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愛.誘.罪》(Atonement, 2007)

私見以為,祖韋特執導的《愛.誘.罪》(Atonement)是一套看後令人感到惆悵的電影,要很有系統地談它,不是一件易事,就只有以非常粗略的筆記形式談談它吧--正確點說,是看這套電影時的感受及聯想。

*Robbie被Briony坑害入獄,只因為後者看到的是事實的部分(姊姊差不多脫得清光,然後跳進水池),及事件的表面而非內裡的底蘊(Robbie給Cecilia的信件),在Briony將事件的零碎片段組成有意義的全象的過程中,她利用了自己的聯想力,去將貌似毫不相關的事件,以「Robbie是色情狂」的主題將它們統一起來,結果故事是編織了出來,但是卻與事實的全部相差更遠。

從「救贖」--亦即是電影片名的原意--的角度視之,Briony出於對Robbie的恨意(也許起源在於她十一歲時的那次含蓄的示愛,加上潛伏心裡的、與Cecilia的爭奪),以為她為連串事件賦予、主題統一的解讀就是事實,但這卻是出於人性的脆弱(妒忌)而犯下的彌天大錯,也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Briony後來尋求贖罪的行經。

*「救贖」的主題往往令我聯想起天主教。如前所述,人性往往脆弱,也不是像天主教教義所指那般,是全能及全知的,因為只有上帝才會全能及全知。人既然不能全知,就只有自行將自己所看到的東西給予意義以串連,十三歲的Briony就是這樣做。但是這種意圖令自己與上帝平起平坐的行經,卻通常以失敗告終,聖經舊約裡的巴別塔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即使不從宗教的角度出發,人類自以為給予零碎的事件意義後,就是事實的全部,但這卻不是必然。在看電影的首半部時,看到Briony拼砌事件時,我想起基斯杜化路蘭的作品《凶心人》(Memento),片中的主角因為失憶症,但是在輔助他拼砌有意義的事實的相片、便條的「協助」下,最終還不是出現了與事實相差極遠的結果嗎?

*Briony在二戰時當了護士。其姊Cecilia說她可能是要贖罪才會放棄進劍橋而去當護士。當電影中Briony讀出她給Cecilia的信件時,畫面是她不斷擦洗醫院用具的片段,還有之後為傷兵清理傷口、以及將自己的手猛力擦洗,到後來她去安撫那名垂死的法國士兵以後,護士長那把冷冷的聲音,也是下令她擦去臉上的血跡--我當時想到的是:怎麼她的臉上會有血跡的?

我會覺得,這些擦洗的動作,倒卻與天主教中「受洗」,將「原罪」洗去的行為有點呼應。即使這不成立,Briony出力擦去血跡及污跡的行為,也與莎士比亞《麥克白》中,麥克白夫人夢遊洗手,以圖除去自己的罪責同出一轍,且看莎翁的文筆:

麥克白夫人  去,該死的血跡!去吧!一點、兩點,啊,那麼現在可以動手了。地獄裡是這樣幽暗!呸,我的爺,呸!...甚麼?這兩隻手再也不會乾淨了嗎?算了,我的爺,算了;你這樣大驚小怪,把事情都弄糟了...這兒還是有一股血腥氣,所有阿拉伯的香料都不能叫這隻小手變得香一點。啊!啊!啊!
--莎士比亞:《麥克白》五幕一場(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說到底,「救贖」是為誰而作呢?是為錯被當事人「老屈」的受害者(片中的Robbie及Cecilia),是為了自己的良心,還是高高在上的上帝?

老年的Briony(噢,Vanessa Redgrave!)出版《救贖》這本書,清楚交代自己小時錯怪好人的行為,手段是通過為兩人撮成一對,還以兩人清白及一個Happy ever after的結局,以令自己可以心安理得,但是即使像電影中交代那般,Robbie死於敦刻爾刻的海邊,Cecilia死於被大水所淹的地鐵隧道內,以致Briony不能在那個下午般,到Cecilia的家中進行告解,但是除此之外,她就已經沒有其他的機會?

在Briony前往姊姊家前,她到教堂看Lola與Paul Marshall的婚禮,無論這個場合是她想像出來與否,她也沒有在神要在場反對Lola婚事的人站出來時,站起來大聲反對。隨著年月的增長,涉及事件的人物全部不在人世以後,Briony再次利用想像力(或美其名曰:創作意念)去令事件獲得圓滿的結局,然而這是否令她的良心好過一點,我實在是有點疑問,因為最後還是自欺欺人而已,更遑論透過這個虛構的結果,從上帝處獲得救贖了。

*撇開自己的認知中,對敦刻爾刻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的認知不論(相比史書的描述,電影中的敦刻爾刻實在是太平靜了),電影那一幕「一鏡到底」的拍攝,確是令人十分興奮的,不過昨晚再回讀本月七日《紐約時報》的影評時,卻發現影評人對這一段故事的評價不怎麼好,因為拍攝的技巧蓋過了戰爭的殘酷(The impression left by a long, complicated battlefield tracking shot is pretty much “Wow, that’s quite a tracking shot,” when it should be “My God, what a horrible experience that must have been.”)

雖然《紐時》的影評對《愛.誘.罪》的評論實在不太客氣,我對此不太能同意(尤其是執筆人說這套電影 “an almost classical example of how pointless, how diminishing, the transmutation of literature into film can be” ),但是上段有關一鏡到底的話卻是說得甚「中」。我也得坦承,我是明知電影中這段是會一鏡到底的,結果就是太留意如何拍這段鏡頭,而忘了片中的細節!

*電影首半段的時代,是三十年代中期的英國,留意到的是上等階層外表看似優渥、無憂的生活,背後往往是虛偽,和壓抑了的情感,還有不同階層之間的猜忌--正如在Briony想像出來的那個告解之訪般,Robbie對她大嚷,她的家人還是不接受他這個來自下等階層的人,到最後還要聯手整他。

好像近年凡是描述這一段時期的英國的電影,也有這樣的主題--因為我想到羅拔.艾特曼數年前的那套《高斯福大宅謀殺案》(Gosford Park)。

*老實說,我不太喜歡Keira Knightly,也不太喜歡她在《愛.誘.罪》的角色,我是不能自拔的喜歡十三歲的Briony的角色的,Saoirse Ronan的氣質,簡直叫人一見鐘情。另外,也很喜歡電影簡約的配樂,叫我想起《此時此刻》(The Hours)中Philip Glass的風格,但如果由Philip Glass本人操刀,則將是Perfect矣。

延伸閱讀:
冬之谷:Atonement
芸淡風輕:Atonement
Orangutan House:小說《Atonement》
餘弦棧:Atonement--寧願我懲罰自己
Donald Kwan:《愛‧誘‧罪 Atonement》: 心裡難退的戚戚然…
Zo:期待已久的《ATONEMENT》
4res:《愛誘罪》:愛情、戰爭、命運的唯美史詩式鉅作
網絡暴民:贖罪與真相 – 愛‧誘‧罪
--

這是本泊本年最後一篇文章,僅祝各位新年快樂!

14 Responses to “雜談《愛.誘.罪》(Atonement, 2007)”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Windows Windows XP

    這電影我想去看,所以你的文章暫時「未能拜讀」,唯有說句「新年快樂」!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我的理解是﹕電影前兩部份的內容是將 Briony 老年時寫的贖罪小說拍出來﹐所以對於 Briony 不在場的部份都依然是基於她的創作﹐而不一定是絕對事實﹐雖然這個版本已經比她害人的供詞貼近現實得多。而戰場上的場面我覺得是故意表現得超現實和凄美﹐而不是現實戰爭的殘酷﹐來表達出這依然來自一個不在場者的建構。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Windows Windows XP

    周公子︰今日剛一條友看完這套戲,回來就看到你這篇文章,真巧合。
    雖然散場時竟然聽到有人話中段瞓著了(!!!),但我自己也挺喜歡這套戲,也十分認同你所講,Saoirse Ronan氣質很獨特,找她演13歲的Briony,很能演出那種帶點倔強與自負的味道。我也愛它的ending,鬱結似解未解,甚有餘韻。
    至於教堂那一幕,又會否是你太理性?可能那一刻,她根本也不敢相信,原來自己一直「屈」了好人的事實,而茫然不知所措….
    順祝 新年快樂!
    三年前全賴你幫我砌機的K :-)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Windows Windows XP

    講古佬:也祝你新年快樂,希望你快點看這套電影,也寫點東西與我們分享。

    Stannum:今日再細想多一次電影情節,你說的也可能是對的,但那樣的話,豈不少由Robbie被捕帶走,其母親用雨傘怒打警車之後,全部情節--包括Robbie與Cecilia在倫敦重遇--都是Briony想像出來的?

    K:真好,又多一人看了這套電影。我承認我理性呀,也難免帶點批判的思維看Briony在教堂那一一段戲,但是正如我回Stannum所述,很可能那一段戲也是她想出來的,旨在為之後在Cecilia家中認罪的那一段戲鋪路哩。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本來在猶豫看不看這套戲,聽你說Saoirse Ronan氣質令人一見鐘情,便想快些去看。Briony是整個故事的靈魂,Cecilia只是個配角,可惜宣傳都集中在Keira Knightly身上。

    Briony十一歲時的示愛,書中說她過幾日便忘記了,她並不恨Robbie。Briony只是個愛幻想,好勝的小女孩;看了Robbie那封信後,便認定他有罪,是小孩的正常反應。我覺得Lola早知道冤枉了好人,卻不作一聲,還以此作向上爬的籌碼;她才是真正的帶罪之身。

    Robbie的經歷,應該是Briony憑他和Cecilia的書信想像出來的。書的結尾也提到Briony和Nettle(跟Robbie在Dunkirk出生入死的的士兵)有聯絡。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Windows Windows XP

    orangutan:不就是嘛,我覺得電影(應該原著也是?)的主角才是Briony,但是宣傳卻擺在Keira身上,還要宣傳那場全裸戲,到我在戲院看時,感覺就是「下?咁咋?!」真是有冇搞錯。你說人人都有罪,我也同意啊,這樣想的話,就真的切合Atonement中「人人都有罪」的含蘊了(原諒我吧,看見這個字真的會往天主教那邊想!)。我想,我是時候看一次原著了。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Windows Windows XP

    電影音效好用心.人物性格則沒深度, 由頭到尾沒多大變化,都像標籤了,忠奸分明.講故事從不同角度說同一件事, 有趣味, 易吸引人, 但是, 重複幾次後, 技窮了, 叫人納悶.

    小女孩有氣質, 姊姊穿綠色晚禮服好漂亮.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Windows Windows XP

    我也剛剛看了,所以現在才來翻舊文,電影比我想像中要豐富和深刻。

    Briony 我仍有有「死性不改」的感覺,我覺得由始至終她都是沒有看到是誰,直到她看到 Lola 結婚,她又為自己的記憶添加內容而已。

    荷里活近年都有些喜歡「一鏡到底」的拍法,有好有壞。Atonement 的處理手法的確會令人分心。我認為一鏡法最適合緊張的動作場面,例如 Children of Men 裏 car chase 便抓著人的神經一起緊張到尾,然後才驚覺「原來是一個鏡頭過的啊!」添上幾分配服…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1 on Ubuntu Linux Ubuntu Linux

    laviehk: Keria Knightly是個美人沒錯,但是除之就外就…好像沒有了。

    Jacky: Briony是否死性不改我不太敢斷言,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自robbie被警察拉走之後,所有劇情都是Briony自己的小說中抽出來的,要到尾段接受訪問時,才有回那丁點的真實。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Keria Knightly演技真是毫無長進
    又頻頻出鏡當女主角
    實在不禁懷疑英國有這麼缺人才嗎

    明明優秀人才一大把阿
    卻讓廖化當先鋒

    Saoirse Ronan前途無量!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到後來她去安撫那名垂死的法國士兵以後,護士長那把冷冷的聲音,也是下令她擦去臉上的血跡--我當時想到的是:怎麼她的臉上會有血跡的?”

    那是因為她為那傷兵再包紮而雙手染了血跡,then 血跡才染到她臉上…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How can you criticize some one by just seeing part of her(Keria Knightly) performance?That’s pointless.If you have ever watch Pride & Prejudice,you will definitely admire her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女人之見, 我的愚見.

    http://hk.myblog.yahoo.com/[email protected]/article?mid=55&prev=56&next=24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