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四日的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終告一段落。當我今日看著奧巴馬的演說時,聽到他說「改變不是源自華盛頓,改變會降臨華盛頓」,突然想起占士史釗活主演的電影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雖然奧巴馬不像片中的Jefferson Smith般,被人坑害,不過無論電院還是現實,兩人都是初出茅蘆的參議員,也同樣幹出一件大事,也真有點「戲如人生」的味道。
四日的會程,看到的是不斷強調「傳承」。打從第一天愛德華甘迺迪上台,到之後希拉莉、克林頓輪流力撐(是否全心力撐,則各有說法矣),最後是奧巴馬在丹佛野馬的球場的八萬多支持者接受提名,就是不折不扣的由民主黨的甘迺迪家族,到九十年代興起的「克林頓機器」(Clinton Machine),傳到現在的奧巴馬。再念及奧巴馬這次選擇發表接受提名演說的地方是個球場,而民主黨對上一次這樣做,已是甘迺迪在一九六零年於洛杉磯,加上八月二十八日,是馬丁路德金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日子,奧巴馬在演說中提到羅斯福、甘迺迪,呼喚這些響噹噹的人物,強調自己是民主黨精神的接棒者的意味,就十分明顯了。
已經有人指出,在這次民主黨大會舉行之前,選情呈現膠著狀態,已經穩奪提名的奧巴馬,除了極高姿態的外訪,就好像擦不出甚麼火花出來,難怪民調顯示,共和黨的麥凱恩支持度可以超前奧巴馬。事實上,奧巴馬的曝光率雖然高,也甚受傳媒歡迎,但是對不少人而言,除了那句「Yes we can」之外,對於奧巴馬的政策又有幾多?(從這個調查可見一二)因此,奧巴馬在周四的接受提名演說中,主力談政綱,少了以往民主黨初選時那些具振奮人心力量的言詞,也是可以理解的。
美國大選兩張牌,一張經濟一張外交,奧巴馬明顯地在演說中,選擇了前者為主打,相反後者的著墨是明顯的少。在他的經濟綱領上,可以看到的是一幅極為rosy的圖畫:為九成半家庭減稅、十年內終止對外國石油的依賴、為在美國創造就業的公司提供稅務優惠、改善醫療等等,但是這些期票,能否在奧巴馬入主白宮後兌現,我還不敢太看好--難怪他要祭出甘迺迪的 “intellectual and moral strength” 了。
至於外交方面,奧巴馬主要談的是伊拉克、阿富汗及反恐,但是在「新冷戰」--美國與俄羅斯就格魯吉亞、東歐部署導彈防衛系統--的威脅湧現的今日,奧巴黑只談 “renew the tough, direct diplomacy” 又似乎有避重就輕之嫌。猶記得奧巴馬在民主黨初選開始時,曾表示一旦當選,他願意與伊朗等國家的領袖會面,現時他的政策已有所轉移,但即使拜登說,在外交政策上,「麥凱恩是錯的,奧巴馬是對的」,但是這仍是不夠,仍是他的弱點,將成為麥凱恩的攻擊重點(所以,我是十分期待兩人的辯論的)。
由希拉莉到克林頓到奧巴馬,民主黨現時向麥凱恩的開炮目標,是將他描述成「布殊再多四年」,總之就是「布殊=麥凱恩」,不過麥凱恩在共和黨內可以說是屬於「異類」--如果籠統點說,共和黨的路線是保守派主導的話,那麼麥凱恩頂多只算半個保守派。可以預期,十一月大選之前,奧巴馬追打的是麥凱恩的經濟政策,麥凱恩追打的是奧巴馬的外交經驗,真是有如克林頓在演說中的一句:Sounds familiar?
無論外界怎樣看奧巴馬的演說,但是他作為美國史上第一名黑人總統候選人,確是一個值得記入史書的大事(這篇報道很有趣,值得一讀),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希拉莉。她在黨大會的發言,以及她要求全體黨代表支持巴馬的一幕,搶鏡程度不亞於奧巴馬。要指望態她的演說,就可以將全數支持她的選民過戶給奧巴馬,無異是天方夜譚,不過無膺置疑的是,希拉莉雖然拿不到提名,但她絕不是被wiped out,只是她當甘願繼續當參議員,期待四年後東山再起,還是期望奧巴馬入主白宮後,被委以重任了。
a few months ago, doris lessing was discussing the life-expectancy of barack obama, should he win the race to the whie house, he would probably not last long, a black man in the position of president, they would kill him.
after what happened few days ago, the nobel laureate’s remarks now seem grimly pres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