到80GB,額外要付三百九十元,換言之由白殼轉到黑殼的「溢價」,就高達一千一百一十元。要買黑機的代價,的確十分高,嘿嘿。

偶聽偶聞

「萬眾矚目」的中國銀行招股,今天開始。當收音機鬧鐘響起時,剛好是播新聞,於是聽到以下類似的東西:

中國銀行(3988.HK)今日開始招股,保薦人印備約三百萬份申請表及二十五萬本招股書,於多間證券行及六十家間銀行分行派發。在旺角一家派表銀行,今早開門前有逾三百人排隊,大部份是老人家,而銀行亦派出保安員,攔繩維持秩序。其中排頭位的許先生表示,清晨五時多來排隊,認為中國銀行上市會股價向好,所以計劃申請認購。亦有散戶話,定期存款息率較低,加上睇好內地經濟。所以,繼過去曾認購地鐵(0066.hk)後,今次亦第二次考慮認購新股。
(取自商業電台新聞

聽到有人五時多就到銀行門外排隊,準備在第一時間拿招股認購書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地鐵公司的招股,而是當年有「失控」之稱的北京控股,以至科網狂潮時「傾倒眾生」的Tom.com

更有趣的事在下午發生。趁今天不用上班,到了Gym完全不用腦的做運動,當我之後在桑拿房時,有四個男人走進來,甫一坐下就話說過不停,隱隱約約聽到他們說甚麼按揭呀,貸款呀,又說甚麼調動資金之類的說話,後來聽到一些非常有趣的東西:

「嗱,等我講清楚先,今次俾公眾買既股份得百分之五,剩落的九成五唔係唔見左,而係俾啲股票行呀、基金等公司買晒...入紙買十萬股中國建設銀行,冇買錯既!」

可惜早已在房內坐了一段時間的我,已因承受不了房間的熱力(以至是那四名男子熱烈的交談),這話一說畢我就離開了。不過心想,如果連中國建設銀行,與中國銀行也分不清楚的話,也許這正是「全民皆股」的最佳象徵吧,甚至是不要沾手股市的信號?

延伸閱讀:
港燦筆記:不認購中銀阿媽

Barca! Barca! Barca!


Barcelona: European Champion (via 新浪體育)

熱烈祝賀巴塞隆那後來居上,二比一反勝阿仙奴奪得歐聯冠軍!

本來是一場令人充滿期待,當今球壇兩大前鋒亨利與朗拿甸奴的對決,豈料上半場初段阿仙奴的列文領紅牌出場,頓時將球場變成一場尖刀對硬盾的比賽。正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想不到阿仙奴竟然頭球破門...幸好最後巴塞隆那連進兩球,還要兩球都是將會離隊的老將拿臣助攻,換人而將比賽形勢逆轉,此是最佳實例!只是可惜,同樣宣布季後退休的柏金,最後也拿不到一枚歐聯冠軍獎牌,極大機會下季轉投維拉利爾的皮利斯,更成為列文被逐的陪葬品,這兩個的遭遇與拿臣的完美謝幕對比,實不能不扼腕嘆息!

UEFA.com:Barça comeback denies Arsenal
Soccernet.com:Barcelona 2-1 Arsenal: Late comeback breaks Gunners
Reuters:Arsenal keeper laments ‘tragic’ red card
AP:Barcelona Wins Championship Over Arsenal
AFP:Barca late show floors heroic Gunners
新浪體育:超级替补建功 巴萨逆转胜10人阿森纳夺冠
ESPNSTAR中文網:拉尔森完美助攻 巴萨“击毙”枪手重回欧洲之巅
搜狐體育:巧妙换人成就经典逆转战 巴萨阿森纳没有失败者
網易體育:“无可奈何花落去” 向拉尔森和博格坎普致敬
網易體育:全能巴萨无愧奖杯 良帅、核心、替补成就霸业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