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談《指環》

正如公園仔說:「我的網誌經驗是非常幸福的經驗。」其實,我也是。寫網誌寫了年多,認識了很多人,也與不少人重逢。前一篇提到《即將火熱》說我「很紅」,或者開玩笑說句,「很紅」說不上,但總也有點「人氣」罷--就像電腦遊戲《三國演義》或《三國誌》系列中,每個諸侯都有不同分數值的名望一樣(不過不是高分就是了)。

不過最開心的,還是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尤其是我的喜好太冷門,平日找不到人來談)。最近的經驗,是我早前拉扯談柏林愛樂在香港的演出,到北京演出華格勒的《指環》四聯劇,及香港未能上演之謎時,發現了《知更鳥的巢穴》這個網誌,也認識到他也是一名愛樂之人。其實,我也猜想他也是一名村上春樹小說的愛好者,因為看到「知更鳥巢」,總想起村上小說《舞舞舞》中主角「始」所開的爵士樂酒吧「Robin’s Nest」。

昨晚讀到《知更鳥的巢穴》一篇新文章,題材「開正我條水」,就是談《指環》的,當然即時拜讀。讀罷也有衝動想談點甚麼的,不過看著「舊債」未清(如理想對象,甚至是公園仔囑咐我寫多點中文網誌年會的東西,等等),還是先行還債,來到今天才寫篇算是接力的東西。

正如《知更鳥的巢穴》所言,華格勒最初沒想過會寫出一套長達十六小時的四聯劇出來。他最初的打算,是寫兩套歌劇,分別是《青年齊格菲》(Der junge Siegfried)及《齊格菲之死》(Siegfrieds Tod),它們後來分別成為《指環》中的《齊格菲》(Siegfried)及《諸神的黃昏》(Gotterdammerung)。不過華格勒在撰寫它們的散文詩時(《指環》是先有散文詩,然後成為劇本,最後譜樂成為樂劇),發現僅此兩個劇本不足以表達整個故事,首先是追加《女武神》,然後再追加《萊恩河黃金》兩劇。

華格勒以回溯形式寫好整個故事架構後,再由頭開始為《萊》譜樂,那時是一八五四年。《女武神》則在兩年後寫成。不過之後的十二年,華格勒暫停了《指環》的創作,直到一八六九年才重新開始《齊格菲》的創作--期間他寫了《紐倫堡名歌手》及《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兩套歌劇,至於他重新開始寫指環,很可能是因為獲得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Ludwig)的賞識,給他三萬「弗洛林斯」(Florins,當時貨幣單位)的巨大報酬之故。

我經常覺得,《女武神》與《齊格菲》中間隔了十二年的空白,令《指環》前半部及後半部的音樂風格出現了明顯不同。雖然整個《指環》建基於華格勒自創的「主導動機」(Leitmotif)系統上(雖則有多少個動機,各學者都有不同說法),但對於「音樂盲」如我者,《萊恩河黃金》及《女武神》明顯是比較富旋律性的,當中尤以《女武神》為甚(請聽第三幕就知所以然),但是《齊格菲》及《諸神的黃昏》則是比較「陰暗」,但是聽得多了以後,對主導動機系統有點印象時,則會發現眾多動機互相交織,十分過癮。所以《指環》百聽不厭的原因,也在於此。

不過我認為《知》來彼德積遜拍攝托爾金《魔戒》電影片,與華格勒的《指環》相比,實在是有點怪。首先《魔戒》原著已經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彼德積遜只是將它變成電影版而已,至於《指環》呢,華格勒所寫的劇本本身都有不少犯駁的地方,而他寫作的目的,只是為集合音樂、劇本及藝術的樂劇形式服務,從德國及北歐神話中抽取故事出來改篇時,不足之處出現也不足為奇。不過《指環》中的因果報應及救贖兩個主題,仍是十分明顯的:沃坦(Wotan)在前兩部歌劇的所作所為,其「果」在後兩部逐漸浮現,但同時顯出命運之不可挽回。至於救贖,則可見於最後Brunhilde跳進火堆,將整個神界毀掉,然後回復最原始的狀態--說起來,華格勒不少歌劇,都是需要女主角犧牲的,《漂泊的荷蘭人》(Flying Dutchman)如是,《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如是,《帕西法兒》(Parsifal)也如是呢。

至於將《指環》電影化,恐怕不是易事,因為若要拍成電影的話,恐怕不少華格勒支持者的要求將會非常高(至少我會要求原汁原味),製作也要在跟足華格勒的要求,以古代(基本上是Timeless)背景拍攝,還是跟隨現在《指環》製作的大潮流加入現代化元素作出抉擇,相信對於有勇氣「挑戰」《指環》的導演來說,也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關吧。

《知》推介蕭伯納所寫的《華格勒寓言》(The Perfect Wagnerite),我也來推介幾本書,之前我也在這裡寫過,現在綜合寫出來。第一本我叫它做《華格勒唔駛驚》(Wagner Without Fear),它可說是一本類似《Idiot’s Guide》的東西,以非常有趣的方式介紹華格勒其人及其作品,更有不少趣聞逸事可讀,是非常有趣的一本書。第二本是《拜萊特:華格勒音樂節的歷史》(Bayreuth: A History of Wagner Festival),雖然這本書是耶魯大學所出版,但是絕不學究,作者Frederic Spotts以非常易明的筆觸,介紹拜萊特音樂節的歷史--從華格勒建造劇院演他的《指環》,經歷三代傳人(現時執掌音樂節的,是華格勒的孫兒沃夫岡)的歷史,當中可看出演繹華格勒作品的轉變。第三本是Rudolph Sabor所著的《華格勒:尼貝龍根指環》(Richard Wagner: Der Ring des Nibelungen),這本書是Sabor新譯《指環》歌詞的導讀本,專門介紹了《指環》的取材、結構、創作過程以至演出歷史等。最後一本是Andrew Potter為英國國家歌劇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在七十年代,演出英語版《指環》所譯的英文劇本《尼貝龍根指環》(Ring of the Nibelungen),雖然它不是德文原著的忠實翻譯,但它是可以配合音樂來唱的,所以邊聽唱片邊跟這個版本的歌詞來唱,又是另一番感受!

Comments

comments

5 Responses to “接力談《指環》”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1.0.7 on Windows Windows XP

    無巧不成話,今天我也在網上尋找「指環」的資料。不過我倒不是因為看了華格納而想找來看,而是昨晚看了Fritz Lang 的電影 Nibelungen (1928), 想知道多些有關Nibelungen的傳說。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2000

    搭咀. 有套書叫>, 收集了泰唔士報的有趣讀者來信, 幾好睇.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1.0.7 on Windows Windows XP

    錢兄:書名你漏打了,可否補回?先行謝過!

    K:我未有看過Fritz Lang的電影版,未能搭咀了...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2000

    Sorry for my forgetfullness.

    The Second cuckoo : a further selection of witty, amusing, and memorable letters to The Times / 1983. The First Cuckoo : a selection of the most witty, amusing, and memorable letters to The Times, 1900-1980 /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BBC Radio 3 will broadcast the complete Ring Cycle on Easter Monday. It will start at 8am (UK time). You can listen via BBC website 2 hours later.

    http://www.bbc.co.uk/radio3/classical/thering/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