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五三八期《三聯三活周刊》,〈讀者來信〉欄一篇《香港「接訪」親歷 》十分有趣。投稿人在本地立法會做過實習,說的是一次接待申訴的過程。
本來將這篇文章掃描好的,但原來雜誌的網站也有這篇文章,那我就不囉囌了--不過我最著意的,是最後幾句:
議員直接處理申訴事項,在政府和市民之間建立了一道「減壓閥」。事前建立這道「減壓閥」,比事後增添「滅火器」,來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動盪更小。雖然政治制度不同,但我以為內地可借鑑的東西並不少。
或者署名「胡健」的投稿讀者,在意的是立法會處理民生訴求的方法,而非政治上的功能,值得內地官員借鏡,但是這不也是反映出Check and balance的好處麼?然而,正當有內地民眾,頌讚立法會某些功能時,我們又怎麼樣?就是有人說立法會「拖住後腿」,「自我勢力膨脹」。立法會權力分配如何「騎呢」,大家心裡有數,現在還要鼓嚷,真是「神又係你,鬼又係你」--老兄,Give me a break!
多年前讀過有一比較中港台的話:「大陸太革命,台灣反革命,香港不革命」。我不懂說甚麼香港有甚麼優勢的「大話」(grand narrative),只覺得如果要說香港終究要要沒落的話,其中一個「死因」就是(自以為)太過政治正確,將原有的好東西都打爛掉。長城的原意,是要防衛外敵,但更多是籠裡雞作反,結果連長城也不用打,外侮就入來了:對比上面引述的文章,還有那些政協的話,真是啼笑皆非。
最重要的是,立法會真的有獨立於政府的議員,又有權去罵政府(雖然未必迫到政府做事),才能做到「減壓」的效果。
難道搬去大陸,叫民眾上訪去找人大代表,就解決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