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January, 2009

救救孩子(牛年新春版)

恕我有這樣的守舊思想:對於小孩而言,聖誕、農曆新年假期,都是玩樂的時間,完成了必要的功課後,家長請不要指令他們,整天坐在書桌莉溫書、做功課。所以我也十分反對,學校是在聖誕假期後才考試,因為這實在敗興的很。

有這樣的感言,完全來自昨晨的一頓早餐。下班後經過一間快餐店,心想現在還是年初四,不少茶餐廳都沒有開,也得要在快餐店解決問題。領了餐、找到了位子坐下,就在開始享用食物時,坐在我前面一檯的一家三口,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在快餐店吃東西嘛,本來就是吃了就走,不是吃了之後,會繼續坐下來Hea的地方,不過這一家人,做父親的側坐看報紙,而做母親的,就是在「督促」女兒做數學功課。

快餐店的環境已經夠吵鬧的,不過這名母親對女兒的「嚴厲」卻是十分突出。看在眼裡的,是母親不斷在女兒的功課簿上指來指去;聽在耳內的,是一副「沒好氣/侮氣/沒耐性」聲調的指點:「錯,錯,錯!」、「錯!你寫咩野呀?」、「唔好寫下面,寫側邊!」、「點解要咁?你又唔聽媽咪話?」...等等,不過聽來最教人驚訝的是這一句:「老師已經夠差,你仲差!」

可憐的女童,看來她只是讀小四或者小五吧,面對嚴母的「指點」,竟也不吭一句。而做父親的,就是只顧看報紙,對桌邊人的行為,完全不置一詞。

由小到大,都不是讀數學的材料,考試最差的科目,數學肯定少不了,不過我可以肯定的說一句,這樣教的話,只會令小童對數學更加畏懼,不會改善得好到那裡去。不過最令我感到氣憤的,是母親的聲線,就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將教導女兒做功課,當成一件苦差,試問如此態度之下,做女兒的,怎麼會開開心心的去學習呢?還不是視做數學功課(搞不好,也連累其他學科)為畏途!

況且,快餐店根本就不是去督促子女做功課的地方吧。我吃東西的那間快餐店,位於一個極大型、樓價持續位於高水平的屋苑之內,猜想會去這間分店吃東西的人,都是附近的居民吧,難道這些事不能在家中做不成?即使不是的話,一早吃早餐,就是要懷著輕鬆的心情吃吧,一大早就來這些事,實在叫人太沉重!我也壞心眼的去想,這麼早的時間在大庭廣眾來來幹這些事,肯定在家中、一日廿四小時都是如此。

經常說,如果我是在此刻是學子的話,肯定是被壓得透不過氣,也肯定成續屬於最差的一輩。在街上,經常遇見要「望子成龍」的父母,連逛街這些本質上,完全與學習無關的時間上,都要捉著與子女溫習,真是覺得這個年代,做學生真的太苦,完全「冇fun」,真是正如去年所說,「家長們,兒童們,這樣子生活,你們不辛苦嗎?」

假如他日結了婚的話,我是打定主意不要孩子的,不是被「生兒育女要X百萬」的言論嚇壞,而是子女要面對這樣一句瘋狂的讀書環境,真是免了。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總擔心,我會成為昨日早餐這個場景中的父親,對女兒的「苦況」完全不聞不問,這樣子的父親,不做也罷。

恭賀新禧

牛年將至,在此祝各位:

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都是直播惹的禍

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出任「美帝」第四十四任總統,一貫正確、光榮、偉大的組織,所控制的傳媒,自然不當一回事--一台、四台都播放原訂節目,美帝核心的典禮,當然不用理會,不過畢竟美帝勢力龐大,與之建交踏入三十周年,足見感情深厚,即使偶有爭拋,對手換新主人,總也得理會一下,因此直播重任,落在新聞台手上,兼配有現場中文傳譯,以貫徹組織為民眾謀幸福的特色。

不過奧巴馬此廝真的不識大體,在演說中其他東西不說,偏偏要「傷害十三億中國民眾的感情」,在演詞重提舊事:

我們的前人,面對法西斯主義及共產主義時,不只以導彈及坦克應對,還有牢固的聯盟及永不磨滅的意志。 (Recall that earlier generations faced down fascism and communism not just with missiles and tanks, but with the sturdy alliances and enduring convictions.)

美帝崇尚言論自由,任何人說甚麼事,自是對方自由,不過奧巴馬傷害中國人民感情之餘,也傷害了電視台控制人員的神經,弄得直播好端端的,但要突然中止直播,將鏡頭一轉回京城直播室,也害得主播及駐美帝記者要臨時取代奧巴馬,為一眾觀眾說文解字,都是奧巴馬惹的禍也。幸好我組織寬宏大量,對於「硬cut」之事,從來對觀眾不用太多解釋,省卻直播人員一番時間,所謂烏雲總有金邊,這為一例。

The *sudden* madness of a column writer

有時讀文章,發現一些風馬牛不相關的段落,真是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

星期日讀《明報周刊》Book B,慣性的由尾部揭起(反正前面的社交、時裝版面不會看),揭到碟評的一版,都會看看筆名「阿俠」所寫的文章,這一期他拿Criterion所出、王家衛的《重慶森林》藍光版,以及《阿飛正傳》及《旺角卡門》的港版藍光碟作比較。王家衛的電影,從來不是我那杯茶,所以不太理會;Criterion的影碟,我一隻也沒有(雖是最近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藍光版,我有點興趣),所以這篇文章,實在不用細心的讀,不過在掃讀這篇東西時,發現以下一段。

事實太過殘酷,很多港版實在很丟人眼眼!可能便宜七八十元,但藍光碟真不便宜,為什麼不對消費者有點責任感?由於各種問題,世界是平的這個神話只是一些美國蠢蛋發的白日夢,千萬不要相信!以色列炸巴勒斯坦我是舉腳贊成的,因為人類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只有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一方把另一方趕盡殺絕,半個不留!世界是平的就只可以這樣解立。(《明周》2097期Book B,頁113)

藍光碟港版與外國版有幾多分別,我不太清楚,反正只是有數隻而己,不過論到DVD,我是認同港版與外國版是有差別的。不過即使如此,也不用上綱上線,將以巴衝突扯下水吧。作為該版的長期讀者,作者對於港版影碟的不滿的立場,我是十分明白的,阿俠倡議將不良的港版碟趕盡殺絕,是他的言論自由,不過用上以色列攻打巴勒斯坦,就實在是引喻失當--港版影碟對於阿俠是「眼冤」,是劣貨,但極其量它只是一個市場上的商品,是消費者的另類選擇,覺得眼冤的話,就不買好了(或者財力可以負擔的話,買更好的版本好了),但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又豈可當成優貨劣貨來一概而論?

別人常說,中東新聞在本地傳媒只佔邊緣位置,因為它們與我倒距離太遠,與我們沒有切身關係,雖然我不會太同意這些論斷,但也得借來一用來問問,巴勒斯坦人的所作所為,有「踩親你」嗎?

況且,即使別人認同以色列,對控制加沙的哈馬斯,進行軍事打擊的理由,但是相信沒有太多人,會倡議將對方,甚至整個民族「趕絕殺絕」罷。倡議對一個民族趕盡殺絕,與納粹德國要滅絕猶太人的歷史,又有甚麼分別呢?所以這不但是引喻失當,對我而言,這樣極端好戰的言論,還是一個令人「O嘴」的「道德失格」,恐怕切尼之流也會望塵莫及。由其是周日早上,以色列宣布在加沙停火,廿多日下來,超過一千二百名巴勒斯坦人命喪,對比十多名以色列人喪生,如此比例,對比如此言論,真是諷刺之至。

拿「外國月亮大又圓」這個話,去讚揚外國版的影碟質素好,製作認真,不就好好了麼,忽然筆鋒一轉大放厥詞,怎能不教人啼笑旨非?對於這個情況,恐怕只能用「專欄作者忽然發狂」來形容了。

悶,及其他

一個星期沒有寫東西,自己也有點不能置信。一來是這個星期的心情都很鬱悶,二來就是天氣太冷,每天早上下班回到家後,腦裡只想著一件事,就是鑽入被窩冬眠去也。面對這樣的天氣,才會明白到為何歐洲人,會這麼鍾情到東南亞度假--避開殘酷的寒風,的確是一個福賜。

近日,數年沒有聯絡的朋友/前同事,都再次建立聯繫起來。早幾天逛街的時候,就接了一位前同事的來電,就在大家互相交換共同所認識的人的情報的時候,對方冷不防「突襲」一句:「你結了婚沒有?」我只有沒好氣的答:「我仍然享受單身生活。」

天,我還以為會這樣問的人,會只有親戚而已。難道我已經到了一個朋友之間寒喧,都要問人/被問婚姻狀況的年紀了麼?原以為這種「壓力」只會來自家人,現在也開始感覺到,壓力源有開始增多的跡象了,只是恐怕我這種「怪人」...唔...

**

最近對於某些人、某些事,有點啼笑皆非,以及命運弄人的感覺。昔日會當著其他人面對,指點本人這些那些不是、惹人討厭的人,現在卻做著--在我看來--同一種事,感覺是有點怪異--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確然。

不過同一種事,由不同的人做起來,竟有完完全全相反的效果--一得、一失--卻是教人始料不及的。這才是真的命運弄人。

**

悶的話,通常都會去看電影。不過這次真的非常納悶:為甚麼剛過去的聖誕新年檔期,外語片的陣容會這麼弱?聖誕假期只看了Four ChristmasesBedtime Stories兩套電影,都是只求一笑,純綷「殺時間」而己。

檯頭的紙堆,記下了一堆想看的電影名單:Valkyrie(有關該段時期的電影,都不會放過)、Revolutionary RoadThe Reader(明顯是要捧Kate Winslet的場)、Doubt(為了男主角)、Frost/Nixon(彼德摩根的劇本,要看)、Changeling(沒別的,純綷想看)、Che(想應該是很有趣)。當中部分已知會在月底及下月初上晝,但是這也意味著,「餓戲」的情況還有一個星期才要結束。

**

上一篇談以巴,當時還寫不知道以色列及哈馬斯雙方,會不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提出的停火呼籲,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去周末與實習期間的上司敘舊,就這事談了很多,不過就是談得太多的關係,想寫點東西都不知道從何寫起,真是有點不快。

希望遲點心情好點,理清思緒時可以寫下來吧。

以暴易暴的荒謬

聯合國安理會在數小時前,以十四票贊成、一票棄權(美國投的),通過安理會決議案,呼籲加沙立即停火。今天是以色列軍隊對加沙地區發動攻擊的第十四日,安理會用了十三天,才有這樣子的一個決議案,批評者見到的,當然是安理會的「辦事效率」,厚道一點看,就是再次體現了安理會諸國,為求達到決議案不被五個常任理事國運用否決權,而在背後你斟我讓,逐字必爭以求達到最大共識的「協商政治」的「特色」。

加沙戰事/攻擊/侵襲(各有各詮釋,角度也)打了兩星期,加沙的巴勒斯坦人死了七百多人,即使以色列在軍事行動一開始,在全球開動宣傳機器進行輿論攻勢,多次強調他們是迫不得已,面對哈馬斯持續不斷的火箭攻擊才要進行自衛(即將卸任的布殊,就是這樣的認為),但是可以看到的是,反對(或批評)以色列軍事行動的人仍是佔多數,加上近日以軍炮火先後擊中聯合國的學校,以及運送救援物資進入加沙的車隊,還有國際紅十字會罕有地批評以色列的行為,恐怕以色列仍是輸了輿論的仗。

當然,交戰者從來只計較行動成敗,不會以外界輿端為轉移。現時這一刻,也未知道以色列會否聽從安理會決議案的呼籲,先行停火,再派員到埃及,與哈馬斯的代表進行「平衡談判」,由埃及來做中間人作調停(較早前Channel Surfing,見卡塔爾半島電視台說,安理會表決後仍有轟炸),不過以色列這次行動,真正的目的是甚麼?

三年前以色列對黎巴嫩的真主黨開戰,結果打了三十幾日,要「錘除」對方的目的未有達到,軍事上更可被視為吃了一場敗仗,政治上當時的國防部長佩雷茨丟官不在話下,連帶總理奧爾默特的聲望亦大受打擊。今次以軍算是學精,不再大鑼大鼓去宣稱要將控制加沙的哈馬斯連根拔起,而是說要透過軍事行動,去令哈馬斯停止對以南的火箭襲擊--上周路透社就有一篇報道,引述以軍發言人指出,以軍對加沙的地面攻勢,是要尋求削弱、阻嚇哈馬斯,重建加沙-埃及邊境的保安制度,及透過這次攻勢,以尋求第三者介入調停。目標是否僅此四個,自然是信不信由你,但是從現在各方的行動及所釋出的信號,卻又相差不遠。

但是正因為此,這十多日的以軍攻勢,正正顯示它荒謬的理由。

近日全球各地就這次戰事而發起的遊行,壓倒性都是針對以色列的,但是報道很少交代他們「因為甚麼」而反對。我反而想起Just war theory(「正義之戰」好像太理想化了些,「恰應其份的戰爭」或者意思更接近)中,其中一個範疇Jus in bello(戰時法),當中又涉及到「比例原則」--簡單點說,如果戰爭造成的傷害太多,即使挑戰戰端者的動機如何合理,都有違「合比例」的原則(或者如上周《經濟學人》社論中所說,Te attack must be proprortionate to the objective)。應用到以色列攻打加沙的層面上,雙方的交火造成的死亡人數,是明顯的失衡,而如果以色列僅為遏止哈馬斯的攻擊,而要加沙地區賠上這麼高的人命代價,就不禁令人質疑,以色列所用的方法是否過量(excessive)了。

再想起自加沙戰爭開始以來,以色列軍方及官員的言論: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說:「你們--加沙的民眾--不是我們的敵人,哈馬斯、伊斯蘭聖戰組織及其他恐怖組織,是你們的敵人,也是我們的敵人。...我們嘗試避免--我也認為這頗成功--打傷任何與此無關的人,我們只會攻擊屬於哈馬斯的目標。」(當日記者會的片段

二零零九年一月三日,以色列國防軍有關開展加沙地面攻勢的聲明:「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冀藉此機會重申,加沙的居民並不是這次行動的目標...任何藏匿恐怖分子或武器的人,都會被視為恐怖分子。」

二零零九年一月六日,以色列軍方,就以軍炮火擊中聯合國開辦學校,造成數十人死亡後的言論:「哈馬斯狡猾地利用平民作為盾牌。」

就不難發覺,以色列這次對加沙的攻擊,是很有「以恐怖還恐怖」的味道。即使以色列強調,開戰是最後的選擇(last resort,當然這也是可以爭拗的--哈馬斯會指摘是以色列封鎖加沙,迫使他們走上梁山;而以色列也可以追本溯源,指哈馬斯一直要對抗以色列為己任;然後哈馬斯以至所有巴勒斯坦人,都可以翻一九四八年的舊帳,沒完沒了),甚至是為了保護無辜平民等等,符合just war理論中,屬於jus ad bellum(訴諸戰爭權)的條件,但是在執行上卻完全有違常規,為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帶來的頭苦,卻完全超出軍事目的所需,指摘以色列是不無道理的。

走筆至此,想起早幾天讀《南華早報》一篇文章,討論以暴易暴,大家可以讀到文末那句,再回看這兩周的事件,或者會有這樣的感嘆:希魔地獄下有知,會真的笑起來。

海邊發呆的下午

那夜我在Facebook說「冇咩野想講」朋友V問我「搞邊科」我就說「純綷覺得好奄悶」後回家看《太空奇兵威E》看到主角在太陽下充電然後鏗鏘一聲蘋果電腦開機的聲響後就知道這天放假但要在家睡覺就真的是太浪費結果下午沒有睡覺反而是去了赤柱一趟。

嗯,究竟上一次到赤柱,是幾多年前的事?好像是二零零一年吧,那次記得,是因為我與一大堆親戚同遊赤柱,但是要提早離場,只因當晚買了票,到沙田去聽音樂會。在赤柱甫一下車,甚麼?以往在赤柱大街前的足球場,怎麼會不見了,變成這樣子?還是以往是餐館的舊警署,也變成了超級市場?看來這麼久沒有來過,很多東西都變了。

不過嘛,漫無目的的在大街小巷散步,然後捧著一杯咖啡,坐在海邊發呆兼曬太陽的下午,這種懶洋洋的感覺的確是十分好的--因為如果呆在家中,因為即使是不上班中,最終還是坐在電腦前,坐足一整個下午!(其實也是有東西及資料要去找的,不過「想出去走走」的感覺實在太強烈了)

恐怕寫了這篇之後,朋友V會說我是個「大鄉里」罷,哈哈。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