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M730》有兩篇文章,經常在Facebook之類的社交網站被人不斷轉載,一是小交的葉詠詩的〈香港人的修養哪裡去了?〉,二是李祖喬的〈港式理性〉。前者在七一遊行後見刊,後者是七一前的文章,不過受到的待遇,驟眼看來,有天淵之別。
葉指揮的文章一出,劣評如潮,看文章在Facebook轉載後,文底的一連串討論甚或罵戰,得要花不少時間及心機去看。正如這篇文章所指出那般,葉指揮只看到了當日報道七一遊行的新聞報道中,一名男子向當值警員「兜口兜面」大力吹哨子的一幕,而沒有究其原因,就輕率標上「不理性」的標籤。也得老實說,我是明白為何會有人好像葉指揮那般,對如此行為感到「嫌惡」,或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形容詞:「不舒服」。我相信,一般人看到這個情況都會認為,那名對警察吹哨子的男人,是存心在警員作出挑釁、意圖逞一時之快吧。
嫌惡也好,不舒服也好,但是在作出這樣的判斷之前,亦需要了解一下事件的背景,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可能在較早時候,於崇光百貨門口動彈不得多時,也可以曾經與在場的警員有一些口角,等等;再遠些看,他也是一名被政府的連串問題,迫得忍無可忍,要上街宣洩對政府的不滿。這是前因。
但得說明,就此事例而言,即使「前因」多麼的強力,我不認同有關的「後果」。我亦不認為,這樣做會對達致目的--譬如說,爭取普選、要求「狼振英」下台等等,有任何的幫助,反而是給那些不願究其前因的人,一個反對的理由。只是可惜,葉指揮在事件中沒有應有的思考,還扯上了聽音樂會的禮儀這些議題來成文,一來舉證失當,二來亦貽笑大方。至於有人在網上說,他的丈夫是警界中人,又或是她在國內有音樂事業,所以就有這樣的觀點,就顯得以背景論、出身論去作攻擊,亦是失焦矣。
的確,回歸十五年,香港仍然是亂七八糟,令市民的訴求顯得理直氣壯,但是透過類似七一遊行的形式,去展現民眾力量及宣示不滿外,我們又如何去爭持更多人--尤其是好像葉指揮等、這些「沉默的大多數人」的支持?這是我在七一前後,感到鬱悶的地方。正如之前所說,「吹哨子男」的行為,在那些不願深究原因的人眼中,是徒添多一個反感的理由。我讀李祖喬的文章,即使同意文中對一些「自命」理性的人作出當頭棒喝,我同時亦隱隱感到,一股「我爭取民主/公義/反對政府」,所以我比你更「高尚」的思維在背後。這種帶 “I am holier than thou” 的態度,不僅帶點傲慢,亦對勸說更多人去支持爭取民主,沒有太多的幫助。
在這個地方,「理性」已經是一個遭到污辱的字詞。去指出此地不少人的「偽理性」可以理解。但是帶著睥睨色彩,去批評、嘲諷、恥笑不與他們為伴,上街爭取民主的文章,在七一前後,成為了主流論述,除了在勸說/爭取支持的效果很弱之外,亦很容易被站在對立面另一方的人,以一些似是而非、以糖衣包裹邪惡的歪理,去迷惑那班尚待爭取的人,在宣傳戰是下下之舉。我相信勸說的重要性,但是現時的民主派,不是有人太龜縮,就是有人以激進的手法行事,沒有「中庸」的那一派去做游說的工作,反而罵戰四起,這是我認為要感到可惜的。
我希望看到的是clash of ideas,給人在一個資訊齊備的背景下,作出一個選擇。或者我這種不合時宜的想法,會被人稱為龜縮主義,又或者形容是與建制派同路吧?
尾三段說得好
是尾三那段
你好!我們很喜歡你的文章!
在不久將來,我們將會成立《主場新聞(www.thehousenews.com / http://www.facebook.com/thehousenews)》- 一個新類型的新聞觀點媒體。內容主要由我們的新聞資訊Curator,擔當原創報道及新聞聚合的角色,在云云的資訊大海中,收集、組織、策劃、再送到讀者眼前。所以《主場新聞》不是傳統意義下的新聞媒體,我們的目標,是要聚集我城的觀點,成為社會議題的推手。
網站形式將會接近剛剛拿到普立茲獎的《Huffington Post》,為了保持獨立,我們不涉及外來資金,長遠來說廣告是收入來源之一,但我們不希望受制於廣告商,而是希望能夠吸引相同理念的廣告商和我們合作,建立新的傳媒生態。一如開頭所說,我們很喜歡你的文章,同時感覺到大家的觀點很接近。在未來的日子,我們將會不定期地轉載你發表過的文章、博文。將聲音集結起來,成為公民社會發展的土壤,建立香港這個屬於我們的主場,希望將屬於大家的觀點,聚成一股香港主場的氣勢,揚我正氣。
如果你真的強烈超級極度反對我們轉載你的文章和觀點(希望不會!),請回覆這個留言,我們會將你從名單剔除,江湖上再聚吧。
祝安好
《主場新聞》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