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September, 2009

獅城之旅

Singapore_Merlion_20090927

題目又名:遊客總有浮誇時。

六日五夜的獅城之旅終於完結(現時在機場等上機),最大的印象是一個「熱」字(而且還要曬成一塊黑炭),不過為了親身看賽車,那一點熱當然不是甚麼問題--尤其是比賽過後,賽會開放跑道給觀眾入內,由所處的看台走到終點線的感覺,當然是興奮又好玩!

遊記遲點奉上。

Go Brawn GP!

Singapore.GP_Brawn_20090925

From the second practice session of Singapore F1GP tonight.

新加坡F1,我來也!

HK.Airport_20090924

除了賽車之外,還有今晚的張學友+張惠妹+蘇打綠的演唱會

有等於無,還是聊勝於無?

一直留意雷諾一級方程式車隊,被指在去年新加坡站比賽,指使當時仍是該隊車手的小畢奇,蓄意撞車以令隊友阿朗素取得優勢的新聞。一來,這樣的指控實在嚴重,二來--這是一個絕對私人的理由--是如果國際汽聯裁定指控成立,而又作出最高懲罰,將雷諾逐出一級方程式的話,那末這個周末的新加坡站(何其巧合!)就會少了一隊車隊,可觀性大打折扣--我可是買了票去看的啊!

今日(周一)國際汽聯開庭審理此事。由於雷諾車隊已經與,被指是事件策劃人布亞里托雷西蒙斯一刀兩斷,事實上等於間接承認指控,只是國際汽聯的懲罰會有多重。之前的說法,是將雷諾逐出一級方程式的機會微乎其微,最有可能的是處於巨額罰款,不過看看國際汽聯的公布罷,由於雷諾表現合作,當事人又已離職,所以只是判停賽兩年,但同時緩刑執行而己;個人方面,布亞利托雷永久逐出汽車比賽,西蒙斯禁止參與五年。

這樣的裁決,可以說是十分寬大。兩年前麥拿侖車隊,被裁定在「間諜門」中,盜取法拉利車隊的技術中罪名成立,被罰一億美元及全年車隊積分取消,當時已經說是十分重的處罰。但是間諜門最多,也只是涉及技術,以圖令盜取者獲得速度上的優勢而己,但是這次「撞車門」,性質之惡劣,比間諜門嚴重得多,正如Andrew Benson在英國廣播公司的專欄指出,雷諾車隊的行徑,危害車手及其對手,工作人員以至觀眾,圖的只是給隊友更好的機會!阿朗素確是因為小畢奇撞車而得益,但是他奪得新加坡分站冠軍,還有很多因素,包捨法拉利的馬沙加油時,油管被扯甩的事件

國際汽聯也在公布中指明,這次撞車門事件,嚴重程度前所未有(unparalleled severity),「本應」要逐對方出賽車行列,但是懲罰與麥拿侖的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至少連一分也不用罰。雖說如果兩年內,雷諾再犯的話,國際汽聯就會執行懲罰,但還會有人有膽再來一次麼?這與等於沒有罰,不就是一樣嘛。當然,有人認為將雷諾逐出一級方程式,對這運動的傷害會更大(因為本田去年退出,寶馬也宣布今季完結後會退出),但是這個邏輯,與在金融海嘯中,有些公司Too big to fail,一定非救不可的理由,又有甚麼分別?即使是事件是由布亞里托雷、西蒙斯及小畢奇三人知情,所以雷諾作為車隊本身,不用負上太大責任,但麥拿侖的間諜門事件,情況不也是一樣?車隊還是被重罰!就算今次雷諾可以免過一劫,在贊助商宣布退出,而雷諾車廠又虧本的情況下,也難免在季後宣布「拒絕再玩」,所以國際汽聯即使為了一級方程式,而將雷諾留下,但也不一定確保這些運動本身會得救。

別人常說,今年的一級方程式,場外發生的事比場內的好看。這實在說得不錯,車隊方面,車隊總冠軍九成已是布朗的囊中物,車手總冠軍也將是該車隊的兩名車手,巴里加奴及畢頓之爭,但是場外的事,卻是醜聞多於一切,賽季初的大話門,還有車隊就經費上限,差點另起爐灶,現在還有一樁撞車門,就算是賽車場上,各隊為求爭勝,而不惜將道德「扭曲一點」,但是這門運動給人的印象,是愈來愈骯髒,即使這些「事件」為賽車,增加不少話題,也無法改變事實。所以說,國際汽聯實應動車格,不過換個角度看嘛,布亞里托雷當日牽領車隊起義,最終國際汽聯主席莫斯利宣布不再連任,現在布亞里托雷終身「停賽」,也可說是莫斯利復仇成功,找了對方陪葬了。

這次事件,真的各方皆輸。賽車名聲再受損不在話下,雷諾亦一樣,小畢奇以至其父親,雖然是扮演了「吹哨者」(Whistle blower)的角色,但是從整件事件的時間角度來看,兩父子在小畢奇被車隊解僱後爆料,捅出事件,與「反轉豬肚就X」沒多大分別--但事件卻是在整整一年前發生,他絕對不是Holier than thou。即使小畢奇獲得國際汽聯給予證人赦免,但是他的行徑,也令他沒有可能在一級方程式待下去了。一級方程式需要的,可能不是更多車隊(明年有至少四隊!),或者是更合乎觀眾的比賽時間(為了歐洲觀眾,亞洲區的比賽全部放在黃昏進行),而可能是一次更徹底的改革。

ManU 4-3 ManC

雖然說,球證補時五分多鐘,實在有點那個...但是球迷啦,很難理智的,尤其是看到奧雲在完場前的絕殺,不瘋狂大叫才怪!

後話:家母大人又說:「我又被你的尖叫嚇破膽了!」

舊文新貼

今日經過報攤,看到今日《蘋果日報》的頭條,說尖沙咀的「名鑄」,要二千四百多萬,才買到八百多呎的單位,心裡丟下一句「痴線」,回公司看到報紙,《信報》的廣告包裝,是名字更誇張、傳說中的「富甲半山」,看來本地樓盤名字的浮誇程度,比起我上次拿來當文章題材的時候,又晉升到另一個新境界了。

這個新境界,又豈止是浮誇程度,還有脫節程度呢。我實在懷疑,會有多少真正的富豪,會買這些地方來住,因為在我眼中,能付得起這樣高的價錢,而又真的拿來自住的話,更好的地點選擇多得著呢。朋友在網絡的私下吹水中說,這些樓盤嘛,根來不是針對本地人的,是針對國內的有錢人的。這我不知道了,只是想起,當年在「日月報」「秘密從事工作」,和四個朋友合寫一版專欄時,某次本人出題、就樓盤名字拿來借題發揮的文章。

當日(二零零七年一月底)見報的文章,已經找不回(沒有將剪報留下),不過原文檔還在電腦內,就拿來舊文新貼吧--反正在這個無論樓名,以至樓價都只有愈來愈瘋狂浮誇,而不會反樸歸真的時代,這篇文章應該不會太過時:

兩星期前我們談「脆弱的風雲人物」時,小杜曾經說過,在無網可用一刻, 曾動起寫信給朋友的念頭,只恨手上只有對方的電郵地址,沒有郵遞地址。的確,在這個甚麼東西也電子化的年代,收到一封真正的信,那種喜悅是難以形容的,但我不安於份的腦袋又即時想到:既然書信(這當然不包括商業郵件之類的東西啦)現在這麼罕有,假以時日就肯定成為稀有珍品,有可能在拍賣場上賣得一個好價──只是當競投者看到信封上的地址時,又會有甚麼想法呢?

我這樣說的原因,是在周末打開多份報紙的經驗。周末報紙都有不少樓盤廣告,還有詳盡的地產及樓盤新聞,只因對香港人來說,周末的其中一個節目,就是「睇樓」,不過大家有沒有發現,現時樓盤的名字千奇百怪?例如一個以日文字「駅」入字的樓盤,又或者近日見報甚多,勉強可釋為「H立方體」的樓盤,都是絕妙例子。

可能近幾年經濟有起色(曾特首不是說「廿年來最佳麼」?),市民的荷包腫脹了,花錢也豪氣了,買樓時也要買能配得起財富的樓盤,於是乎「豪庭」、「御景」、「天峰」、「君傲」、「君匯」、「天下」、「凌宵」、「爵悅」、「擎天」...等等豪氣萬千的樓盤名稱應運而生,與八十及九十年代樓盤多以「花園」、「城」或「中心」為名,聲價何止十倍?若將這些樓盤聚在一起,其氣盛肯定蓋過近日一個出動多名風水大師,齊聲唱好的豪宅項目!

記得有一個股市理論叫「裙擺理論」,說的是女性裙子愈短,就代表經濟、股市大旺,相反股災及經濟衰退時,裙子就會愈長。我忽有奇想,不知有沒有人願意研究,樓盤命名的用字,與經濟盛衰有沒有關係?畢竟,以樓盤銷售數字作為樓市暢旺與否,也實在太悶了。

假如各位認為中文樓盤名稱已夠誇張的話,那麼其外語名字更加精采。外語?不是英文麼?近日放工經過我所住的一區,發現一個新樓盤的名字叫「CASA」,我百思不得其解,請教一名移居歐洲的朋友,才驚悟原來是意大利文「屋」的意思,也難怪早前一個樓盤,廣告滿天都是紅色,只因名字也是意大利文「紅」。前特首董建華曾說過,香港要做「亞洲的曼克頓」,看來做不成曼克頓,也可以當「亞洲的米蘭」,端的是「亞洲國際都會」!──不過,下一波新樓盤的外語名字,會不會向德文、西班牙文之類打主意?一笑。

今日的文字,明天便成為歷史。假以時日,當樓盤的文宣、住在這些地方的人所收到的信件,成為歷史文物之時,後人會怎樣看這些千奇百怪的名字?我真有興趣知道。

不就是天下本無事嘛

今天台灣傳媒熱哄哄,劉兆玄率領內閣總辭固然如是,這事件發生之前,則應該是馬英九,被選為最有「吉士」(Guts)的國際領袖,引發出來的藍綠爭論吧。

事情起因,就是一本叫Mental Floss的雙月刊雜誌,在九/十月號中,搞了一個叫最有膽識(Guts的其中一個譯法)的領袖,馬英九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巴西總統盧拉等共五人,並列榜上。不過今日初初接觸這宗消息的時候,看到是《自由時報》的報道,再順瓜摸藤,看到一些批評中央社報道「諷刺當讚美」的文章,下意識地以為,Mental Floss的文章,真的是吹捧話說盡就全是反話的情況。

工作關係,還得要再細讀這篇文章,不過愈讀愈覺得不對勁。看到台灣的報道介紹說,這本Mental Floss是一本以諷刺、幽默為主的雜誌,不就是將在維基百科的資料,原封不動的拷貝過來麼?最搞笑的,是前述《自由時報》的報道,文末說雜誌「發行量約八千份」,一來覺得,如果一本發行量如此低的刊物,就引發如此大的討論,未免吹水吹得太過分,二來只消上網一查,就可發現,Mental Floss的發行量,應該有六萬本左右--八千本之說,應該是雜誌在二零零一年創刊時的發行數。

如果別人批評說,文章對馬英九的讚美,實質是反話的說法成立的話,那末對其餘四人的報道,又是不是一致呢?結果(忍痛)付了五美元,買了一份雜誌的電子版來讀,結果發現其餘四人--默克爾、盧拉、巴切萊特(智利總統)及穆塞韋尼(烏干達總統)--的記述,都是正經八百的,與今日《聯合報》報道,所綜合論述的圖表,相去無幾,絲毫不覺有諷刺的味道,頂多是穆薩韋尼運用權力打擊反對派,只可算是成就中的一個凹陷(dent)而己。

再抽離一點看,Mental Floss有關馬英九的描述,雖然有一些字眼會比較令人覺得突兀(例如說蔣經國是Last Dictator),甚或失實(例如說他參與起草「九二共識」,以至台灣及大陸互贈熊貓),但是總的來說,文章的模式與前述四人的無甚大分別--個人成長奮鬥史、所處國家所面對的困難、以至主角本身執政之後,所採取的大膽(或冒天下之大不諱)決定而修成正果。以此對比有關這些文章的批評,例如說誇張的字句(《自由時報》所用的,是引文「連太陽都遮蔽了」blotted out the sun),不過也只是修辭法而已。以此論之,恐怕善玩「噴」(Pun)的《經濟學人》,也得要變成諷刺雜誌,小道之言不能盡信了。

那末,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反應,引起罵戰,一如「東南西北」所言,一開口就知道是綠營還是藍營的情況?讀到這篇批評的文章,倒有一個看法,就是我們對這本雜誌,打從一開始就是零認知,結果被傳媒不求甚解的介紹而先入為主,以為雜誌的文章一定是玩世不恭,萬萬不能當真的那種。有人單從雜誌名稱,只是與牙醫牙線有一字之差,就斷言是不正經,實在令人驚訝--倒令人想起台灣當年查禁書,因為馬克思與馬克吐溫都姓「馬」的笑話。雜誌封面的格言是,Knowledge junkie get their fix,也就是說,「求資訊成癮者的良藥」,速讀過一遍雜誌,也確是資訊豐富,不過諷刺就不太感受到(可能是我近來讀得太多Private Eye的緣故吧),作出批評的人,應該是沒有怎麼做功課,在先入為主的情況下,先立論後找證據來穿附會吧。

當然,批評者的說法,不是毫無道理。引發今次論戰的,是中央社的文章,但是正如一些綠營人士所指出的那般,中央社這篇報道的水平,未免太歌功頌德,又或是過份「發大」,因為畢竟文章以至雜誌本身,都是份量極小。在我看來,又無非是另一次「阿Q式報道」「研究不足,結論不穩」的重演而己。屬於綠營的《自由時報》,發炮的同時,雖未免走進了為預設立場服務的陷阱(尤是那句批評盧拉所屬政黨貪污,我找遍了文章都找不到),但引發的和應,又是顯示馬英九在八八水災過後,民望的低落而已。

沈富雄在台灣中天新聞台《新台灣星光大道》節目中,談到這件事說,總統府的回應已經很得體,不過更得體的回應,是這本雜誌根本是一本茶餘酒後,用來談笑的刊物,國民不必太認真。這實在說得一矢中的。如果是像《經人》、《時代》以至《紐時》等有影響力的媒體,出現這些文章,才值得大發議論,一樣米養百樣人,悠悠眾口只然有不同聲音,只是一篇小型雜誌的言論,先是有人以為如獲至寶,然後有人從主觀印象入手,紛紛發表議論,真的是Sideshow of a sideshow,一來反應傳媒的尷尬,二來也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了--不過嘛,好像本人也因此,獲得一次在這裡大書特書的機會了,所以我也是庸人一個。

央視與國際接軌了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較早前推出的Countdown片段: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頻道的Countdown片段: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