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July, 2005

Spammers也真猖狂!

之前說「濫客」(Spammers)防不勝防,弄得我又要出動留言確認碼系統來對付他們,而柏拉圖在我那裡留言,說她試用了一個對付濫客的Plug-in,現時成效也不錯,於是也學她安裝了那個東西--Auto Moderate Comments是也。

用了數天,到現在效果不錯,只是今晚到自家的網誌,看看有沒有人留言時,先是發現有兩個濫客「突破封鎖」,成功在本網誌賣網上賭場廣告之餘,更在以前的文章中,試圖留下多達一百七十二個濫客訊息!真是過分...幸好,它們都被那個Plug-in阻截了,進入系統刪除這些垃圾,也是彈指之事,很快便「收拾」妥當了。

不過不明的是,為甚麼會有兩個能突圍呢?

唔...有可疑

在上周的書展,經過內地書商的單位,發現了右圖這本書--《內戰結束的前夜--美國《生活》雜誌記者鏡頭下的中國》,出版商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隨手揭數頁,看到書中的照片十分吸引,於是付款據為己有。

這本書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從加州大學出版社買得出版權的,原書名是 “Assignment Shanghai: Photographs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本來對於國內出版,又涉及國共內戰為背景的書藉,一直都存有戒心,總覺得會充斥國內一套對這時期的獨特論述,總覺得會不夠抽離、客觀。但是乍看到這本書照片多於文字,又是一本翻譯書,理應是沒有甚麼大問題的。

這本書的導言,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系研究院韋克曼(Carolyn Wakeman)所寫,導言的最後一段文字,摘錄如下:

「半個多世紀之後,伯恩斯所拍攝的照片,為我們解讀了一個被貧困、壓抑和恐懼所包圍的民族奮起抗爭的充滿尊嚴的故事。它們促伏我們去深思國民黨統治的崩潰,以及共產主義解放事業的承諾。...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無產階級的成就已大筆抹去了這座城市的商業遺產和外國勢力的影響。...然後,到了一九九二年,鄧小平開創了一個經濟繁榮時期,上海又獲得了重建和新生。」

可能是經過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莉(Hilary Clinton)的自傳《親歷歷史》(Living History),在國內出版中文版時被出版社擅自修改當中內容的事件影響吧,我總覺得,上面的這一段文字,很有國內文宣的味道。尤其是讀了十多頁的導言,講述當年伯恩斯如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下,走遍各地去拍攝內戰下的中國後,忽然讀到這一段文字,實在有點突兀。

我希望是我多疑吧。

穿梭機

Discovery lift off
發現號發射升空一刻。(via NASA

經過了兩年半的空白,美國穿梭機發現號終在昨晚順利發射升空。雖然美國太空總署為了這次發射,在地面及穿梭加裝不少攝影機,又對穿梭機本身進行強化,但最終也在升空過程中,有碎片跌下來擊中穿梭本身的隔熱罩...想起來也十分擔心,因為我不想在八月七日穿梭機返回地球時出事!

記得哥倫比亞號出事那晚,是二零零三年的年初一晚上,更不巧的是,我當晚是要上班的--話就在農曆新年期間出版的報紙,雖然是有工作要做,但工作量委實不多,所以那晚也一早完成手頭上的工作,悠閒地等電視直播哥倫比亞號回航的過程。

就在此時,我有一名同事忽然感嘆說:「唉,好悶呀!冇野做呀!」就在她說了這句話不久,負責處理電訊來稿的同事大叫:「哥倫比亞號失去聯絡!」最初我們都不以為意,但是過了不久,發現哥倫比亞號真的出現問題...結果,之後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那晚大家也要全數加班,在公司忙到凌晨兩時多才能走。那晚,如無意外,是我入行以來第一次加班工作;當然,在之後的伊拉克戰爭及沙士,還有無數個在公司做到夜半三刻的夜晚...

不過哥倫比亞號事件給我們的教訓,就是不可在公司「晒命」,講「冇野做」--因為,「誰說不可不信邪,邪到你不敢不相信」!

延伸閱讀:發現號穿梭機@Wikipedia.org

殺錯良民?

槍擊事件發生後,大批警員聚集在斯托克韋爾地鐵站外。(Reuters via Yahoo! News

倫敦襲擊事件沒完沒了,可說是杯弓蛇影的地步,那怕是地鐵忽然故障傳出異/疑味,都當成有可能是恐怖襲擊看待,動輒就是封地鐵疏散民眾派大量警員到場,電視新聞也要頻頻出 News Alert 報道事件。在這情況之下,真是人都癲,也有可能作出錯誤判斷。

正當不少傳媒,周六大字標題標出「英國警方槍殺襲擊疑犯」之類的新聞,而大倫敦警隊總監布萊爾(Sir Ian Blair)也在周五的記者會上,表示周五在南岸斯托克韋爾站(Stockwell Station)擊斃的「南亞裔」男子,與現時英國警方就七月七日及二十一日發生的恐怖襲擊調查有「直接關係」時,事情在今晚(周六晚)出現一百八十度轉變:首先是警隊發表聲明,指出被擊斃的男子「與七月二十一日的事件沒有關係」外,更有警隊消息人士表示,相信死者與七月七日的襲擊「應該沒有關連」(見美聯社的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則稱,死者是一名二十七歲巴西人。

對於這宗「殺錯人」事件,大倫敦警隊的聲明只用了兩個字:「悲劇」、「遺憾」。誠然,按照警方說法,死者當日的行為確有令人可疑的地方,例如在二十多度的天氣下穿上大褸,而拒絕警方喝令停止等。不過這次事件,肯定在英國會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近期一直成為被針對對象的回教徒,已有團體出來表示「警察單憑懷疑就肆意開槍,令人不寒而慄」,也有人權團體表示,事件必須迅速徹查。

當然,恐怖分子必須予以打擊,但這是否可等於「有殺錯冇放過」?如何在保護國民安全,及不至侵犯國民人身自由之間取得平衡,一直是反恐過程中最重要、但也引起爭議的部分,美國《愛國法》之所以引起爭議,原因莫過於此。觀乎這次英國警方以近乎行刑式的手法,以極迅速的手段「處決」這名男子(兩槍轟頭,三槍轟上身),即使倫敦市長利文斯通大聲疾呼,表示如果真的是自殺式襲擊者,單是打對方四肢是沒用的,但是正如《每日郵報》周六社評所說,如果周五事件死者真的沒有帶有炸彈的話,警方以至英國政府,就會在反恐戰中失去道德高地--現時來說,雖然現時仍不知道那名不幸的死者,有沒有攜帶武器,但是事件已被《每日郵報》不幸言中了。

只怕未來出現「鐘擺效應」,警方一旦遇上真正的恐怖分子時投鼠忌器,不敢拔槍阻止,到時又是一個大鑊!

相關新聞:
AFP: British police admit man gunned down on subway was not suspect in bombings
AP: Man Killed in London Not Linked to Blasts
Reuters: British police admit shooting wrong man
BBC: Shot man not connected to bombing

小啟

其一.Radio Blog再啟動

早前Radio Blog不知為何「瓜左」,於是索性將整個東西刪掉,不過還是覺得沒有了它,好像是差了一點東西似的,於是再重新安裝,就變成現在的模樣。(現時用了mini模式,不像以前般這麼「阻掟」)

現時只有一首音樂,是Wagner’s “Siegfried Idyll” ,是我最喜愛的作品之一。演奏者是Otto Klemperer指揮Philharmonia Orchestra,這版本是依照華格勒本人的指示,用只有十多人的小樂隊演奏的。

其二.Spam防不勝防!

放工前按這裡看看,哇!為何有這麼多賭場的廣告留言?於是登入刪除之餘,也重新啟動留言密碼系統,各位在未來一段短時間內,要留言的話,煩請輸入所顯示的確認碼,雖然是麻煩了點,但這是對付Spam的比較有效的方法。

點解咁準既?

Your dating personality profile:

Shy – You are often timid around others, though you will open up when the right person comes along.
Liberal – Politics matters to you, and you aren’t afraid to share your left-leaning views. You would never be caught voting for a conservative candidate.
Intellectual – You consider your mind amongst your assets. Learning is not a chore but a constant search after wisdom and knowledge. You value education and rationality.

Your date match profile:

Intellectual – You seek out intelligence. Idle chit-chat is not what you are after. You prefer your date who can stimulate your mind.
Liberal – You need a person who has liberal opinions and beliefs. You are engaged by political discussions and would find a liberal viewpoint refreshing in a date.
Shy – You are put off by people who are open books. You are drawn to someone who is a bit more mysterious. You want to draw her out of her shell and get to know what she is all about.

Your Top Ten Traits

1. Shy
2. Liberal
3. Intellectual
4. Big-Hearted
5. Stylish
6. Wealthy/Ambitious
7. Romantic
8. Adventurous
9. Athletic
10. Funny

Your Top Ten Match Traits

1. Intellectual
2. Liberal
3. Shy
4. Stylish
5. Adventurous
6. Sensual
7. Big-Hearted
8. Practical
9. Athletic
10. Wealthy/Ambitious

Take the Online Dating Profile Quiz at Dating Diversions

Green


You are a very calm and contemplative person. Others are drawn to your peaceful, nurturing nature.



Find out your color at Quiz Me!

無言以對

今日休息,本來與中學同學吃飯吃得非常盡興,怎料甫抵家門,家母第一句就對我說:「倫敦又俾人炸啦!」於是連忙開電視看,唉,雖然四宗爆炸事件(報道指都是引爆了雷管,沒有炸藥爆炸)沒有造成重大傷亡(只有一人受傷),但是對我而言,卻是投下了一個非常大的陰影--之前一直以為(也是民間智慧),被炸/被襲擊過的地方,都不會在短時間內再出事,但是這次事件--無論是不是同一批恐怖分子所為也好--卻將這個我們以為理想當然的定律完全破壞。真的,之前公爵兄曾問我還去不去,當時我還很肯定的說是,但是這一刻,再想想,真的有點擔憂了。

雖說事件沒有涉及炸藥爆炸,但是正如大倫敦警隊總監伊恩.布萊爾(Sir Ian Blair)在記者會所說,現場還留有未爆的炸彈,放置這些爆炸裝置的人「目的旨在殺人」(meant to kill),看來這些被列為「小型」(minor)的爆炸事件,恐怕陸續有來。如果說要辦大事,動用大量炸藥會令洩密風險,以及在運送途中被查出的機會大增,現在化整為零,採取不斷發動小型襲擊的策略,不但被查出的機會大減,所造成的恐怖陰影及其效果也肯定更大。

乍看上來,這次事件很難定性由那些人發動。一直以來,阿蓋德或回教恐怖分子所發動的攻擊,都有針對運輸系統、在同一時間突襲、由自殺式襲擊者發動、以及選擇在繁忙時間下手的特點,一言敝之,就是要Spectacular。但是這一次呢,除了只有在同一時間下手這一點外,就似乎沒有其他特點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英國政府及其官員,都沒有搶著出來說,這次襲擊擁有阿蓋德襲擊的特徵(hallmark)。這是否代表事件由其他人所為,甚至是copycat行為?還是恐怖組織策略改變?若然,是主動還是被動?未來兩天,相信會有更多資料/內幕出爐(尤其是當地報紙,不時有很有用的消息)。

--

換個話題。由兩周前的襲擊,到今天的爆炸事件,都涉及不少倫敦地鐵系統的站名,及地面不少地方的名字。但是看著傳媒對這些地名的譯名,卻有時令我覺得不有點奇怪。

就拿兩周前死傷最嚴重的地方、介乎羅素廣場及英王十字車站間的地鐵管道為例。近期見諸傳媒最多的名字,不消說,當然是英王十字站。但是嚴格來說,若說是「英王十字站」的話是不太正確的,因為「英王十字站」理應是指位於地面的火車站,這站是倫敦重要火車站之一,經英國東岸主幹線(East coast main line)開往蘇格蘭的高速火車,是以此為起點站的。

若說是地鐵站的話,正確的譯名應為「英王十字-聖班克拉斯站」(King’s Cross St. Pancras Station),因為地面的英王十字火車站的隔鄰,就是另一個火車站聖班克拉斯站(該站正進行改建,日後開往歐洲大陸的歐洲之星火車,都從這站開出而不是現時的滑鐵盧站),若大家有看《哈利波特》電影系列的話,就應該看過這個火車站。這兩個火車站都共用同一個地鐵站,所以倫敦地鐵圖的標示,是將兩個名字一併寫出來的。

當然,不少傳媒以至通訊社都為了方便及避免混淆,都只會稱呼這個地鐵站為「英王十字站」,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有傳媒譯它做「英王十字路站」,就真的是錯得離譜了。

書展

今年書展,如往常一樣,在首天便參觀了。近來沒有買太多書,每次逛書店也只是隨意看看,尋到有興趣的東西,也只是記下來--為的,都是在今天一次過買,一來有折扣優惠(唏,不少書都打八折,可以省回不少),二來也可大大滿足購物慾(呵!)。

買了不少想買,但一直未買的書,包括龍應台的作品(包括《野火集》二十周年版,及時報出版為她出的書)、名為《我在伊朗長大》的一系列漫畫書、Net and Books最新的一本(名為《癖理由》)等,不過最驚喜的,是竟被我找到Net and Books的試刊號,及大陸作家出版社所出的《切.格瓦拉畫傳》!前者一直在找但遍尋不獲,後者則是驚訝於大陸近年出版了大堆以名人明星為題材、配以大量相片的傳記,比只有文字的讀物有趣得多了!

不過...我讀《哈利波特6》的進度已經夠慢了,還有一大堆新書,如何是好?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