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一周,柏林愛樂樂團在香港演出,全場爆滿之餘,當局也在文化中心作戶外轉播,以慰一眾買不到票,或根本負擔不起高昂票價的樂迷,指揮西蒙.歷圖(Simon Rattle)也特別出來酬謝在戶外聽的樂迷。(柏林愛樂後來到台灣演出,那邊亦有同樣安排,報道稱出席戶外直播的樂迷數以萬草,哇...)我買不到票,所以沒有去聽,更遑論特地抽空到文化中心聽/看戶外轉播,倒在報紙及互聯網看了不少有關的評論。柏林愛樂兩晚演繹如何,我無從置喙,不過看到李歐梵在上周五(十一月十九日)同時在《蘋果日報》及《明報》發表評論,前者批評文化中心音樂廳的質素(主要談馬友友的演出),後者談歷圖棒下的柏林愛樂的演繹,也真夠有趣的。
柏林愛樂來香港之前,先在北京及上海演出,演出曲目與此地兩晚的節目相同,但是門票價錢各有不同。在北京音樂節的演出,最貴的門票是二千元人民幣,但是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演出,票價竟然比香港更貴,達四千元人民幣。但是正當焦點與話題,全集中於柏林愛樂及其高昂票價外,其實在北京音樂節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節目,就是華格勒的《尼貝龍根指環》(《指環》)四聯劇。(右上圖為北京《指環》中《女武神》第三幕的劇照,via北京音樂節網站)
《指環》在北京演出,令北京成為了中國第一個演出此「大陣仗製作」的城市,當然成為了熱門話題之一。不過引起我興趣的,是除了周凡夫在《信報》的文章外,是同日吳爾文在《經濟日報》中以「德歌劇京上演 港中空寶失威」的評論。吳爾文在文章中寫道:
香港大灑金錢搞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當然希望成為亞洲的藝術表演中心,但有朋友去完北京卻驚覺,《The Ring》(京譯《尼伯龍根的指環》)這套德國歌劇上個月在京上演,最平要900大元一位〔按:應該是八百元〕,但竟然座無虛席。
大家不可不知,這段歌劇不但用德文唱,而且整套戲要一連唱四天,北京竟然有這麼多知音。
而最失威的是,知情人士告訴吳爾文,香港幾年前,在前特首董建華時代,曾經打算安排《The Ring》在港上演,怎料談談下就沒了下文。
話說,原來要搞《The Ring》閒閒地要1億,因為這套劇要唱足四日,整個樂團近二百人,如果由頂級人馬來唱,每位至少幾萬元美金一晚。但錢都不是最大問題,因為香港有錢人多的是,但我們的文化中心大劇院有失天性缺陷,就是只有一個側台,不夠大,於是計劃告吹。
將《指環》搬上舞台,從來不是小兒科。去年我到澳洲阿德萊德看南澳洲歌劇團製作的指環,製作總成本達一千五百萬澳元,以當時一澳元兌六港元來換算,整個製作的成本近九千萬港元,與吳爾文所寫的一億港元相去不遠。不過奇怪的是,這次在北京上演的《指環》,是德國紐倫堡歌劇院的製作(它將在明年香港藝術節中,與德累斯頓歌劇院合作,來港演出莫扎特的《唐喬萬尼》),周凡夫在文章中寫道,製作費是一百萬歐元--即是一千萬港元也不到。即使德國政府撥款支持,落差也不致那麼大吧?那麼吳爾文筆下的香港製作,又究竟是由零開始的全新製作,還是引進外來的製作呢?
至於文化中心大劇院面積不夠大,是它的「先天性缺陷」,我則是有點懷疑。根據文化中心的資料,文化中心大劇院的主舞台有十五米(闊)乘九米(高)乘十六米(深),還有後舞台及側舞台(技術資料可見此),如果用盡前後舞台的面積,應該是夠大的。當然,要拿外國的著名歌劇院,如紐約林肯中心的大都會歌劇院、倫敦的皇家歌劇院甚至專門上演華格勒歌劇的德國拜萊特節日劇院來比,則是「以大欺小」,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上演北京《指環》的保利劇院,其設計也與文化中心大劇院的大小相若,去年演出《指環》的阿德萊德節日中心(技術資料可見此),其劇院舞台面積大小亦與本港的相若,若那時我在參觀後台時沒觀察錯誤的話,它也沒有很大的側台呢。不是說「既然北京及阿德萊德舞台情況與香港相若,也能上演整套《指環》,香港沒理由不能」的論調,但我猜疑的是,前述文章中指出只有一個側舞台,不夠大,而令整個計畫告吹,其潛台詞是不是「設施不能遷就製作」?若這屬實的話,又是不是等於文中所謂「有意安排《指環》在港上演」,就是等於引入外地製作呢?(若是本地原創的話,大可以因應場地設施的先天環境而度身訂造)再引伸出來的問題,就是假設「只聞樓梯響」的製作是外來的,一億港元也實在...太貴了?(難道,原創比進口便宜?)
記得在阿德萊德看《指環》後,追讀澳洲傳媒有關這個製作的報道時,曾有報道指香港及洛杉磯有意引入阿德萊德的製作( “Opera’s Ringing Endorsement Despite Blow-out”, 《澳洲人報》,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但後來香港似乎沒有甚麼動靜。假使香港引入阿德萊德版《指環》,我猜想要運來香港的,也應該只是布景以至工作人員(如導演等),不需連演員也一併引進(雖則如果請來在阿德萊德唱Brünnhilde的Lisa Gasteen,我會第一時間買票),總成本也不致於一億港元那麼多吧--即使要這麼多,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票價訂高一點就是了。明年多倫多歌劇院的《指環》製作,四晚票價要一千七百加元(一萬一千多港元,現時仍有票賣),英國皇家歌劇院上月剛演了《指環》第三部《齊格菲》,最貴的票要一百八十英鎊(價錢表),以此推算,四晚大約要九千多港元。去年我買的票是一千二百五十澳元,折算是七千一百多港元。若嫌多倫多及倫敦太貴,以最貴論四晚六千多七千的價錢,應該是合理的「中位數」--至少,它比拜萊特最貴每張二百零八歐元門票還要便宜。(附帶一提,北京的《指環》演出價錢實屬「超值」!)
其實,要搞《指環》製作,實在不須愁門票銷售問題。若有如此大堆頭製作,即使本地一眾富豪不競相附庸風雅,也不肯定全球會有不少《指環》迷特地坐飛機來看。去年阿德萊德的演出,觀眾大部分都是澳洲人,但也觀察到有來自美國、日本、大陸甚至英國的樂迷專程來看(我在所住的地方,有一名來自英國的老婦,橫跨大半個地球來看《指環》),所以票房情況,我是不擔心的(收天價數字則屬例外)。
《指環》有如此吸引力,演出它的城市一定成為歌劇迷地圖的「亮點」,日本已有了,北京亦有了,連泰國曼谷也在明年開始逐部推出《指環》製作(明年先演《萊茵河黃金》)。但是,我想問:「我會看到《指環》在港上演的一天嗎?」
Like this:
Like Loading...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