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July, 2005

續寫倫敦

倫敦炸彈襲擊事件,到今天剛好一星期。英國警方周二在西約克郡的里茲市(Leeds)搜查多間房屋,並拘捕了一人,又復在周三繼續在里茲搜查多間房屋。警方在周二稍後時間,在記者會中公布,四名襲擊者都來自西約克郡地區,他們都在襲擊當日早上八時半,乘火車抵達英王十字站並分頭行動。而這四名襲擊者當中,有人曾前往巴基斯坦的宗教學校學習,有人被其他人形容在近年變得「十分宗教狂熱」--雖然警方在周二的記者會中,呼籲英國人不要針對特定宗教,首相貝理雅在事件後及在國會中,也強調事件為「極端主義者」而非「回教恐怖分子」所為,但是襲擊者為本土出生的英國回教徒,已是不爭事實。

這項事實,成為周三不少英國報章的頭條新聞。當地人對於事件為同胞所為,感到震驚不在話下。不過這事也不是沒有前科:在二零零三年四月--也就是以巴衝突仍處於高峰期的時候--以色列特拉維夫發生了一宗自殺式襲擊,兩名襲擊者不是巴勒斯坦人,而是兩名英國回教徒,當時在英國也引起不少哄動。這次襲擊在本土發生,英國一向以宗教包容著稱,但可預期,英國政府會對國內回教徒,以至來自南亞大陸的移民的注意度會大幅提升,只是會否像法國政府般,由內政部強勢管理宗教(設立回教委員會,將所有回教領袖納入體制),則不得而知。

除了加強對國內回教組織的管理外,推遠點來看,事件說起會加強英國政界中疑歐派的實力也有可能。英國剛在七月一日接過盧森堡的棒,成為歐盟的輪任主席國(任期半年),在現時反恐成為歐盟的首要任務及最大議題的情況下,之前令歐盟峰會鬧翻的財政預算問題,以及「死下死下」的歐盟憲法草案,將被排到較次要的位置,對於與歐盟諸國抬槓的英國,應該是有利的局面,另一方面,英國與歐盟進一步融合--諸如加入歐元體系,與及成為神根公約國,取消邊境管制--的可能性也變得極微。對英國而言,邊境管制不但是控制移民數量的途徑,也被視為對付恐怖分子的其中一個主要方法,在七七襲擊的陰影下,邊境管制只會更嚴厲而不會放鬆,所以我說疑歐派佔上風,就是基於這個觀察及猜想。

說回襲擊者本身,雖然襲擊過後,先後有自稱「阿蓋德秘密聖戰歐洲組織」的組織,及那個凡有「大鑊事件」都出來認頭的「馬斯里旅」(最搞笑者,莫過於美東大停電也出來照認不誤),但是至今阿蓋德的頭目(如拉登,其副手扎瓦赫里等)都未有出來「讚揚事件」,看來這兩個組織幹事的機會不大(以前我也曾寫過,這些組織「認頭」機會成本幾乎是零,彩頭拿了,何樂不為?!)。但是更令人擔心者,是阿蓋德組織即使瓦解,但組織已由一個實體組織本身,化身成可稱為「拉登主義」(bin Ladenism)的恐怖主義哲學,正如在上周日《星期日泰晤士報》引述去年英國政府報告指出般,有阿蓋德組織的人在英國「傳道」並招收「學員」,被拉登主義感化的人,不需加入組織本身,更可隨時行動(毋須拉登等組織高層首肯),也沒有過去紀錄加以追查,所以從反恐角度來看,要防止這些非外來潛伏小組(Sleeper Cells)的本土恐怖分子,簡直是難上加難。

港燦兄在上一篇文章提出,事件會否為英國駐伊軍隊帶來轉變。我認為,自薩達姆政權倒台後,絕大部分襲擊,都是在遜尼派回教徒較多的伊拉克中部地區(即首都巴格達及其周邊地區)及庫爾德族聚居的北部地區發生,英軍駐守的伊拉克南部,由於人口組成以什葉派回教徒為主,而什葉派的反美(及反英)程度不激烈,加上英軍士兵較美軍士兵克制(這或與士兵出身有關),所以用上「相安無事」這四個字,來形容駐伊英軍的情況,相信不太過份吧(至少,相對駐伊美軍而言)。

(正因為此,去年十月英軍被美國要求抽調兵力北上支援伊拉克中部的美軍,也引起極大爭議)

即使如此,對於回教極端主義者而言,這仍是襲擊英國的一個好理由。因此,正如我之前所說,英國人也自知襲擊遲早一天會發生,也不需像九一一襲擊後的美國人般,不斷進行Deep soul searching,反思為何恐怖分子找上門,正因為這種「早已認命」的Mentality,加上多年來的歷練(二戰德軍濫炸倫敦,愛爾蘭共和軍襲擊),及英國人那種 “Life must go on, business as usual” 的性格,所以即使被炸,轉過頭來,又回復正常了。當然,英國政府對此一早有準備,擬就對付任何緊急情況的應變方法,例如在襲擊當日早上,政府內部的CORBA小組(內閣辦公室簡報室A〔Cabinet Office Briefing Room A〕,也即是緊急應變小組)隨即運作,醫院立刻召回人士,預備迎接傷患等,所以沒有慌亂的情況發生。這正是值得香港政府,在預備年底世貿年會時學習的地方。

至於在香港獨立媒體那篇由朱凱迪所寫的文章,我也拜讀了。我認為,即使反貿易全球化的人,與回教極端分子一樣憎恨美國,但若說成這次倫敦襲擊,施襲者及其背後組織(如有的話),是「為了全世界窮人出氣」,而去「奪走左翼運動的議題」的話,則有點怪。我的理解是,回教極端/恐怖分子的訴度/目標,是要消滅以美國為首的異教者。拿天平作比喻的話,恐怖分子要滅絕天平的另一邊,但左翼分子呢,只是要將天平回復平衡,加上在回教極端主義者眼中,不是與他們一伙的就得以消滅,所以他們與左翼分子並非同路人。況且,「宗教是最極端的意識形應」是老生常談,對於回教恐怖分子而言,他們並不需要不認同他們的意識形態,但目標一致的伙伴(換句話,就是只有回教徒及非回教徒),所以我會覺得奇怪。


我自已覺得,英國人而對襲擊但仍處變不驚,是多年以來的民族性使然。這張相是二戰時,倫敦被炸個稀巴爛,但店子如常營業的情景。(取自Corbis.com網站)

--

匆匆寫起對此事的一點感想,對於這篇拉雜成文的東西,自知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各位賜教賜教。

島耕作

記得大概是中二的時候,首次看柴門文的《東京愛的故事》,台灣尖端出版社在封底內頁對她的介紹,有一句是提及她的丈夫,是著名漫畫家弘兼憲史,是《課長島耕作》的作者。後來文化傳信出版弘兼憲史的作品《人生交叉點》,還在報紙登頭版廣告,標榜為「漫畫小說」,於是也好奇買了第一本來看,哇,不得了,簡直是另一個層次,不是純粹娛樂!

於是我開始迷上弘兼憲史的作品,由《人生交叉點》起,《加治隆介之議》、《無休神探》、《Last News》等等都有看。當然,由十多年前開始看,到現在還有買的是弘兼憲史最膾炙人口的作品--《島耕作》系列是也。

很難不喜歡島耕作這個角色。由《課長島耕作》到《部長島耕作》及現在兩個分支《董事島耕作》及《青年島耕作》,島耕作永遠都是這麼出色、好運及有美女投懷送抱(當然,他的容貌在整個系列中永遠「年年廿五歲」,也教我十分驚訝!)。島耕作不至於「無災無難到公卿」,看他經歷的公司鬥爭,過程驚險不在話下,但是最後也能平安渡過(當然也有貴人出手相助),簡直是打工仔的終極理想!當中最印象深刻的,是《課長島耕作》第八至第九集中,島耕作被社長誤會為大泉裕介副社長那幫的人而被炒,結果展開反擊,最後由女友大町久美子的母親(也就是初芝創辦人吉原初太郎的情婦)相助,拿出她擁有的巨額股票(作持股量的對決),再加上大泉的手下鏗村收買對手的票數,最後出現「宮廷政變」,在董事會將社長拉下台的故事,叫人津津樂道。

今晚放工回家時,經過旺角的書報攤,發現《董事島耕作》出了第八集(上右圖為封面),於是連忙買下,但讀罷發現,原來第八集已經是這系列的最後一集,看來又要等一段時間,才會出版《常務島耕作》的中文版了!

看著這本《董事島耕作》,發現不少人都已經一早登場,列如接任島耕作的八木,早在《課長島耕作》時已出場,至於早升上神檯的萬龜會長,在中澤(也就是島耕作最仰慕的人)在《課長》系列末部出任社長時,也只是個在大泉裕介身旁,出席記者會的會計部主管而已....時間過得真快,看這套漫畫已經十多年了...

雖然我也很期待《常務島耕作》的故事,尤其是八本這個野心極大的人,再做回島耕作手下,肯定有點來頭。但是對於弘兼憲史將故事舞台搬到中國(島耕作負責中國業務),則又加入太多獵奇元素,例如寫他手下得力秘書楊春華懂太極、以及在《董事島耕作》第七及第八集中,寫那個以集體性愛為主的偵樂部「馬馬虎虎」(老實說,只會想起電影《大開眼戒》)及那個神秘女子「湖春蘭」等的情節(竟然有「驅魔」這回事!),對於我來說實在有點格格不入且不合現實。畢竟,島耕作的打工族生涯,也是個Fantasy罷!

這套漫畫完結以後,手頭上仍要「追」的漫畫,只剩下《他與她的事情》(可別見笑,若是題材合意的話,那管是「少女漫畫」我也會看的!),但是下月日本將出版最後一期(第二十一集),到時恐有「斷米之虞」了...

維修の悲劇最終回

話說上回「維修の悲劇第二回合」說到,我上到CASE「怒鏟」對方辦事不力,竟因為查一個號碼是將我的iPod丟下不理後,轉眼間又過了幾日。就在星期二晚上,與鄰組一名同事齊數CASE的不是後(這名同事也是蘋果電腦用家,對CASE的「優質服務」深有經驗),我的手提電話響起,原來是CASE通知本人:終於可以拿機啦(右圖是新機與電腦進行同步更新的情況)!

於是在星期三上到CASE辦公室拿機,雖然當時辦公室沒有太多人,在場的四個人(包括本人)都是來領回維修後的產品,但是也看到CASE做事的馬虎及無理。到過那裡的人都會知道,要維修蘋果產品,是要先拿籌的,但是領機的,則只消將維修單交給職員就是,對方也會一次過收集在場要領機的人的單據,然後分發給用家的。問題也正在這裡,在場四人,兩名是外國人,一名女子,另一人是我,但是由於那兩名鬼佬(絕無貶意)坐在櫃檯前,結果CASE那名中年男子竟然先將機給他們,而不理最先到場的那名女士--結果我也算是「遲來先上岸」,成為第三名領機者,那名不幸的女士卻排「包尾」,給果她也大發雷霆,質問工作人員為何容許這些事發生!

在另一邊廂,亦有一名男子拿著一部iPod,給櫃檯另一名工作人員修理,但是他卻忘了帶單據,工作人員於是拒絕收機,還對這名不幸成為「優勢服務最新受害者」的他說:「拿,你部機呢,個序號顯示個款係呢一年內新出既,照計係未過保用期既,不過你無單既話,我地係唔會理你架。」

服務從小節做起,CASE無論在維修時間、態度、安排等多個會影響顧客心情的小節上全部「負分」,都是那句:叫此地電腦用家,如何放心買蘋果電腦的產品呢?蘋果電腦希望藉iPod去將PC用家帶到蘋果電腦,但是在第一關已經折騰了這麼慘,又怎麼教人有信心再進一步,來個Paradigm Shift,買蘋果電腦呢?

此事還有下文:由於CASE給了一部全新的iPod 3G我,我擔心以往Apple Care會因所登記的舊機的序號,與新機不同是有問題,於是我打電話到蘋果電腦,希望再重新登記/更新資料,對方也很客氣的對我說,其實CASE那邊會代勞,不過我對CASE實在太沒信心,回答道:「我信不過CASE!」

對方見此,也十分「幫得手」地幫我更新資料,其間雖然對方更報告「我們的電腦沒有你的紀錄」這項令我非常震驚的消息,但是搞了十多分鐘後,也終於完成整個程序,蘋果電腦那邊也終於有我的iPod的紀錄...只希望,以後我的iPod「生生性性」,不要那麼快壞--因為,我不想再受CASE的煎熬!

後記:這篇東西,原應在周四出街的,不過這幾天忙於處理倫敦那邊的新聞,忙壞了,所以才拖到現在才「出街」。

各位鄉親父老...

...我,霍震霆,好開心宣布,我終於排除萬難,憑搽了極多「厚顏」的面皮,終於乞到個奧運馬術項目黎香港搞啦!(設計對白)

從twonil.com.hk新聞組看回來的文,更搞笑!

香港獲准領取奧運綜援[14:00]

【路邊社報導】

國際奧委會,遭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數月來連番乞求後,終於忍受不了,決定批准香港協辦2008年北京奧運馬術項目,有奧委會委員表明,此次批准是史無前例的,亦不希望再有下次,而身在新加坡的港協暨奧委會會長霍震霆表示,感到很開心。

他表示,國際奧委會對每4年一度的奧運會是很謹慎的,這次香港獲准協辦馬術是因被我個人的誠意打動,我連月來不斷乞求和無賴是有效的,比董生向北京乞求屍爬(CEPA) 及放寬內地省市自由行更偉大。

國際奧委會稍後會跟香港簽署一個新的城市合約,協辦馬術項目。

至於場地問題,特區政府擬遷走體育學院,把場地改作舉行奧運馬術比賽。

但此舉卻影響本港精英運動員的培訓,引致他們感到不滿。

霍表示,運動員是有不滿情緒,但比起我為香港付出的努力及放下的尊嚴,是微不足道的,香港能協辦一個歷史性的項目,將可加強香港的體育地位,而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將於稍後到港視察,屆時運動員將可表達他們的意見。

另當北京市民聽到此消息後,對此事相當不滿,有市民表示:「給香港辦,是否欺我北京沒能力辦嗎?」

感想數點:

一.香港與北京「協辦」馬術項目,理由是檢疫問題,但若無記錯,好像是北京申奧成功後,香港才嚷著要搞這搞那的。「北京檢疫有問題」這個理由,不但牽強,而且笑壞人,因為若然屬實,申奧時早應表明!

二.奧運主辦權以城市為單位,那麼二零零八奧運,現在應叫「北京奧運」、「北京中國香港奧運」、「中國香港北京奧運」還是「京港奧運」?不如擴而大之,將它變成中國奧運,也將部分項目移到澳門啦!

三.配套設施是否可達世界水準,暫且按下不表,但是看到那些酒店業,旅遊業的人談馬術比賽項目,只管說有多一批旅客,甚至吸引他們「專程來港看賽馬」、「用中文大學宿舍當選手村」之類的說話,簡直噴飯!

四.我只會覺得,霍生,你令我地香港人蒙羞囉。

倫敦...


遭放置炸彈的巴士,在羅素廣場附近發生爆炸,全車炸剩半架。(圖片來源: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倫敦四宗襲擊發生至今已超過十二小時,官方公布的最新死傷數字,是三十八死七百人傷,不過法國及美國的官員,都先後引述英國政府的消息,指死亡人數超過四十五,傷者人數更達千人。急忙從蘇格蘭趕回倫敦處理事件的貝理雅,數小時前在首相府發表講話,將發動襲擊的責任,直指回教極端分子,又稱對方雖欲藉濫殺無辜來恫嚇英國人,但這注定失敗。替貝理雅主持八國峰會的外相施仲宏,則表示這次襲擊,呈現出不少阿蓋達式襲擊的特徵,加上自稱為「阿蓋達歐洲分支」的組織已在網上發表聲明,承認事件為它們所為,事件已經定性,已是不爭的事實。

倫敦這次遇襲不是首遭,愛爾蘭共和軍曾有不少襲擊倫敦的紀錄,就連唐寧街十號首相府,也曾遭愛爾蘭共和軍以火箭炮攻擊。倫敦市警方也表示,這次襲擊令他們「震驚但不感到驚訝」,因為倫敦警方以至英國政府,都一早預期這個城市遲早會遭襲擊,只是程度輕重規模大小而已。自九一一襲擊發生後,見諸當地傳媒的恐襲驚魂及反恐大計,都列出不少倫敦遇襲的Scenario,例如國會遭汽車炸彈襲擊、蓖麻毒、生化武器襲擊金融區、以至利用船隻在泰晤士河進行突襲等。英國軍隊也曾在二零零二年底,突然進駐希思路機場,防止飛彈襲擊民航機。前任大倫敦警隊(Metropolitan Police)總長的史蒂文斯,以至市長利文斯通,也多次發表言論,指出恐怖分子早已潛伏倫敦,伺機行事。

正如施仲宏所說,這次襲擊與以往的阿蓋達式襲擊十分相似,例如同時多地發動襲擊、專挑繁忙且人多的地方、針對公共設施、及精密的部署等。由於蘇格蘭周三開始舉行G8峰會,全英最精銳的警力已全部調至當地執行保安工作,襲擊者挑選時機之準,可謂十分「適當」!

襲擊的受害者,除了數以百計死傷者及他們的家屬外,非洲貧民以至全球氣候也有可能受牽連。在襲擊發生之前,蘇格蘭「鷹谷」G8峰會的主要議題,是協助非洲脫貧及全球氣候轉變,無論貝理雅及財相白高敦,連日來都在此兩議題落力非常,冀望在峰會中至少取得進展(只因布殊及美國成為攔路虎),上周末的Live8演唱會,及在愛丁堡舉行的「讓貧窮成為歷史」大遊行,更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會原訂周四發表宣言,就上述兩項問題進行表態,不過隨著襲擊事件發生,大會主題急忙從滅貧環保轉到反恐--本來與會領袖都穿上便服出席會議,豈料襲擊一到,全部要結回領帶,所以若各位有留意與會領袖一字排開,在背後「力挺」貝理雅發表聲明時,會發現他們的衣著有點怪怪的--宣言也將在周五才發表。但是在主題已變換的同時,加上原主題的主催者貝理雅不在場,相信在此取得成果的機會,已經大大減低。

現時倫敦警方希望,藉設在交通系統以及市內無處不在的閉路攝影機,來找出襲擊者的行蹤。英國閉路電視是出了名的多,統計更發現平均每名英國人,每天被攝錄機拍下的次數達三百次之多。民權分子當然稱英國為「老大哥社會」,攝錄機就如奧威爾小說《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般,「永遠在監視你」,但是無可否認,CCTV的出現,為英國警方調查案件提供了不少便利,所以大部分英國人都願意以犧牲部分私隱來換取治安。相信工黨政府經過這次襲擊後,會更大力鼓吹推行國民身份證計畫,並打出現更有效的反恐牌來爭取支持。正如上周《經濟學人》社評所說,說國民身份證侵犯私隱是廢話(因國人早已接受CCTV),反而推行計畫所需的龐大花費才是問題,工黨政府看來要為此加把勁了。

--

有看這裡的人,都會知道我老早訂了下月到倫敦的機票,經過這次事件,我也開如有點動搖,也有點擔心。雖然民間智慧是受襲的城市,在短期內不會再遭襲擊,但是,誰能說得準呢?再者,在我的字典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是勇敢,是「憨居」的表現。唉,只有觀望多一個月,再作決定!

--

記得兩年前到倫敦,與我在電台當實習時期的上司敘舊,當時傳聞倫敦會遭襲擊,連日的報章標題也是有關新聞。我與他在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地鐵站外,等他的太太購物回來,當時在那個川流不息,人多得很的十字路口等了十多廿分鐘,然後我的上司說:「要在倫敦進行襲擊,實在很易,你看,Alex,我們在此站了這麼久,也沒有人來查問我們!」

至於這次襲擊中,死傷人數最多的地方,是介乎羅素廣場站(Russell Square)及英王十字站(Kings Cross)之間的地鐵列車,警方稱有二十一人死亡。想起每次在倫敦,都是在英王十字站附近的青年旅舍投宿(貪其有豐富的英式早餐),所以若在倫敦的話,每天出入,都會經過英王十字站,在市中心遊玩歸來,所乘的皮卡迪利線(Piccadilly Line)也一定會經過這次出事地點。也記得十多廿年前,英王十字地鐵站曾發生奪命大火,燒死了三十七人,肇事原因是煙蒂點燃了木製電梯,濃煙隨管道升至大堂,當大堂積聚了大量濃煙,於是出現閃燃效應,大火一發不可收拾。每次經過那個地鐵站,都會望望紀念這次事件的銅牌...


周五英國報章頭版(圖片來源:英國廣播公司網站

To the city of… London!


(圖片來源:新浪體育

五十四對五十票,險!

法國二十年申奧三次都失敗,固然可惜,但是看到希拉克較早前那堆言論,只能說「面人地畀,假自己丟」,怪不得人囉。

七月七日追加:

今天的英國報章頭版,真的是十分精采,我最喜歡《每日鏡報》、《獨立報》及《太陽報》(左至右)的設計,至於常讀的《衛報》,哎,太正經八百了。


(圖片來源:英國廣播公司

速記兩則

其一.特別處理,好Pro!

今天(周二)報紙報道,有公眾殮房有「遺體層層疊」的情況,《東方日報》的A1版,更刊登了有關的照片(若無記錯,照片是商台提供的,但沒有時間細看)。報道一出,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連忙去到公眾殮房視察,並發表了以下談話:

我今早看完報章報道後,發覺跟我認識的殮房有些差別,因此我今日專程來看看,報章上的照片是否真的和這裡的服務和水準一樣。剛才我從衛生署蒙(海強)醫生方面了解清楚,發覺他們處理屍體的程序是正確的,尤其是屍袋方面的處理。在屍體數目比存放格數多的時候,屍體是要放在地下,但不是把手腳擺放出來,我想這些完全不是正確的照片,我相信這些照片是經過特別處理的影像。

...我認為圖片上出現手腳外露的情況並不自然,我問過同事,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發生。死者在屍袋內,有時候要拉開少少,讓冷氣能進入屍袋,但不致於把手腳外露。

(粗體為本人所加,取自政府在二零零五年七月五日的新聞公報

我看罷,心想:若果照片是經過加工的話,那麼進行加工的那名讀者,真的是「好Professional囉」(請用鄭裕玲在《男親女愛》的口氣讀出)!

其二.賠率的貨幣單位?

不要噴飯,也不要驚慌,因為這條問題,的確竟然有人問出口!唉,笨人如此,真是想「兜巴星」!

甚麼賠率?不就是明天(周三)公布的二零一二年奧運會花落誰家的賠率囉!

CD盒,好煩!

我自認,我聽音樂的喜好很雜。古典音樂、歌劇固然是主菜,流行曲及電影原聲大碟也聽不少,加上近來開始學習聽爵士樂,所以十多年買CD下來,家中也有不少唱片(唏,幸好我沒有染上黑膠唱片的癮--雖則有親戚極力「導」我上癮!)。

大抵不少收藏大量唱片的人,都有不知如何收藏它們的煩惱,也有覺得它們「阻掟」的慨嘆。我自己呢,是用在家俱店出售的、五層高的塑膠CD櫃來裝唱片的,在買下它的初期,唱片數量還沒有這麼多,櫃子也放得下所有CD,不過自染上歌劇癮之後,那些一盒盒的唱片,就佔了不少位置,結果很快便告「爆棚」,於是乎去了電腦商場,買了一大堆薄盒(即是只能放唱片及Booklet,但不可放Tray Card那種),將所有單盒唱片進行「瘦身」,最後總算是暫時解決了問題。

但當然,正如Stannum在<還我CD盒>在寫道,不少唱片--尤其是本地唱片--的包裝已經走火入魔,似一個大盒者有之,似一個圓罐者有之,似一本雜誌者亦有之,結果那些唱片不但不能用薄盒收藏,連那個CD櫃也容納不下,哀哉!有時也不明白,我們買唱片是用來聽歌的,不是貪圖那些根本用不著的甚麼優惠券--我們可不可以有那些比較Decent一點的設計?

(雖然陳奕迅最新的唱片《U87》的大小,終於變回一般CD盒的設計,但是我仍嫌太臃腫。)

但現時面對的情況,是那個唱片櫃又告爆滿了,但是再能瘦身的CD數量有限,而且那些薄盒不能放Tray Card,結果那些紙張只有「周圍擺」的份兒,長此下去絕不是辦法...最近在網上發現一張可放下唱片、Booklet及Tray Card的東西(文中兩圖就是這產品的樣本),不過售價不算是便宜,二十五張要賣差不多十四美元,還沒有計運費!不過它的設計也確實令人心動...

不過最令人感嘆的,是即使這種設計可解決唱片盒完全瘦身的的問題,但是也不能解決所有唱片罷?尤其是近來聽爵士樂,不少Verve出版的復刻版紙盒唱片,是十分精美,教我怎能將它拆骨入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