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July, 2006

Humanity!

A civil defense worker carries the body of Lebanese child recovered from the rubble of a demolished building that was struck by an Israeli airstrike at the village of Qana near the southern Lebanon city of Tyre, Sunday, July 30, 2006. Israeli missiles struck this southern Lebanese village early Sunday, flattening houses on top of sleeping residents. The Lebanese Red Cross said the airstrike, in which at least 34 children were killed, pushed the overall Lebanese death toll to more than 500. (AP Photo/Nasser Nasser via UK Yahoo! News)

網誌一二事

其一:昨日中午,大學兄弟莊氏來電,第一句劈頭過來就是:「喂,今日《信報》孔少林寫你喎!」根著對方照著報紙讀出孔少林在昨日《原是物語》欄中,對這裡的評價:「博客觀事入微,資料十足,文筆流暢,照片醒神,在本港博落界知名度頗高。」

真是過獎了。其實在孔少林文中,被提及的其他網誌,水準也全在我之上,有時我讀他們的東西,會自嘆自己寫的東西真是確有不如,但難得孔少林這麼「睇得起」這裡,心裡總有點飄飄然的。不過看罷昨日《原是物語》及《國金外望》二欄後,我對兩篇文章的解讀是兩人「最後一篇文章」,這大慨與《信報》行將易手有關吧。再看看方卓如的網誌,不少人都在方卓如的〈外望國金〉一文的留言中,發現除有不少人都持有同樣看法之餘,也希望孔少林及方卓如兩人,日後能在別處「重操故業」——我也希望如此。

其二:早幾天Jansen兄傳來一Link,是有線電視的足球評述員、有「歌臣」(還是「歌神」?)之稱的劉舜文的網誌,叫《劉舜文足球與生活》。談足球的網誌,我當然愛看,由如此熱愛足球的人所寫的東西,可讀性自是不弱。不過最佩服的,原來是劉舜文正與一眾熱心足球的網民,為中文版維基百科全書出力,提供有關球員的資料。單是這份熱誠,就已值得致敬及加以推介!

兩無

以黎戰事進入第十六日,看來仍是無日無之。這裡想記下幾件事。聯合國安理會在數小時前,通過主席聲明,對以色列軍隊兩天前轟炸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哨站,導致包括中國維和人員杜照宇等四人死亡一事,表示「極度震驚和悲痛」。雖然安理會是「表了態」,但是這個聲明是幾經修改後的版本,與當初中國提出、要求對以色列作出譴責的原意及目的,相去自是極遠——因為主席聲明中最強硬的語句,只是 “deeply shocked and distressed” 而已,頂多加上一句:要求以色列「全面調查」事件

本來主席聲明的討論,早已在周三開始,但是美國表明反對中國譴責以色列的議案,即使當日三易其稿也仍未「過關」,結果中國駐聯合國大使王光亞在周四也按捺不住,炮轟美國偏袒以色列的做法,更表明美國此等做法,將對日後重要國際問題的合作「產生影響」( “I think it will affect smooth cooperation on other important issues.” )。

美國在安理會為以色列撐腰,以色列當然繼續肆無忌憚。同樣地,在周三於羅馬舉行、尋求解決黎巴嫩危機的國際會議中,亦因美國堅持不同意在未解決當前以黎衝突的「根源問題」(即真主黨及為其撐腰的伊朗及敘利亞)前,就「匆匆」要求雙方停火,而未有為事件帶來解決方法。美國國務卿賴斯在會後先一句「並不是所有國家都要求停火」( “It was not all countries calling for an immediate ceasefire.” ),後一句「讓我們在此時創造終結暴力的條件( “Let’s create the conditions this time that will make this an end of violence.” 〔均見於AFP via Yahoo! News〕),竟被以色列的司法部長(對,是司法部長)視為「取得繼續在黎巴嫩進行軍事行動的許可」,更指現時仍留在黎巴嫩南部的人,「都是與真主黨有聯系的」,因為以色列「一早已叫他們離開」(均見AFP via Yahoo! News)。

天,這是怎麼一回事的論調?曲解、歪論至此,真是嘆為觀止。

不過看到張翠容因為在《香港經濟日報》撰文,批評以色列的攻擊行動(七月十八日的〈黎巴嫩危機〉,見於《經濟》C15版),而遭以色列駐港領事館的「關注」(見張翠容所寫的〈強權不是真理〉“The Truth: Some More” 兩文),其實,我真是想說,此等有你講,冇佢彈的思維,以及以上將會議無結論視為為繼續軍事行動「開綠燈」的思維,要用兩個字來形容的話,除了是「無賴」,也想不到更適當的用語。

對,面對這樣的事件,理應有所行動的國際組織,顯現的是無力;有些國家的行為及態度,則與無賴相差無幾。你說我Naive,反以,甚至無限上綱說是反猶,「我都係咁講」。

這樣...


(《信報》「面對面」專欄.文:健吾)

...文中的一個錯誤,未免太離譜了吧?

一切的謎題,全都解開了!

所謂「犯賤」這回事,在看漫畫而言,就是明知故事模式、結構萬變不離其宗,每次看罷都會隱隱下定決心,「下次唔會再買」,但是每次經過報攤或漫畫店,見到有新一集推出,都會「死死地氣」奉上三數十元,將最新一期捧回家中,如是者這個過程沒完沒了,直到不知何時。對我而言,《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就是最佳例子。

周二凌晨回家時,經過旺角先達附近的報攤,循例停步看看有甚麼新書新雜誌出版,正當我以為出版《金》的出版社,剛出了「歌劇院第三次殺人事件」的上集,應該也不會這麼快出下集吧,結果——嘿嘿——出版日就如故事中殺人兇手身份是誰,總是出人意表般,發現下集已經推出(右圖)。連忙將它買下回家,一晚之內看了兩遍,總算是將兇手的犯案手法搞清楚,不過看罷的感覺,也仍是「佈局精密,新意不足」。

說起來,初次接觸《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是在中四的時候(也有可能是中三,記憶不太確切),那時是其中一名同學借給我看的,一看之下不能自拔,縱使當時是在考試也照看照借不誤,但凡讀書溫習出現厭怠時,就隨手拿起一本來看。當時最喜歡的故事有兩個,一是「歌劇院殺人事件」,二是「校園七不思議殺人事件」,不過當時我一本也沒有買,反而是在九八年出版「新版」時,就開始逐本買回來看。

不過看了《金》這麼久,有一個感覺愈來愈強烈:撇開主角金田一的著名「台詞」(「為了不負我爺爺的名聲」、「所有謎題都已經解開了」、「兇手就在我們之中」)外,其實所有故事(漫畫版而言)來來去去都是「密室殺人」,然後兇手犯案都有一個看上去頗為「堂皇」的理由(通常還有一段悲慘的身世或過去),當然,少不得的還有金田一「輕薄」美雪的情節。也即是說,每一個故事大體上都是一樣,不同的是情節、背景或人物稍作變動而已。反而較多Twist的故事,我只想到一個,是「金田一少年的殺人」。

相比起來,《名偵探柯南》的故事種類的確比較多樣化,曾幾何時,我也追看《名》的卡通片,不過總也得承認,每次看《金》的新故事,都會被作者在故事中佈下的「局」及伏線深深吸引,而且每次都估錯誰是兇手(這大概是自己的問題)。想起來,著名推理小說作者克莉絲蒂(Agatha Christie)的作品,也大多是這樣的模式吧,只是總覺得每次都是殺人事件,不是悶了點吧?

不看不看還是看,這種矛盾的性格,看來也是改不掉了。希望下一期出版的單行本,再有明智警視的加入,會多一點可觀性吧,還記得,大學同學E.M.,最喜歡的角色是明智呢。

Full of Sound and Fury…

在電影《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的末段,當「阿拉伯人」(名義上是,但實質各族的仇視仍深)攻入大馬士革後,一大夥各族領袖在大廳舉行「阿拉伯議會」會議,商討如何收拾土耳其飲遺留下來的爛攤子。這一幕一開場時,大廳內人士鼎沸,吵過不停,安東尼昆所飾的Auda Abu Tayi又與奧馬沙里夫所飾的Sharif Ali發生爭執,最後彼德奧圖所扮演的勞倫斯看不過眼,拿出手槍猛敲檯面,語重心長地說了這一番話:

“We here are neither Harith nor Howeitat nor any other tribe but Arabs at the Arab Council acting for Prince Feisal.”

但是勞倫斯話剛說完,Auda就冷冷地丟下一句: “He insulted me.” 正當豪伊達人(The Howeitats)與哈里夫人(The Hariths)再為電力與電話服務全部斷絕責任誰屬,而拗過面紅耳赤之時(更險些上演全武行),突然有人衝入來大廳通知:失火了。結果會議仍是無疾而終,會議仍是亂成一團。

***

今天(周四)讀《信報》林行止的專欄,見林先生談以色列個多星期以來對黎巴嫩的軍事行動時,寫道「以色列政府獲國人支持,聯合國、西方國家(G8)及大部分阿拉伯國家,亦在當前的衝突中偏袒以色列,似乎沒有國家願意直接捲入這場地區性戰爭,因此,國際社會只有呼籲有關國家克制、冷靜而不介入,『地區衝突』演變成地大戰的可能甚微…」的而且確,以色列與真主黨的戰鬥,由最初的空襲、海上封鎖,到最近以色列國防軍(IDF)進入黎巴嫩南部,與真主黨的武裝部隊展開地面戰,已經超過一周,亦有未知何時停止之勢。雖然聯合國、歐盟曾分別派出三人小組及索拉納到訪中東,法國甚至派出總理德維爾潘及外長到敘利亞斡旋,但是收效似乎不大。

上述這些人物所代表的國家及機構,是不是在這場衝突中偏袒以色列,不打算在這裡探討,不過當我讀到「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這句時,我反而想起一宗上周發生的事,也聯想到文首這一段《沙漠梟雄》的情節。話說上周六阿拉伯聯盟在埃及召開外長會議(上右圖,AFP via Yahoo! News),討論黎巴嫩提案、譴責以色列軍事行動及支持黎巴嫩以「一切正當行動」抵抗佔領的決議案。但是若大家以為阿拉伯國家會「同仇敵慨」,一致譴責以色列的行動時,那就完全錯了。在會上,埃及、沙特阿拉伯及約旦等國家,雖然試圖提出譴責以色列軍事行動過大的議案,但同時亦批評真主黨擄走兩名以軍士兵的行徑,在較早前,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會面時,更明言中東要提防不合其利益的「冒險主義」,言下之意,就是要提防在真主黨背後撐腰的敘利亞及伊朗。沙特阿拉伯外長薩烏德.費薩爾(Saud al-Faisal),更在會議中批評真主黨的行動「出乎意料、不合適、不負責任」。

但是敘利亞外長穆阿利姆(Walid Moallem)在會上反駁這些國家的言論,不但指埃及等國家反過來批評抵抗以色列的行為,亦形容真主黨的行動,是「符合國際決議及聯合國憲章的正當行為」。站在敘利亞陣營的國家,包括也門、卡塔爾及阿爾及利亞。對此,薩烏德反唇相譏:「這是邪惡的幻想。(Satanic Dream)」結果二十二名外長討論多時,決議案最後還是搞不成,唯一的共識是中東和平進程「已死」(阿盟秘書長穆薩語),整件事應該交回聯合國安理會處理。

這樣的一個會議,暴露出來的是阿拉伯國家各懷鬼胎,正如倫敦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的中東專家謝赫迪(Nadim Shehadi)指出,阿拉伯聯盟的議事方式奉共識為最高原則,既然就同一議題各國有嚴重分歧,最後得出來的結果只會是「最小共通點」(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以此推論,上周六的會議所得出的「最小共通點」只是認為中東和平進程已死,對當前以黎亂局根本毫無幫助——連最起碼的表態、立場也欠奉,更遑論有所行動!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沙漠梟雄》中這一段戲,與當前的問題又是何等的相似。在電影中,阿拉伯人將大馬士革搞得一團糟,最後還不是由英國人出來收拾殘局,而現在呢,阿拉伯國家最後還是示人以弱,得益者不是以色列,還會有誰?題目中 “Full of sound and fury” 一句,出自莎士比亞的《馬克白》第五幕第五場,用來形容這件事真是再適合不過: “It is a tale told by an idiot, full of sound and fury, signifying nothing.”

後補:林行止文中提到「至零五年黎巴嫩總理被謀殺敘利亞為主要疑犯之後,聯合國於同年通過第一五五九決議案,命令敘利亞『全面退出』黎巴嫩及解除真主黨武裝。」好奇一查,發現聯合國安理會第一五五九決議案,是在二零零四年通過;至於零五年黎巴嫩總理遇害案,當時被殺的哈里里(Rafik Hariri),其實早在零四年已經辭職。還記得當日是去年情人節,怎料當晚菲律賓及黎巴嫩先後發生炸彈襲擊,當然又是忙死。

恭喜,賀喜! 之三

以此標題的文章,第一次是恭賀好友清華畢業,第二次是恭賀Blog友產子之喜,這次的主角是自己。

話說年初申請K大的MIPA課程,本年在五月尾時收到信,表示未能在首輪入選,要將我放在後補名單,那時還不開心了一陣子。不過昨日(周二)下午打開信箱,收到又是K大厚厚的一封信,打開信件,可不得了,原來我的申請「敗部復活」,終於趕上尾班車,再獲K大取錄了。

這幾天工作忙死,未有時間再添新稿,不過這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得還是向各位報告一下!

他們是恐怖分子嗎?


貝魯特的夜空,滿天都是濃煙。(AP via UK Yahoo! News

所謂以色列連日在黎巴嫩進行轟炸,是某些人口中的「自衛的權利」,不過即使是有士兵被擄,或有軍艦被炸,又或有平民遭不從屬於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所發射的火箭炸傷炸死,都不應該有這樣的事件發生,甚至將責任諉過於敵人吧?

對不起,看到這樣的新聞,這樣的圖片(只在下面提供連結,因為實在太噁心),我只有題目中的質疑,憤怒更不消說。

圖片一 圖片二 圖片三 圖片四
圖片五 圖片六 圖片七 圖片八

延伸閱讀:
Seven Pillars of Wisdom:倒楣的黎巴嫩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