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for August, 2009

「耐人尋味」

曼聯對阿仙奴,平心而論,各一言和應該是合理的比數。不過看到末段雙方鬥丟控球權,還有貝碧托夫及蘭尼的大好機會丟失,以及炮兵最後一擊的越位(旁證眼利也)連帶「教授」被逐離場.除了一句「癲鳳鬥狂龍」之外,也只是有一句《老夫子》常用的「耐人尋味」,才可以形容這場荒誕之極的球賽,以及迪亞比的烏龍球(上圖)了--這恐怕不是一句「無壓力錯誤」就可以解釋得了的。

改版/改革

近月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改版改個不亦樂乎,先是早上的「朝聞天下」,而後逐漸擴展到其他主要的新聞節目--「新聞三十分」「晚間新聞」以至整個新聞頻道本身。

人多,意見也多,央視改版有不同的意見,當然可以理解,不過說成是自殺,在我而言,好像是太誇張的說法:總的來說,至少央視新聞版版後,給人的印象是比以前「爽」了不少,新聞的編排也間或給人驚喜,就好像是早前牙買加飛人保特,在柏林的田徑世錦賽,再刷新一百米紀錄,就被拿來當頭條新聞--換了是被謔為「CCTVB」的無線,以至其他電視台的新聞節目,相信也不會/敢拿來當頭條罷。

與人討論央視的舉措,最後總會扯到一個不能避免的問題:「新聞聯播」何時才會變?聯播雖然是全國同時轉播的節目,有其獨特的「身份」,但是放在改版過後的央視的背景裡,尤其是新聞頻道,一天廿四小時有廿三點五小時都是新形象,但偏偏每晚七時到七時半,無論畫像、音樂、報道方式以至新聞編排,就是完全不變,換個說法,就是突兀得很。

我的看法,是「新聞聯播」太難改,難在於它的「政治味」太重。正如維基裡的描述指出,聯播的宗旨是「宣傳黨和政府的聲音」,在這個最高指導原則之下,無論是表達形式、編排等等,都得一一讓路,正如今天(周二)的聯播,就是足足二十分鐘、胡錦濤到新疆考察發表談話的過程。就連即晚十時的晚間新聞,也是照播不誤,之前的新形象,統統消失。

所以說,不僅聯播,就連央視其餘時段的新聞,怎樣改也好,飛來飛去,也飛不出一道政治的五指山,最多只是政治因素,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是少的問題而已。而此刻的現象,是在一般時段,是央視可以發揮想像力,但是一到「政治徵召」的時候,就要乖乖地聽黨和政府的話,為其服務。悲觀點看,就是只有「非形而上」的變動,真正的「改革」仍然十分遙遠--一直說央視的變動是「改版」,而非「改革」,一字之差微言大義,此為證明。若果要真的全改,恐怕是官媒分家,才有可能實現罷,但這是在此刻,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我的十五套

近一星期都忙極。近日在Facebook及友儕間的泊,都流行「我的十五套電影」的現意--正如有閒寫寫k post,沒有特別的題材,拿來填填版位也不錯。閒話少說,去片:

一.Lawrence of Arabia《沙漠梟雄》:永遠的第一。大氣魄、壯麗的大漠風光,還有經典的配樂,要為Epic一字寫注譯,拿這套電影就可以了。另外,本人經常發的白日夢,就是如果中了幾千萬六合彩,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租一間大戲院,借這套電影的拷貝,然後請一眾朋友和我看一次,還是設有中場休息的那種!(不過今晚又是搣飛...)

二.Vertigo《迷魂記》:希治閣絕大部分電影都好看,不過《迷魂記》是我的最愛。一來我是占士史釗活的粉絲,二來希治閣拍三藩市拍得美極,那年到三藩市,也特地去電影中的景點「朝聖」(不過倒沒有在Fort Point,學金露華跳海,哈)。忘了,還有Bernard Herrman的配樂,打從Opening Sequence就愛死了。

三.The Godfather Part I and II《教父》及《教父續集》:怎能忘了這「(一)套」電影!百看不厭。

四.Singin in the Rain《萬花嬉春》:這裡的長期讀者,都知道我是音樂劇迷。真基利與佛烈亞士堤,兩者擇一,我會選前者,而真基利最好看的音樂劑,肯定是《萬花嬉春》,全片絕無冷場,要Cheer me up,選這套沒錯:make them laugh

五.Clockwork Orange《發條橙》:寇比利克這套電影,「好玩」程度可能不及《密碼一一四》,「血腥」可能不及《閃靈》,但發人深省度,肯定是第一。Free choice,還是讓政府以冠冕堂皇的理論,去剝奪我們的選擇權?對比此時此地的驗毒爭論,更是擲地有聲。

六.Shawshank Redemption《月黑高飛》:經常在想,這套電影當年遇上《阿甘正傳》,真是流年不利,因為光芒都被後者搶去,但是「耐看」度計,應該是《月黑高飛》大勝吧?每一次看到Andy逃獄成功,留下那本揭到《出埃及記》的聖經給獄長時,都要拍爛手掌!

七.Twelve Angry Men《十二怒漢》:是亨利方達的一九五七年舊版。「對白是電影的靈魂」的最佳教材。

八.Some Like it Hot《熱情如火》:荒誕的情節,加一流的對白,還有美得冒泡的夢露,What can i ask for more?

九.Notting Hill《摘星奇緣》:愛情片會選這套。一來是對於倫敦的偏愛,二來喜歡劇情的清新,三來嘛,一介平凡人最後奪得美人歸,簡直是凡夫俗子如我者的終極夢想...還有那句Indefinitely

十.Casablanca《北非諜影》:大抵任何男士,看了這部電影都想當一回Rick吧?為了崇高的理想,甘願放棄大美人,還要這麼「有型」!We will always have Paris,帥呆了...還有那段《馬賽曲》大戰Die Wacht am Rhein一節,看一次都想叫Viva la France,哈哈!

十一.《家有喜事》:好像沒有選港產片...周星馳的電影,要選其中一套,非此莫屬。罕有的四對主角(連關海山及李香琴都計算在內的話)都有精采演出,絕無冷場,是電視每播一次,就會乖乖地看足一次,同時明知下一句對白/場口會是甚麼情況的程度!

十二.Goodfellas《盜亦有道》:《教父》系列歌頌黑幫,《盜亦有道》就是將黑幫的真面目還原,當然還有馬田史高西斯的功力,那段在夜總會的長鏡頭,是令人目瞪口呆。附帶一提,當年操刀譯《盜亦有道》的人,真是值得一讚。

十三.《天空之城》:總能給我選一套卡通片吧?這可是兒時記憶的一部分啊!

十四.City Lights《城市之光》:最後一幕太.感.人.了。

十五.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桂河橋》:本來想選大國民,但還是敵不過我對大衛連的偏愛...

免於恐懼的自由

雖然說,通寶日記的主人,對本泊以至本人,有著在我看來莫名其妙的不滿,幾年下來多次對我「單單打打」,起因不就是幾年前--事後看來--一場無謂得很的論辯(其實...好像不涉及他本人),至於不作回應,一來是根本犯不著,二來是看著對方如此「鍥而不捨」,我也替他感到「辛苦」。但得說,我仍是有定期閱讀對方的文章,因為對方對於本地時事以至政界,有著別樹一格的觀察及評論,可讀性其實很高。當然,對於他的價值觀及立場,我也不是完全認同。

這個情況,直到較早前改變。數天前如常造訪,卻發現對方已經成了Protected Blog,應該是他設定、批准的人,才可以登入閱讀罷。雖說這不是封泊,但是卻有類似的效果。依稀記得,我在對方改變設定前,所看到的最新一篇文章,是就朱凱迪被律政署追收法律費用,所發表的一些評論。後來在另一個網誌「思想花園」,找到部分原文:

通寶可不知甚麼背後動機,只想反問一句:「官府可以不追數嗎?」嘿,答案很清楚的是不可以。喂,那筆數是堂費一部分,是法庭判官府可收回的,是公帑喎!由是,官府有甚麼理由可以不去追收?要知道,公家部門,應收的款項不收回,得要獲批准撇賬。此情況下,實在看不出誰能作到一個可信納的理由支持撇賬。何況,這個理由隨時可給查數的揪秤,甚至給昃臣道審問!

當然,有些always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人會說自以為士是為公眾利益,故官府可以此理由免數。哈,如果通寶做查數的肯定即時會問:「有甚麼標準,又誰去定?」然後再問:「如果成立的,為甚麼向來在此方面寬鬆的官老爺會判他們給堂費?」接著,便會拿出此案的法官判案書編號HCAL 87/2007大聲的說:「睇清楚先好講啦!」

這篇評論,似乎引起了另一名著名泊客黃某的不滿。一來見到黃某聲討對方的檄文,二來在前述通寶日記原文章的評論,也有提到黃某的「手段」--動用人肉搜索,找出對方的個人資料,並就此作出投訴(因為假設是通寶日記的作者是一名公務員)。作為一個局外人,我推斷是網主暫時避避風頭,但是見到另一名泊客,也就是前述的思想花園,也因為此事受到牽連而宣布封泊,我倒覺得事件好似有點不妥。

意見大可不同。即使立場相左,討論的基礎及焦點,終究還是事實,而非流於廉價的人身攻擊。我的態度是,看到自己不同意的東西,有心有時間有精神的話,不妨一辯(或曰討論、發表一己私見),覺得根本不值一哂的話,那末連理會也不用。然而在這此事件中,令人感到憂心的,是連「不同意」的自由也沒有--黃某不同意通寶日記的觀點,鼓吹採用的,是令對方「收聲」的手段,縱使人肉搜索不是犯法,但是這種跡近於威脅的手法,收到令對方噤聲的效果,這又是對言論自由的Disservice了。

胡亂想起「免於恐懼的自由」這句話。放在這事件上,或者可以解說成:斷沒理由因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而遭受其他人不合比例的威脅,被迫作出最終犧牲自己應有言論自由的規避行為,以免因對方威脅而受傷害。如果因為僅僅不同意,或不滿對方的言論(認為律政署追數有理VS認為律政署追數無理),就用上如此手段,這種「你不仁我不義」(是否「不仁」,也值得商榷!)的邏輯,實在危險得很!正如大大小小的人肉搜索事件般(宋生的東南西北記載了不少),不少源起於一些網民/民眾心目中的「不中聽」言論/行為,但是大夥兒找出了對方底細,逞了一時威風,取得精神上的快感後,卻有可能帶來寒蟬效應。

我也曾與友人談過,通寶日記背後的主人的身份,當時我們都猜想,「他」可能是名公務員。但是見到黃某信誓旦旦的如是說,我倒想問問,可有找到Smoking Gun?推論需要證據支持,但是現在看不到證據,卻倒見了「疑似已被證實的推論」,這實在與黃某的一貫做事方法非常相似:先大鑼大鼓宣告某人的罪狀,之後說證據稍後奉上--但是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見到有人如此這般的行為,令我想起當年的麥卡鍚。看過有人流傳的宣言,不禁聯想到上一篇,城池就是自己拱手相讓的,近日某些人的作為,似乎又在引證這個情況,實在可惜。

借鑑/膨脹

讀第五三八《三聯三活周刊》,〈讀者來信〉欄一篇《香港「接訪」親歷 》十分有趣。投稿人在本地立法會做過實習,說的是一次接待申訴的過程。

本來將這篇文章掃描好的,但原來雜誌的網站也有這篇文章,那我就不囉囌了--不過我最著意的,是最後幾句:

議員直接處理申訴事項,在政府和市民之間建立了一道「減壓閥」。事前建立這道「減壓閥」,比事後增添「滅火器」,來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動盪更小。雖然政治制度不同,但我以為內地可借鑑的東西並不少。

或者署名「胡健」的投稿讀者,在意的是立法會處理民生訴求的方法,而非政治上的功能,值得內地官員借鏡,但是這不也是反映出Check and balance的好處麼?然而,正當有內地民眾,頌讚立法會某些功能時,我們又怎麼樣?就是有人說立法會「拖住後腿」,「自我勢力膨脹」。立法會權力分配如何「騎呢」,大家心裡有數,現在還要鼓嚷,真是「神又係你,鬼又係你」--老兄,Give me a break!

多年前讀過有一比較中港台的話:「大陸太革命,台灣反革命,香港不革命」。我不懂說甚麼香港有甚麼優勢的「大話」(grand narrative),只覺得如果要說香港終究要要沒落的話,其中一個「死因」就是(自以為)太過政治正確,將原有的好東西都打爛掉。長城的原意,是要防衛外敵,但更多是籠裡雞作反,結果連長城也不用打,外侮就入來了:對比上面引述的文章,還有那些政協的話,真是啼笑皆非。

匆匆.走過.台北四日


在西門的蜂大咖啡:一天的好開始

上星期到了台北四日。全團五人,只有一人曾經到過台灣,人人都有想去想玩想吃的東西,但是時間太匆匆,雖說是四天三夜的行程,但是航班的安排,令實際行程只有三日多一點,再扣除交通行程,還有種種不能預計的因素,結果大夥兒心目中的行動清單,能實現的應該是一半多一點吧。不過若沒有遺憾的話,就沒有重遊的意欲了--常言烏雲總有金邊,這次去不了想去的地方,就是下次再去的動力。

這次台北行,論第一印象,就是一個「熱」字。三十四、五度的天氣,令本來在北投浸溫泉的打算幾乎落空(後來幾乎本著拚死的精神,去浸了一會,嘿嘿),回到台北,舉凡一踏出室外,不消一會就會變得大汗淋漓,弄得主要活動都要迫在晚上進行,也影響了行程,真是有點可惜。

至於吃,公園仔說,台灣的街邊小吃有點調味過度,我平生第一次到台灣,吃過的街邊小吃不多,炸雞排、阿給固然吃過,風味是有,一吃難忘有點談不上,但就是體驗了。有趣的是,台北小吃多與炸有關,北京人喜歡吃烤的,在關注吃得健康關注得過份的香港人眼中,這些都是熱氣得不得了的東西,但是在我眼中,兩地人吃小吃,倒真的有點共通之處。另外,鼎泰豐的小籠包當然好吃,不過最好玩的,是大伙兒去了一間叫「橋頭」的店子吃火鍋,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好吃--題外話,還見到明星呢。

吃畢竟花不了多少錢,畢竟不是每頓都是珍餚百味。「敗」得最多的,還是台北車站後的一大堆唱片店。本來是打算隨意走走的,但是走進大眾五大的古典唱片部,就真的是情不自禁地,抱著一大堆唱片結帳,因為怎麼計,它們都比在香港買便宜,另一個原因,是他們有不少店藏,都是我在香港找來找去到都是找不到的,結果「大出血」不止,回港的行李,應該有三分之一就是這些戰利品。反而是書沒有怎麼買,因為一來買唱片買得太兇,二來也沒有太多時間行書店(都是拜一眾「好友」之故),唯一一本收穫,就是在鼎泰豐等入座時,在旁邊的金石堂,找到一本說華格納歌劇的著作。

四天台北太匆匆,印象說深談不上。要粗略來說,是腳步沒那麼急、比較閒適的城市,不像香港一味拆拆拆起起起,橫街小巷、夜市市集,竟有點舊澳門的味道。朋友說故宮博物館不好看,但是我卻認為,當中的藏品真的不得了,只恨時間實在太少,還有幾個想去看的地方沒有到,一切都留待下次吧。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