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讀《壹周刊》,「肥佬黎」的專欄《事實與偏見》的題目是「Blog是報紙的諍友」,原文只有訂戶才可看,不過已有人在Google Group將全文貼出,不想買雜誌的可按連結到那裡看看。
不打算談黎智英在文中對Blog的看法,反而看到他寫不認為Blog可以取代報紙的功能的一段,卻令我有他想。該段文字如下:
我不認為blog可以取代報紙的功能,那極其量只是個社交平台——讓人們透過網絡對話,建立互相信賴的關係、無所顧忌地抒發意見。這就好像在酒吧跟自己友毫無顧忌地高談闊論一樣。
有趣的是,黎智英以酒吧「夠自由,但不嚴肅」的特徵,來形容網誌的意見交流功能。我對這一段文字較為敏感,是因為本月三日至四日,在英國倫敦舉行的 “We Media London Fourm” 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這個論壇由美國的The Media Center舉辦,今年協辦的是英國廣播公司及路透社(兩者均特設相關的網誌或專題網站),主題是對傳媒及公民新聞(Citizen Journalism)的信賴。在這兩天的會議中,來自BBC Radio One的節目主持Nihal Arthanayake,認為網誌雖然可提供資訊及娛樂,但畢竟可信程度不高,若要汲取新聞資訊的話,最終還是會使用傳統媒體(Mainstream Media,或MSM):
“As far as blogs are concerned I am addicted to myspace.com. But ultimately it is like talking to someone down the pub. I would not go down the pub to talk about the Chad elections. People still want news and news from an unbiased perspective. Don’t confuse the two things.”
(取自英國《衛報》的大會報道網誌)
同一時間,大會亦委託民調機構Global Scan,在美國、英國、埃及、南韓及巴西等十個國家,就當地人對媒體的信任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網誌在被列舉出來的十種新聞媒體中,可信程度「包艇」,僅得百分之二十五的受訪者認為網誌可信,認為不可信的亦幾乎同樣多(兩成三),但同一時間亦有近半受訪者,認為難以介定網誌可信與否。
這一兩年網誌之風愈吹愈盛,不僅國內不少人稱去年為中國的「博客元年」,在幾個大型入門網站的鼓動下,博客數量也呈爆炸性增長,就連台灣誠品書店所出版的《誠品好讀》,在三月號中也以《We Blog當我們部落格》進行大型的專題報道。在這片網誌熱潮中,我經常聽到這樣的一個理論,就是網誌(或草根傳媒)會取代傳統媒體,就連文首提到的黎智英的文章中,所引的傳媒大亨梅鐸,早些兒也曾發表過「必須擁抱互聯網,否則會被淘汰」的言論。總之,對於網誌之類屬於Web 2.0的東西,我聽到的盡是一面倒的讚歌。
不過我這個人比較「執拗」,當言論盡是一片讚美聲時,我總懷疑會是一場泡沫。沒錯,網誌與草根媒體在近幾年,在不少事件上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如去年倫敦炸彈襲擊中,由親歷其境的人所拍下、並立刻放在網站的現場圖片,又或是網民質疑前CBS主播丹拉瑟,在報道布殊涉嫌逃避兵役一事中所援引的文件的可信性,最後促使丹拉瑟下台謝罪等。但是除了快捷及「踢爆式回應、指正」之外,網誌在傳統媒體中,還有甚麼構成挑戰的地方呢?其實嚴格點來說,我現時所看到的草根媒體及其報道,都是網民因地制宜,正好在事件發生時位於新聞現場,所以能比傳統媒體更快地報道新聞,但是這種「快閃傳媒」(Flash Media,Instapundit.com的Glenn Reynolds在其最近推出的新書 “An Army of Davids” 語,頁九十五)大多在新聞事件後一哄而散,他們的報道亦含有極高的偶然成份--也即是說,有自己「挖」新聞進行原創報道的,比例可說是十分小(即時想到的另一個例外,是去年世貿會議舉行期間,獨立媒體的報道)。當然,草根傳媒的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做記者」,利用愈來愈便宜的科技進行報道,不過當絕大部分的草根傳媒記者的Mindset仍是「就地報道」時,反而令它難以持續進行建立可信度。
也許,這可能是Andy Warhol所言的「每個人都可以出名十五分鐘」(“15 minutes of fame”)的變奏,但是當人人都可可利用網絡搶佔先機,進行「十五分鐘的獨家報道」時,這種稍閃即逝的性質,卻難以令一般讀者/受眾對新興網絡媒體改觀,換句話說,即是會持續令一般人覺得草根傳媒是Amatuer者居多。黎智英及Nihal Arthanayake,都將網誌比喻成為酒吧,正是因為酒吧的「入場門檻」(或可以用Accessbility來形容)比較低之故,然而大眾現時的思維,是將這種隨意性與「不專業」畫上等號,而大部分人將專業(Amatuer的相對)和可信任(Trust)掛勾時,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前文所引述的Global Scan調查,會發現網誌的信任程度會這樣低。
當然,在Global Scan的調查中,信任度最高的首三位是全國電視台、全國/地區報紙及地方報紙,這些傳媒機構存在已有一段時間,要相比之下顯得十年「年輕」的網誌,在這麼快的時間內與傳統媒體在可信程度並駕齊驅,恐怕只是天真的想法。不過我又想到,網誌掀起的熱潮,吸引了大量民眾的參與,這種Mass的性質,卻令網誌世界如浩瀚大海,要突出實在不易--作者確是將內容推(Push)到網絡世界上了,但是又如何在資訊的注洋中吸引到其他人的注意呢?我想起「網絡暴民Jacky」早前提到「劣Blog驅逐良Blog」的理論,就在人人都寫網誌時,水準參差在所難免,但是比較差的總佔多數,往往令好的被埋沒(甚至是給人網誌「冇好嘢」的印象),或者這將導致網誌在可信程度的成長路上,還有極漫長的路要走。
我不諱言網誌有抗衡傳統媒體的作用,網絡上臥虎藏龍處處,專業人士比比皆是,他們監察傳媒並挑出錯處,或比在傳統媒體工作的人員更快更先報道新聞,令在傳統媒體工作的人現在更加小心,不能一味靠估,所以我會認為Glenn Reynolds所言,「網誌熱潮標誌著大傳媒所揮舞的巨大權力告一段落的開端」(”the blog phenomenon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to the tremendous power wielded by Big Media in recent years.” ,前引書頁九十二)是確有其道理。不過說到網誌可取代報紙,我則認為是言過其實,說是互補不足較為可取。
「就在人人都寫網誌時,水準參差在所難免,但是比較差的總佔多數,往往令好的被埋沒(甚至是給人網誌「冇好嘢」的印象),或者這將導致網誌在可信程度的成長路上,還有極漫長的路要走」這個問題相信是關係到網誌究竟是大眾的還是小眾的。如果網誌是一個大眾平台,多人寫一定無可避免,水準參差亦是必然事實。如因不想「往往令好的被埋沒」,而抗拒網誌作為一個大眾化平台的發展,似乎,網誌到最好就會變成另一個「傳統媒體」。
個人認為,網誌門檻低反而對社會更加有衝擊,當人人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產生的力量應該會比只得一兩個人去說大。同Jacky 所說一樣,我們要做的,相信是要建立一些平台或利用其他工具,令「往往令好的被埋沒」盡量可以減少。
雖然近日Blog 界的不同爭論,令我很質疑Blog 會或做成令一個「公共領域」,成為影響社會的一個平台。但,香港Blog 的普及都只是兩年左右吧,下一步應該是面對風氣的問題吧。
還有,網誌的功用未必是成為新聞平台,因為個人根本沒有那種資源,所以網誌會否取代報紙,反而會是一討論評論的空間。
「香港Blog 的普及都只是兩年左右吧,下一步應該是面對風氣的問題吧。」
<-因為最近發生的事(主要在mysina那邊),我可能都有這個想法,但不知道是否就是這樣…
又或,要面對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
又或,根本沒有所謂甚麼問題不問題的(處理不處理?),由它自然成長…
:p
酒巴討論吹水,也可以很有見地。網誌力量集合起來,可以對現存的扭曲傳媒作出指責,從而監控/改進傳媒。如果這股力量夠強和夠影響力的話,對傳媒和讀者也是雙贏的局面。
網誌風氣吹得好話,令更多人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可訓練獨立思考。如果能從而改進更多人對傳媒逆來順受(又要罵又要買)的態度,就很不錯了。
當然,以上只是理想的說法。只要大家身體力行,寫好網誌,盡力而為就好了。
我相信大家寫BLOG
原本都是為自己
至少最初最初是吧
那就開開心心的寫下去吧
不用介懷外界的眼光
劣BLOG驅良BLOG也好
不嚴肅也好
由它去
無須花時間說服一個不肯走進圈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