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所見,所聽,所思,所想的東西。

8.09.2005

二千五百,太貴了吧?

昨晚在網上看到柏林愛樂樂團(Berliner Philharmoniker)將在十一月來港,演出兩場音樂會的消息(兩晚節目表可見此),本來十分想去,但是一看到價錢,就立刻打退堂鼓了--最便宜的票已經是三百大元,然後第二便宜的是八百大元(!!),最貴的是二千五百大元,教我們一眾不屬高收入階層的愛樂者而言,怎能負擔!

我想,這兩晚音樂會,可能又是像之前李雲迪剛贏了蕭邦鋼琴大賽後,來港首個音樂會那般,變成所謂高官名流及上層社會競相出席的場合罷?即使不是,這樣貴的價錢,倒不如將「彈藥」留給在明年香港藝術節的訪港的MTT及三藩市交響樂團,甚至計畫外出,親到柏林聽他們的音樂會還要划算。

想起村上春樹在記述旅歐三年的著作《遠方的鼓聲》中,曾寫過他人在國外生活,不知不覺會變得漸漸謹慎起來,買音樂會的門票,即使最貴的門票比在日本國內音樂會的最貴門票便宜,也會令他「很傷腦筋」:「要是在東京,一萬圓的票都會毫不考慮就買的。」(<電視,小丸子,普列特爾>,台北時報出版:《遠方的鼓聲》頁二七一)

我的態度與村上是恰好相反--也許他是長住,我是遊客之故也。

iPod Nano and iTunes Mobile

一如所料,Steve Jobs 在三藩市宣布蘋果電腦的新 iPod 及 iTunes 系列。iPod Mini 光榮完成歷史任務(也想不到它這麼「短命」!),其位置由只有一點五安士重、薄如一枝鉛筆的 iPod Nano (右圖,via Apple Computer)代替--嘩,用上「納米」一詞,潮爆!

至於另一個傳聞已久,又成為事實的東西,就是蘋果與摩托羅拉合作,推出可運行 iTunes 的手提電話--Motorola ROKR E1。電話暫時由美國 Cingular 獨家發售,兩年合約價約二百五十美元

iPod Nano 分兩個規格,2Gb 版賣二百美元,4Gb 版賣二百五十美元,不過對於我--一個已擁有 iPod 的人--而言,如果要買多一部輕便的 iPod 的話,我想我仍會選擇 iPod Shuffle。看來 iPod Nano 還是針對追新款的潮人,況且,二百五十美元而只得 4Gb ,又似乎貴了點...

至於 ROKR E1(左圖,via Apple Computer),即使它日後在港發售,但對不起,我想我是不會買的。一來我的電話用的是3G電話,為了播歌而換回第二代網絡(它是一部三頻電話),有點「戇居」;二來--容許我迷信點--在我用「冇得撈啦」牌子的電話的那幾年,總是諸事不順,當我轉投N記陣營時,運氣也隨之好轉(信不信由你)。所以,對於這件產品,我只有說「不」了。

又,香港的蘋果電腦網上商店,已有 iPod Nano發售

Related readings:
Reuters: Apple unveils new iPod/cellphone
AP: Apple Launches New ITunes Phone
BBC: Apple unveils iPod phone hybrid

N. Ireland 1-0 England


Dejected England staff and players (Reuters via Yahoo! News)

Outplayed. Outclassed. And I am outraged.

Need I say more?

7.09.2005

分店開張

旅行回來了,迅即投入工作,幸好在旅行時也有看有關颶風的新聞,到了我回港收拾颶風過後的「爛攤子」,也未算完全「甩BEAT」,只是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新聞,和除颶風以外的其他新聞,也一時感到手足無措。

結果打算是在回港後動筆寫的遊記,到現在也未開始。也打算將遊記在此刊登的,不過想來想去也不太好,因為這些都是之前發生的事,如果這裡既登遊記,又登最新的文章的話,相信對於看這裡的人而言,又是一次「資訊超載」的經驗罷?

所以,橫豎提供網站寄存的公司,老早提供多一個MySQL的戶口,也有Subdomain的餘額,所以開了一個專門刊登旅遊文字的Blog--Travel Blog。那裡現時只有一篇文章,但日後會陸續增加遊記及在旅行時拍下的相片,各位有空的話,就請移玉「鼠」到那裡看看,謝謝!

5.09.2005

記事三則

其一.這是甚麼標題?

九月二日晚,在倫敦希思路機場上機回港。坐的是國泰航空的班機。登機口旁的報紙架,放了不少當日出版的香港報紙--多得國泰現在有航班在香港時間當日下午出發,於倫敦時間同日晚上抵達之故。不過我沒有拿報紙,因為背上一袋,手上兩袋也。

在機上,坐我斜對面的女生,在航班上途打開當天的《明報》來看,我的視線隨意瞄了一瞄,看看報紙有甚麼報道。賢仔被斬事件,鋪滿了幾版--不過事發時人在英國,沒有怎麼留意--跟著,看到這樣的標題:「美林案被告殺夫囚終身」。

噢,這宗新聞,英國的報紙也有報道,至少我在《泰晤士報》《衛報》也看過(猜想:一來這涉及外國人,二來發生在前殖民地之故)。不過看著這條標題,我好生奇怪:為甚麼用上了「美林案」這三個字?

美林,Merrill Lynch,大家都非常熟悉,投資大行也。標題用了這間公司的名字後加上一個「案」字,究竟案件是涉及美林這間公司,還是在美林打工的人,還是要表達的原意:美林董事被殺案?再者,「美林案」這三個字,我只會聯想到八十年代的「佳寧案」,那麼,噢,難道是美林出事乎?

也許,要以十個字來起題太難,但是上述這十個字,似乎扭曲了意思。我想,十四字的雙題--「美林董事被殺案 妻子罪成囚終身」--會好一點罷?

其二.大小報紙雜誌

也是上周五的事。當日早上邊飲咖啡邊讀《衛報》,第二頁的置頂新聞,是《衛報》宣布改革版面剪報Image):從下周一(九月十二日),報紙將放棄傳統的大報(Broadsheet)形式,改以法國《世界報》及意大利《共和報》所用的「柏林式」(Berliner)大小來印刷。柏林式的大小,介乎大報與小報(Tabloid)之間,《衛報》的姊妹報刊《觀察家報》,則將在明年改版。

《獨立報》及《泰晤士報》,都已在較早時候改以小報大小的形式出版,首先改版的《獨立報》,在改版後的銷量上升,因此《泰晤士報》也決定跟隨。想這次《衛報》改版,也可能因為想增加銷量。是成是敗,還有待觀察。

只是在周六回到香港後,返抵家中看到廳中的最新一期《明報周刊》,原來也在大小上進行了改革--我家買了一本「微型版」《明周》,大小與一張A4紙差不多。當然,雜誌是小了,不過頁數沒有怎麼增加(就Book B的情況而言),但是要拿出街坐車時看則方便得多,因為沒有以往大大本時的累贅。

難道,「大」刊物「縮水」出版,是大勢所趨?

其三.從標題到報紙到颶風到布殊

Reuters via Yahoo! News

說起標題及報紙,想起英國的免費報紙,原來除了在地鐵站派發的 “METRO” 外,街上也有一份叫 “The Standard” 的東西免費派發,情況就有點像現時的《都市日報》、《頭條日報》及《AM730》的情況般。當然,倫敦還有一份晚報-- “Evening Standard” ,所以中午及下午時間在倫敦街頭,還會有人叫賣/派報紙。

《標準晚報》在中午時及傍晚時的頭版標題都不同(至少,報道上周伊拉克人踩人慘劇時,數字就有不同),不過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報道颶風卡特里娜吹襲新奧爾良後,當地一片混亂時所用的一字題: “ANARCHY!” (無法無天!)

颶風卡特里娜,連日來成為英國報紙的頭版新聞,本報傳媒也大篇幅報道。布殊以至聯邦政府反應緩慢,成為眾矢之的,事件似有變成政治風暴之勢。結果今日(星期日)布殊內閣成員空群出動,先有國務卿賴斯到阿拉巴馬州視察,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及參謀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也到路易斯安娜州及密西西比州視察,被指只顧對外反恐,忽略國內自然災害問題,但後者也是職務之一的國土安全部長切爾托夫,則擔當對外發言人,出席多個電視網絡的訪問節目,「解畫」去也。

布殊在這個即將來臨的秋天不易過。首先要收拾颶風留下來的爛攤子,恰巧/不巧的是,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倫奎斯特也在周六病逝。眾所周知,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是政治角力場,之前布殊提名、接任較早前辭職法官奧康納羅伯斯,其參議院確認任命聆訊將在周二開始。但是首席法官突然出缺,即使羅伯斯的任命獲通過,最高法院仍是少了一人,換言之,一但出現保守自由兩派對決的裁決局面時,四對四的票數情況,不是沒有可能。

布殊在周日發表的聲明中說,他將盡快提名接任倫奎斯特的人選,不過美聯社的報道同時指出,布殊雖然面對聯邦最高法院同時出現兩個空缺的問題,但是他可以使出奇招,就是修改羅伯斯的提名,直接提名他出任首席法官一職,從而將法官人數維持在九人的局面--因為奧康納曾表示,她將留守法官一職,直至她的接任人選提名獲確認為止。無論如何,布殊就聯邦最高法院法官人選的任何舉措提名,都會成為國會內共和民主兩黨,以至美國社會保守自由兩派的角力場所,而且,還要是兩個戰場:這回有好戲上演了。

4.09.2005

回來了


倫敦眼登高觀光去!

在飛機上「被困」十多個小時,終於在今日傍晚回到香港--唉,剛剛才執拾了行李內的衣服及買來的紀念品,明天又要上班了。

在倫敦十天,做的事不算太多,一切都是隨意進行,「行到邊睇到邊」,但那些老早決定要做的事,就已經全部完成了!這次旅程的Highlight包括:

*聽了五場Proms音樂會(雖然Royal Albert Hall熱到飛起!)
*看多了一次《孤星淚》(看了這麼多次,依然百看不厭!)
*在牛津看了一整天,真正感受牛津之美(不少學院的教堂都很美)
*泡吧看足球比賽,與平時在香港外出「睇波」的感受完全不同
*上了倫敦眼(終於!)
*與另外一百萬人,參加了諾丁山嘉年華(好好玩!)
*到Abbey Road的EMI錄音室「朝聖」(Beatles forever!)
*參觀了不少博物觀、畫廊(強烈推介:邱吉爾博物館
*行書店、唱片店

整理遊記需時,日後再和大家慢慢分享吧!(如無意外,應該另設新Blog刊登遊記)

3.09.2005

Hong Kong, my Home

Dear All,

Time flies! Now I am in Heathrow Airport, waiting for my flight back to Hong Kong - and my trip to London now comes to the end. So, see you all again when I arrive in Hong Kong on Saturday night!

Alex

Pages (3): «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