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行:第二日


《萊恩河黃金》第一幕:萊恩河少女挑逗阿伯里希(阿德萊德,二零零四年)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星期二)

昨日說阿德萊德十分迷你,想起來有點不公。手頭上的Lonely Planet有關南澳州的導遊書(一九九九年版),指阿德萊德市人口其實過百萬,不過我現在所落腳的,只是屬於大阿德萊德市的「中央商業區」(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簡稱CBD),所以下班以至入夜後「水靜河飛」自是理所當然。

本天活動不多,因為整個下午都花了在節日劇院看華格勒《指環》的首部曲──《萊茵河黃金》。說《萊恩河黃金》是首部曲,其實更正確的說法是「前夜」(德文是Vorabend),主要是為後來三晚的劇情留下伏。不過華格勒構思整套劇本時,《萊恩河黃金》文本的構思日期是最晚的。

說這天的《萊恩河黃金》的表演前,先要岔開話題一會兒。在一九七六年──亦即華格勒《指環》四部曲首次演出的一百周年──拜魯特劇院的百年紀念製作,就因為導演將整個故事的背景,由神話時代搬至工業革命時代,在當年引起極大極大的爭論。據Frederic Spotts的《拜魯特:華格勒音樂節歷史》(Bayreuth: A History of the Wagner Festival,耶魯大學,1994年)記述,觀眾分為了挺倒兩派,大打出手者有之,意見不合而絕交者亦有之,總之,就是令人愛恨分明那種。

我也擁有這個百周年製作的DVD影片,不過做夢也想不到,當年被認為是「激進」製作的科魯特版本,對比於今天在阿德萊德「面世」的全澳洲製作,也要相形見絀!

當表演開始前,全院的燈光完全熄滅,就像是拜魯特劇院開場前般(這個製作也學了拜魯特另一個特色,就是在開場前請來銅樂隊吹出指環內的著名動機片段,催促觀眾入場。)。指揮以比較慢的節奏來處理音樂,而隨著代表萊恩河的動機不斷重現,幕也除除升起,原來這個製作用上一大塊整個舞台高的膠布,讓流水不斷瀉下以代表萊恩河河底,是個不錯的構思──至少,我們看到了水,但流水不發聲打亂音樂。

不過三名萊恩河少女出場時,我也感覺到大家到有點吃驚:三人都穿上了潛水衣,而跟著出場的侏儒阿伯里希,更是一身SM味極重的塑膠連身衣!結果在第一幕中,當三名少女輪流挑逗阿伯里希時,其中涉及性的場景及意味極多也是自可預料了:其中一段,更是阿伯里希背後觀眾,向其中一名少女做出「露械」場面!不過飾演阿伯里希的John Wenger(右)唱做俱佳,可說是這一幕表演最出色的演員!

更驚人的詮釋手法「陸續有來」。在第二幕中,沃坦(Wotan)似是一名rapper多於神話人物,他的妻子Fricka及其妹Freia更像兩名公仔,而雷神Donner更以一身Tracksuit示眾,端的是現代得很!不過最令人發噱(為什麼華格勒的歌劇會令人發噱?!)的,是兩名巨人Fasolt及Fafner以一身建築工人打扮(穿上螢光衣服)出場,更是駕駛一部行李運輸車,可能是要呼應劇中他倆為眾神建造英靈殿的緣故吧?

反而在第三幕及第四幕,人物設計倒沒有甚麼驚人的創舉,反而阿伯里希化身成為「巨龍」時,以南亞木偶戲形式,在台頂展現一條大龍,令我頗有驚善,此外導演將Freia塑造成一名同情Fasolt的女子,卻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從我的角度看來,大地之母Erda看來很像一名印度女子,是很特別的做法。

至於音樂方面,我的位子雖然是屬於大堂中排稍右的「有利」位置,但是總覺得樂隊未「去盡」,音樂總是矇矇矓矓的,這不知是不是表演場地的音響效果之故,還是指揮未全完鞭策樂隊?看來要到明天上演《女武神》時,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不過稍稍失望的,是在第二幕過渡至第三幕的間場音樂中,敲打鐵鉆的片段看來是預先錄好的,但是總嫌「不過癮」--看來是我聽得太多蘇堤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版本(英國Decca,一九五八至六五年),先入為主了。

完場時坐在隔鄰的女士問我:「你覺得演出如何?」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有點...震驚呢!」這一來是全劇以現代手法製作,二來我覺得全劇頗多Comical touches(當然,這是導演要將《指環》做到任何人都可欣賞的地步,並不止於華格勒迷)──明天上演《女武神》時,不知Siegmund及Sieglinde相認後,會做出甚麼東西來?而諸位女武神的服飾,也不知是甚麼東東了...不過看歌劇的過癮之處,就是如此:永遠都有新驚喜。

Comments

comments

0 Responses to “澳洲行:第二日”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