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November, 2004

王菲


Faye Live 2003 SACD

一直都頗喜歡王菲的歌,去年更幸運地抽獎中了她的演唱會門票,當時(十二月二十三日)聽後的感覺非常良好,心想「終於聽到一個唱Live似模似樣的歌手」。日前上班時經過唱片店,發現去年演唱會的錄音已經推出,於是毫不猶豫地--更適當的說法是「一時衝動」--買下來。豈料換來的是失望。

半夜三更放工後回家,第一件事是將新CD放進唱機內播,不過王菲出場唱第一首歌時,我的第一個反應是:為何鼻音這樣重?聽罷《天空》及《誓言》,到了她唱《純情》、《夢中人》時,更是不忍卒聽,頻呼失望--這與我一直所聽的王菲,甚至去年我看演唱會時的王菲,都相差極遠,糟得很呢。

即使是說她出場時聲線還未Warm Up,到了演唱會的未段,王菲「唔夠氣」及鼻音極重的情況,也還是沒有改善過來(尤其是《精彩》),我真的開始質疑:為什麼這個錄音選在聖誕節當晚錄呢?看網上討論這張唱片的文章,不少菲迷都認為這個錄音是水準以下之作外,也認為王菲唱現場的功力,也與以前退步了--我沒有看過她以前的演唱會,但是拿出九八年《唱遊大世界》的唱片出來比對,我也有這個感覺。當然,錄音日期、王菲當晚的狀態以至後期處理,也是需要考慮的元素。有說法指王菲在去年平安夜做完演唱會後,與朋友通宵遣興,導致翌晚--也就是這個錄音當晚--的狀態「大跌watt」,若然如此,決定錄音的人認真抵打!

總之,我的聽後感是:這與我本人認知的王菲,真的相去很遠。唯一的美言,是她在演唱會末段的表現,比開場時好了些(如《約定》、《給自己的情書》),但...也許,這可能是常聽她的唱片,間接「磨利」了我的耳朵吧?

附帶一提,我買的是SACD版,但我一來耳朵鑑聽能力有限,二來家中也沒有SACD唱機,雖則唱片包裝說這唱片放進普通唱機播放,效果也比普通CD來得好,但我實在不知道有甚麼分別呢。看來遲點要到同事家中試播這張唱片了。

華格勒筆記(二)

前言:這篇東西,是在香港前往澳洲雪梨的CX101航機上寫的。那時邊聽著以下介紹的唱片,忽有所感要寫點東西下來,於是有此文的誕生。可見人還沒有抵達澳洲,華格勒毒就已發作!希望各位不要嫌我說華格勒這,華格勒那的,因為...他的音樂實在太棒了!

對於一般人而言,華格勒的音樂,不是太難明就是太長。相比於意大利歌劇──如羅西尼、威爾弟及浦契尼的作品──每首都是以「歌仔」串成而言,華格勒歌劇動輒每幕個多兩個小時,而且沒有聽歌仔的樂趣,要一個歌劇新丁找出華格勒歌劇的樂趣,真不是個簡單任務!對於本人而言,我以前進入唱片店,看著歌劇一櫃的歌劇錄音,看著它們如此貴及大堆頭,也有不知如何入手之嘆!

有看過我以前所寫的東西的人,都知道我中了華格勒毒的時間,是始於二零零一年香港藝術節中,一場演奏華格勒音樂選段的音樂會,所以我也認為,聽華格勒音樂的最佳入門,就是他的歌劇入門選段。而我經常聽的音樂選段唱片,是英國EMI唱片公司出版,由德國指揮克林伯勒(Otto Klemperer)指揮英國愛樂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的華格勒管弦樂作品集。它在兩年前以Great Recordings of the Century的系列重出,兩張唱片只售港幣百多元,實在是非常超值。

華格勒的純管弦樂作品,主要是他的歌劇的序曲。不計他早期的歌劇《黎恩濟》(Rienzi)、《仙女》(Die Feen)等,華格勒歌劇寫了十部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羅安格林》、《紐倫堡名歌手》、《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帕西法兒》及《指環》四部曲──《萊恩河黃金》、《女武神》、《齊格非》及《諸神的黃昏》。在這十部歌劇中,序曲「獨立於」歌劇本身的有六首,就是撇除《指環》四部歌劇,而在這六首歌劇序曲中,《荷蘭人》、《唐懷瑟》、《羅安格林》,及他的中期作品《特里斯坦及伊索爾德》的序曲,都不是與歌劇首幕本身連接的,而且每首都旋律優美,實在教人一聽就愛上!例如每次我聽《羅安格林》序曲時,聽到代表聖杯及天鵝的主題時,那些弦樂的弱音,都會令我有「此曲只應天上有」的讚嘆!
《羅安格林》的另一首為人熟悉的段落,就是第三幕一開始時的《婚禮進行曲》,大多數人都會知道「成個老襯,從此被困」的音樂,但是都不知道,這原來出自華格勒的手筆!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被不少人稱為最「Exotic」的歌劇,看著兩名主角的愛情,到最後為愛而死的結局,都教不少人黯然淚下,而這套歌劇的序曲,通常都與劇末主角伊索爾德唱出《愛之死》(Liebestod)的音樂一起連奏,那種不能言喻的感染力,每次都令我非常感動,不過最氣人的是,我的唱片中偏偏這段花了,唱片播到這裡時都會「跳線」,激死人!

《紐倫堡名歌手》是華格勒的唯一喜歌劇作品。歌劇的序曲也同樣充滿歡樂氣氛,氣勢磅礡而不失歡樂,是形容這首序曲的最佳詞兒,而到了序曲的末段,由大提琴、小提琴及管樂同時奏出的主題,更是水乳交融,無與倫比。說這首音樂是個Bliss,真的可沒說錯!

《指環》四部曲的音樂,都質歌劇本身緊密關連,要抽出來獨立演奏並不容易,而音樂會的處理方式,大概有出自《萊恩河黃金》劇末時,諸神踏上彩虹橋前往英靈殿(Valhalla)的音樂,《女武神》第三幕一開首、非常著名的「女武神飛翔」(Ride of the Valkyies )及劇末的「魔火音樂」(Magic Fire Music)──在此暫時扯開一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西班牙內戰時,佛朗哥向當時任德國元首的希特拉求助,當時希特拉正在拜魯特的歌劇院看《女武神》,他於是將出動空軍援助佛朗哥的計畫,名為《魔火行動》,而他將德法邊境的防線,名為「齊格菲防線」,也是出自華格勒的手筆呢。

私見以為,《齊格菲》是指環四劇中較為「悶人」的一套,所以除了第二幕中的《森林的囈語》(Forest’s Murmurs),就沒有甚麼動人的音樂,反而《諸神的黃昏》倒有兩首著名的音樂,就是第一幕的《萊恩河的旅程》及第三幕的《齊格菲葬禮進行曲》。這兩首音樂的原意,是作為「間場」之用,在演奏時供劇場人員在幕後更換布景之用,前者生動活潑,後者莊嚴肅穆,有感嘆被殺身亡的齊格非有「英雄氣短」之感。

當然,華格勒並非只寫歌劇,他在年少時曾寫鋼琴及交響樂作品,而幾乎所有華格勒的管弦樂作品集,都會收錄《齊格菲牧歌》(Siegfried Idyll)這首作品。這首只供十多人小樂隊演奏的作品,是華格勒給予他的新婚妻子Cosima的禮物,華格勒也特地僱了一隊小樂隊,趁妻子早上睡覺時在房門外奏出,被美妙音樂弄醒的Cosima,打開房門一看,看到如此浪漫的丈夫,真的是「冧死了」!附帶一提,在前述的唱片中,克氏就是用回當年的編制,以十多人的小樂團奏出的。

總之,若沒時間及心機聽/看一整套華格勒的歌劇的話,可以買來一套管弦樂的唱片,擔保可以令各位開始對華格勒這個人產生興趣!或者,大家餓得發謊時,可像村上春樹的短篇《麵包店再襲擊》中,找一間只要聽罷全部華格勒序曲唱片時,就可將全部麵包搶走的麵包店,哈哈!(說笑而已!)

後話:讀《信報》前總編輯沈鑒治,以筆名「孔在齊」所寫的《樂樂集》(一套四本,由台灣遠景出版社出版),他曾提及一套由羅連.馬切爾(Lorin Maazel)指揮,可稱為《無言指環》(Rings Without Words)的唱片,主要是去除了指環四部曲中的唱詞,只以管弦樂奏出旋律。但是我找了多年也找不到,但相信可成為序曲集以外的另一選擇。

舊文重貼:華格勒筆記(一)

我的電腦


My notebook and my desktop computer

自從買了手提電腦之後,原來的桌面電腦,就名正言順地成為一部「多媒體」電腦,主要是用來進行電視錄影及燒成DVD光碟的工作(所以不需買DVD錄影機,爽!),而一般Blogging及文書處理的工作,則全交由手提電腦進行。記得最初手提電腦到手後,一時還未習慣鍵盤的字鍵排列,但是經過個多月的熟習後,現時用它來打中文字(我用的是速成輸入法)已是全無障礙了!

說回桌面電腦,我喜歡的是用它來錄電視節目後,可以利用軟件將全部廣告刪走,然後將它們通通燒至DVD裡,之後就可以一氣呵成來看,那種感覺真的是十分棒呢!(換了是DVD錄影機,可能做不到逐格剪接的工夫了)不過煩人的是,由於本人的上班時間實在太過特殊,所以很多時候都要將電腦長開,總是有點擔心...也許,是我太過杞人憂天了吧?

澳洲行:第二日


《萊恩河黃金》第一幕:萊恩河少女挑逗阿伯里希(阿德萊德,二零零四年)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星期二)

昨日說阿德萊德十分迷你,想起來有點不公。手頭上的Lonely Planet有關南澳州的導遊書(一九九九年版),指阿德萊德市人口其實過百萬,不過我現在所落腳的,只是屬於大阿德萊德市的「中央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簡稱CBD),所以下班以至入夜後「水靜河飛」自是理所當然。

本天活動不多,因為整個下午都花了在節日劇院看華格勒《指環》的首部曲──《萊茵河黃金》。說《萊恩河黃金》是首部曲,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前夜」(德文是Vorabend),主要是為後來三晚的劇情留下伏。不過華格勒構思整套劇本時,《萊恩河黃金》文本的構思日期是最晚的。

說這天的《萊恩河黃金》的表演前,先要岔開話題一會兒。在一九七六年──亦即華格勒《指環》四部曲首次演出的一百周年──拜魯特劇院的百年紀念製作,就因為導演將整個故事的背景,由神話時代搬至工業革命時代,在當年引起極大極大的爭論。據Frederic Spotts的《拜魯特:華格勒音樂節歷史》(Bayreuth: A History of the Wagner Festival,耶魯大學,1994年)記述,觀眾分為了挺倒兩派,大打出手者有之,意見不合而絕交者亦有之,總之,就是令人愛恨分明那種。

我也擁有這個百周年製作的DVD影片,不過做夢也想不到,當年被認為是「激進」製作的科魯特版本,對比於今天在阿德萊德「面世」的全澳洲製作,也要相形見絀!

當表演開始前,全院的燈光完全熄滅,就像是拜魯特劇院開場前般(這個製作也學了拜魯特另一個特色,就是在開場前請來銅樂隊吹出指環內的著名動機片段,催促觀眾入場。)。指揮以比較慢的節奏來處理音樂,而隨著代表萊恩河的動機不斷重現,幕也除除升起,原來這個製作用上一大塊整個舞台高的膠布,讓流水不斷瀉下以代表萊恩河河底,是個不錯的構思──至少,我們看到了水,但流水不發聲打亂音樂。

不過三名萊恩河少女出場時,我也感覺到大家到有點吃驚:三人都穿上了潛水衣,而跟著出場的侏儒阿伯里希,更是一身SM味極重的塑膠連身衣!結果在第一幕中,當三名少女輪流挑逗阿伯里希時,其中涉及性的場景及意味極多也是自可預料了:其中一段,更是阿伯里希背後觀眾,向其中一名少女做出「露械」場面!不過飾演阿伯里希的John Wenger(右)唱做俱佳,可說是這一幕表演最出色的演員!

更驚人的詮釋手法「陸續有來」。在第二幕中,沃坦(Wotan)似是一名rapper多於神話人物,他的妻子Fricka及其妹Freia更像兩名公仔,而雷神Donner更以一身Tracksuit示眾,端的是現代得很!不過最令人發噱(為什麼華格勒的歌劇會令人發噱?!)的,是兩名巨人Fasolt及Fafner以一身建築工人打扮(穿上螢光衣服)出場,更是駕駛一部行李運輸車,可能是要呼應劇中他倆為眾神建造英靈殿的緣故吧?

反而在第三幕及第四幕,人物設計倒沒有甚麼驚人的創舉,反而阿伯里希化身成為「巨龍」時,以南亞木偶戲形式,在台頂展現一條大龍,令我頗有驚善,此外導演將Freia塑造成一名同情Fasolt的女子,卻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從我的角度看來,大地之母Erda看來很像一名印度女子,是很特別的做法。

至於音樂方面,我的位子雖然是屬於大堂中排稍右的「有利」位置,但是總覺得樂隊未「去盡」,音樂總是矇矇矓矓的,這不知是不是表演場地的音響效果之故,還是指揮未全完鞭策樂隊?看來要到明天上演《女武神》時,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不過稍稍失望的,是在第二幕過渡至第三幕的間場音樂中,敲打鐵鉆的片段看來是預先錄好的,但是總嫌「不過癮」--看來是我聽得太多蘇堤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版本(英國Decca,一九五八至六五年),先入為主了。

完場時坐在隔鄰的女士問我:「你覺得演出如何?」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有點...震驚呢!」這一來是全劇以現代手法製作,二來我覺得全劇頗多Comical touches(當然,這是導演要將《指環》做到任何人都可欣賞的地步,並不止於華格勒迷)──明天上演《女武神》時,不知Siegmund及Sieglinde相認後,會做出甚麼東西來?而諸位女武神的服飾,也不知是甚麼東東了...不過看歌劇的過癮之處,就是如此:永遠都有新驚喜。

天蠍座的性格

收買佬兄在他的Blog中,最近有一篇名為「天蠍座」的文章,寫了不少關於天蠍座的人的性格。其實本人也是天蠍座人,在此不妨直接引用收買佬兄的文章,看看文章所說的,與本人自評有多少出入:

敏銳的洞察力,直覺力強,意志力強,分析力強,溫和但又暴躁,這種深具神祕感的性格是天蠍座的最大表徵。←說得不錯,尤其是「溫和但又暴躁」一句

朋友或許不多,但交情一定很深。嚴以律己,更嚴以待人,對周遭人、事、物的強烈情緒感應,令人感到其性格像蠍子一樣的狠辣。←正論:本人的朋友,大都領教過我的火爆,只因本人遇上「睇唔順眼」的事,都必會先「媽」一番...不過朋友都明瞭我這種性格的。

沈默、頑固、不講人情、疑心重、獨佔慾強。←沈默呢就不是,但我經常被人說十分頑固!

對朋友儘管真心相侍,一旦發覺受騙或遭受背叛,便會立刻想到採取報復的手段。←中!平生最憎的就是被人騙及背叛,但是報復就沒有發生,頂多是自我放逐而已。

儘管如此,天蠍座本身卻是一個相當自律的星座,只要能以公正、公平的態度對待他們,自然就能使他們展現出高貴善良的一面。因為天蠍座是集至善與極惡於一身,它不只是有毒的蠍子,同時也是在天空中飛翔的高貴飛鷹。←自己是不是高貴善良?我不知道。但是我認為自已是十分自律的。

展現至善性格的天蠍座,擁有吸引人的強烈個人魅力,能對所愛的人和事做最無私和最大的奉獻。←為了朋友,我的確是可以奉獻不少的,也許這正是為數甚少的朋友,都認為我是一個好人之故罷?

優點: 毅力,堅定,有謀略,感性,投入,恩怨分明,直覺敏銳,善於保守秘密,不畏挫折,堅持到底,對人生有潛在的熱情。←感性?不太是呢,至少看本人所寫的東西就證明這一點。保守秘密更不是本人的強項!

缺點: 太過好強,佔有慾過高,狠毒,殘忍,難妥協,善妒,記仇,疑心重,得理不饒人。←簡直就是本人的寫照!尤其是記仇這一點:大家可不要得罪本人,否則我會非常狠毒地整你們!

結論:那麼,屬於天蠍座的本人,究竟是毒蠍還是飛鷹?

澳洲行:第一日

前言:這次旅程的日誌,沒有甚麼特定的主題,只是每晚將當天做過的事逐一記下,所以看來沒有甚麼大議論,只有小事件;沒有甚麼情節反覆,只有頗為平淡的直接記事。這雖看來有點平鋪直敘,但是卻是最「原始」的--當然,那時寫東西只是純粹將腦內的東西傾出,現在回到香港,再打開電腦檔案一看,不免覺得有點怪。所以,如果真的過不了自已一關,還是會略加修飾、改動的。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星期一)


在阿德萊德機場,從機尾下機倒是本人的第一次...

有時真是想問問國泰航空,為什麼香港到阿德萊德的航班會這麼少,累我先要到雪梨,再在當地機場呆了兩個多小時,才能轉機前往阿德萊德。

香港到雪梨的航程還算可以,沒有遇上大氣流,不過令我不解的,是為什麼每次坐我旁邊的人都是一名阿伯?上次來回三藩市如是,對上一次從倫敦返港也如是,究竟航空公司是不是有類似的編位政策?

不過一如既往,我幾乎沒有在前往雪梨的航班上「睡」過,頂多只是閉眼淺「睡」了一會,絕對談不是上真正的休息,不過在雪梨前往阿德萊德的航機上,由於真是太累的關係,結果飛機還在跑道上準備起飛時,我已在坐位上呼呼大睡!

我也想不到澳洲的檢疫政策會如此嚴厲,不但在飛機上以頗為「恐嚇性」的宣傳影帶,著旅客要申報食品等物件,在海關中也見要申報行李藏有食品的人龍長得不得了,而工作人員也帶巡邏犬突擊檢查乘客的行李。幸好本人的行李內只有一枝水,不需排長龍申報「利益」。

來得阿德萊德,第一個驚喜是機場(指國內線「大」樓)是如此的小:所有乘客都要從機上走樓梯下機到停機坪,然後走回機場大樓,令我想起以前啟德機場要坐巴士上機的情形。第二個驚喜,是城市是名副其實的迷你城市,在市內行動的話,幾乎完全不用坐車,以我本人為例,我住的青年旅舍也屬市中心的範圍,走數個街口就可到達貫通全市的大街King William Street,再向北走十多分鐘,就可到達我未來數天都會經常去的「節日劇院」。

不過要嫌的,是這個城市真的靜得很,還未到七時,商店已關得七七八八──說九九十十也不太過。過了七時,還在營業的相信只是戲院、酒吧及超市了。結果一來太累,二來要在旅舍內做飯的關係,結果到超市買了數天的食品後,整晚便待在旅舍內,到達澳洲的第一天,也就是這樣過了。


阿德萊德節日劇院:那時已是晚上七時多,但仍然是大白天。

澳洲行


澳洲大陸的最北端,盡被落日的餘暉染成一橙色。

呼!昨日坐了差不多十二小時飛機(阿德萊德→雪梨→香港),終於在差不多半夜的時間返回家中,不過為了執拾行李,也花了差不多數小時,真是累人得很呢。

其實,在這次旅程中,差不多每日都有上網,觀看各位Blog友的東西的,不過既然一方兄建議本人盡情放開懷抱,享受放假的樂趣,所以我也沒有更新這裡的東西了--儘管是帶了手提電腦,寫上每日的點點滴滴。(回來查看,差不多寫了近萬字!)不過在貼上這次旅程的記趣時,倒有數點澳洲之旅的「Highlights」可告訴各位:

1.想不到其中一次小旅行,竟與「大人物」同行。
2.看了一個完全創新,令人大開眼界的歌劇製作。
3.認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樂友。
..還有許多呢!

但是由於整理日誌需時,又要重新潤飾文字,所以不會一次過將全部文字一口氣在這裡貼出,所以各位還請多加耐性--如果各位不介意等,及不介意本人「段數不高」的所謂「小評」的話!總之,這次旅程,的確是近年最值得回味的一次旅行!

出發啦!

經歷了十二天連續上班的「煎熬」,看到了美國大選結果及阿拉法逝世這兩宗國際大事後,連續十三天大假終於開始!再過數小時,我將乘搭國泰的航班,先前往澳洲雪梨,再在當地轉機到南澳省的阿德萊德,觀看南澳歌劇團的華格勒《指環》製作--現場觀看《指環》的心願,終可達成!

行李已收拾好了,要帶的東西也應該帶了,在未來十多天(本人二十三日歸來,但翌日就要上班,唉!),各位或不會看到這Blog有甚麼新留言,有的話,也可能是以英文寫成(沒中文電腦嘛)。總之,遊澳歸來後,會向諸位「Blog友」報告此行的經歷!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