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November, 2010

聞網誌年會被河蟹有感

今早(周五)上Twitter一看,發現別人轉推這段消息:

再次接到通知,CBC 2010 网络创新年会因故取消

之後在Rebecca MacKinnon那邊看到這段:

CNbloggercon has been harmonized, river crabbed. Even their website has been taken down

在這個Twitter、噗浪、微博當道的年代,幾年前大行其道的「泊」,大概已成為黃昏玩意,連零五年開始舉辦的「中文網誌年會」,都要改名為「網絡創新年會」。不過當初看到今年的年會,要在上海舉行的消息,當時心裡就是閃過一個念頭,就是這個在當局眼中,有多名維穩對象參加的「反動派集會」,應該都是命途多舛吧--豈料給我料中。雖然沒有看到任何「取消」原因的訊息,但是在這個氣壓極低,水土十分不相宜的年代,這樣的活動,早已被當局盯上,更何況,正如Rebecca所言,連他們的網站也被取締,留下斗大的「網站被中止」五個大字!

年會我參加過兩屆,第一次在上海舉行時,躬逢其會,兩年後移師到北京,也算是和當年在上海認識的一些人重聚矣。雖然只是參加過兩次,怎說也好,都是一直在關心、有著一份感情的。活動被打壓早已知悉,不過這次「被河蟹」的消息傳來,再加上近日內地持之不斷、那些令人感到氣憤的所作所為,又怎能不感慨?

近日事件,光怪陸離,但是有對比之下,才更能突顯一些事情的荒謬。在面書透過台灣友人的相片,看到他這幾天都在內地,其中一個活動,就是出席微博開發者大會,看到演講嘉賓的陣容,再加上同樣都是網絡類的東西,但是兩者(大會與年會)的待遇、命運如此不同,只可以說一句「不可思議」。

我不是要為「泊」的「風光不再」而哀嘆。只是覺得,在內地的土壤上,由網絡大戶推動的東西,那怕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早已過了初出現的「哇元素」,都莫名其妙的變成潮物,莫不是申請使用為尚。微博--對我而言--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但是更令人奇怪的,是不少人明知限制、禁區多多,都要是一窩瘋的使用,難道這種只求在中國網絡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內聯網」稱王,然後人人感覺良好的的模式,這樣獨特的「中國模式」,真的那麼「馨香」?到了他日後人去書寫網絡史時,會有怎樣的評價?

與其說是商家操控,製造一波又一波的網絡熱潮,我更感到不愉快的,是網絡上的個體戶、鼓吹自由行動(還有思想)的個體戶,空間愈來愈窄,是不爭的事實。此時此刻,沒有看到氣氛轉好的可能,只是可以確定,在河蟹聲處處的情況下,與當局合作無間的網絡大戶,才可以在獲得祝福的情況下,繼續擴張事業,而我們大眾呢,就繼續樂此不疲,參與這個遊戲,真有點Matrix的味道。唉。

讀《披頭四:艾比路三號的日子》

借白先勇在《臺北人》第一篇小說的首句來用--相信沒有人會不同意這句話--「披頭四總也不老。」雖說是四十多年前的音樂,但是聽了這麼多年,仍然是百聽不厭,還要定時定候來敗家,買他們的「新產品」。

市場傅聞,蘋果唱片終於與蘋果公司達成協議,在iTunes賣披頭四的作品。我這個粉絲當然樂觀其成,不過一來香港版的iTunes沒有賣歌服務,二來我也認為,披頭四的音樂還是要買唱片才夠過癮,所以傳言屬實,我也不會掏腰包了。

〔晚上十一時十分更新:剛貼出這篇東西後,蘋果就真的宣布和蘋果唱片合作,披頭四的唱片終於在iTunes賣了

說起披頭四,要岔開一筆說我上月台北之旅的買書收穫。其中一本書,就是剛出中文版的《披頭四:艾比路三號的日子》(右圖,下稱《披》)。此書作者是曾任披頭四(及之後保羅麥卡尼「單飛」時期)多張唱片的錄音師及監製的傑夫.艾莫瑞克(Geoff Emerick),中文書名稍縑平淡,英文原名Here, There and Everywhere: My Life Recording the Music of Beatles更好玩,因為前半部就是《左輪槍》(Revolver)其中一首歌曲的名字,名字後半部就玩了雙關詞,因為艾莫瑞克一來親歷其境,二來他與披頭四合作多年,所以「現場」(Live)與「一生」(Life)兼備也。

關於披頭四的書,要麼就是類似當年《披頭四編年史》(The Beatles Anthology)的事績書,另一種就是回憶錄形式。《披》明顯屬於後者。艾莫瑞克十多歲中學畢業後,就加入了EMI當見習生,除了見證披頭四在艾比路的第一次錄音,之後就成為披頭四唱片的錄音師(自《左輪槍》起),直至在《白色專輯》受不了樂團四名成員的爭吵而「劈炮」為止,但之後又重出江湖,為《艾比路》錄音,及負責蘋果公司的錄音室事務--凡此種種,都是在他三十歲之前發生,也已經夠傳奇了。所以買了這本書以後,人還沒有離開台北,就已經書不離手,但凡坐的士坐捷運,還有回港的飛機上,都是捧著書讀的。

《披》這本書「好玩」之處,就是艾莫瑞克作為一名「內幕人」,給讀者如我者,看到不少有關披頭四製作唱片的過程,尤其是在資源緊絀(艾比路的器材不及大西洋彼端的美國),還有公司古舊規則的束縛下,披頭四及幕後製作團隊,「突圍」創新的過程。而艾莫瑞克也提供一些已知故事的另類版本,就好像在《花椒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中的〈為了凱特先生〉(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這首歌,過去的說法是,佐治馬田著人將錄了管風琴音樂的磁帶剪碎、撈亂、再拼接,但是艾莫瑞克說:這個技倆,其實早在錄〈黃色潛艇〉(Yellow Submarine)已經用上了(《披》頁一六一、二一五)。

另一個對我來說有趣的地方,是艾莫瑞克直截了當的指出,披頭四的唱片,要聽單聲道版,才聽得出味道來,好像是〈平裝書作者〉(Paperback Writer),他就說立體聲版本「支離破碎」(頁一五四)。不過最近重出的單聲道版本全集,實在太貴,教我不捨得買...

無疑《披》是一本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尤其是你對披頭四幾張最重要的唱片,是如何的錄成有興趣的話。不過讀著此書,令人感覺驚訝的,是他對披頭四各人的評價。很明顯的,這書給人的印象,是艾莫瑞克是「麥卡尼派」的,因為當中他對麥卡尼的稱讚,可以用「滿溢」兩字來形容--無論是人格,抑或音樂、演奏技巧也好。在艾莫瑞克的筆克,約翰連儂是個喜怒無常的人,對佐治夏里遜更是諸多批評,好像是經常出言不遜,又或是在錄音時經常搞砸,等等。雖說艾莫瑞克與披頭四的關係,是第一手的經驗,況且他要在此書怎樣說,也是他的個人意見,但是讀畢全書,撇除艾莫瑞克對佐治夏理遜極罕有的讚美(像是他在《艾比路》的幾首歌,又或是《左輪槍》的〈稅務員〉〔Taxman〕),實在不能不疑惑,艾莫瑞克對佐治夏理遜的批評,是不是有點言過其實。

怎樣也好,《披》是一本可讀性甚高的書,值得推薦給披頭四的粉絲們。

說起披頭四,想起去年蘋果重出重新混音的全集時,我錯失了最初預購的機會,結果那間專「坑人」的唱片店,在第二批貨源進店時,給我開大殺價,比最初的預購價貴了不少,結果我當下放棄了買boxset的機會,之後也一直沒有買新版本的披頭四唱片(況且舊版本的cd,我是集齊了的),但是在台灣的第一晚,去了土林夜市,經過一間唱片店,進入閒逛時,店內喇叭在播著的,是新推出的「藍大碟」的歌,當下猛然發現:怎麼好像聽到了好多以往在舊版本,聽不到的細節出來?回港後再買回新版的紅藍大碟,戴起耳筒一聽,就好像是重新發現般,看來也要慢慢儲錢,再敗一套新牌回家了...

小病變大病

究竟是「年紀大,機器壞」還是「陰差陽錯,始料不及」,要討一個說法,真是令人搔破頭皮也想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事情是這樣的:近日身體微恙,在星期日請了一日病假去看醫生,本來過程沒甚特別,只是在醫院遇上一個看症速度猶如慢郎中的醫生,輪候名單有十個症,竟然給我排了兩個小時,必要的問詢、診斷程序完成過後,就是付費及領藥,之後回家。回家時經過麵包店,就順道買了一個豬肉鬆包,權當吃藥前有點東西下肚。

豈料晚上七時多吃過了藥不久,雙眼突然痕癢得很,最初還以為是在房間收拾物品,揚起的微塵所致,但是情況沒有變好,進洗手間向鏡子一照--嘩!雙眼已經腫起了,再待了一會,腫脹的情況只有不斷惡化,而且程度還是腫至左眼已經睜不開,右眼只能張開一絲,要費大力睜眼才能勉強看到一點東西的程度,就只有進醫院求診這個方法了。

「飛的」回到下午就診的醫院,甫踏進分流室,一般的探熱、驗血壓的程序還未做,護士就已經「大驚失色」,連忙扶我到治理室,著我躺上病床。此時兩眼都已經全腫了,一切也只能聽「護士」命而行,混亂之中,只聽到有護士說:「佢條vein打彎,要插第二條!」另一人就問我:「你甚麼也看不到,你是怎麼來醫院的?!」

急救一輪過後,當值的醫生宣布,要留院觀察一晚,還要抽血檢驗。確定了有買保險(因為求醫的是私家醫院),以及做了手續(其實就是摸「黑」在入院同意書上「畫押」--最初護士還建議我打手指紋!)後,就被推上病房。過去--托賴--身體還算不錯,沒甚麼大傷病,從來沒有住院的經驗,不過千萬都想不到,這次由看醫生看到急症留醫,其過程之快,真是想也想不到:此時右手手背插著靜脈注射管,左手手臂留下抽血後所貼的膠布及藥物,外加僅餘百分之十也恐怕沒有的視力,也只能聽天由命已。

在病房躺了一晚,除了看/聽電視,及看窗外風景(好歹也有海景看)之外,就是等藥力生效,總算最後兩隻眼睛的腫脹消除了大半,可以看到東西了(不過此刻還未完全消腫)。和醫生討論病情,對方也懷疑是下午所開的四種藥中,其中一款是這次事件的「元兇」--雖說驗血結果屬於正常,查不出甚麼不對當的地方,但是為安全起見,醫生建議以後也不要吃那款藥了:現在放在銀包內的,除了醫院的登記卡之外,就多了一眼「藥物敏感卡」....

怎樣也好,這次也總算是撿了一命,因為過敏的地方是在眼部及鼻部,如果是喉嚨及氣管的話,就真的是「手尾長」甚至有生命危險矣。不過因為一次就醫,最後搞出如此「大陣仗」,實在始料不及。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