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 for '小日子'

雜記

其一

陶囍在今日《明報》專欄談惡作劇。陶囍認為,多數恐作劇沒有惡意,這可能是事實,但是對於被整的人,那種不知為啥而忙/勞心/折騰,成為了別人的樂趣,對我而言,倒是極端無聊且有點過份。我素來不喜歡對別人搞惡作劇,亦不希望別人對我搞惡作劇,因為這是一種費時失事的行為。

再作一點聯想。我亦不明白為何有些人總是油腔滑調,說話無半點墨,卻總是博得旁人(尤其是異性)的歡心。

或者會有人說,我是個極端板起面孔的人吧。不過做人還是得老實點好。

其二

讀十二月號的《小日子》,劉奕成的專欄說:

「世界上大部分的交通卡,都命名為『一卡通』,顯然是從卡的角度來揣想的。香港的叫『八達通』,英文是Octopus,是從路網、商店網的角度來想像的,要把人攬緊緊。」

劉氏曾在台灣的悠遊卡公司做過高層,不懷疑他對世界各地同類系統的認識。不過由英文名字,進以想像到以八達通以商為主,作出「不夠人的角度」的結論(因為他寫只有台灣的悠遊卡,名字是從人角度來懷想的),則似乎有點想太多了。即使octopus的另一義八爪魚,確是要把人攬緊緊,但是「四通『八通』」不是亦以人為想?雖然,「悠遊」二字確是文雅得多。

其三

《金融時報》駐京記者Simon Rabinovitch長文報道葉詩文(見十二月八日Life and Arts疊)回國後,早前在黃山復出參加賽事。文中提到,他訪問央視的游泳記者後,反倒成為央視的採訪對象,因為他要寫關於葉詩文的報道。Simon的結論是:「中國相當渴求外國肯定她在游泳界取得成功。(China is hungry for external affirmation of its accomplishment in the pool.)」

早前和友人在臉書談起我早前為文記之、《經濟學人》「馬英九是笨蛋」報道一事。友人說,「台灣由傳媒到政客….對外國有關台灣的評論咁有興趣;大陸對外國勢力報導甚緊張,一句講晒,自己信心不足!」Simon的經驗,相信又是佐證。

《練習》及《小日子》

我喜歡看雜誌,大概閱讀雜誌在我閱讀的比重中,應該是比讀書籍為多。不過總覺得香港沒有甚麼雜誌好讀:總是一味叫人買買買,要不然就是過於浮誇,總之就是題材過於狹窄,千篇一律。

每天都台灣旅行,都有人託我買當地的雜誌回港,上月到台北短遊,也不例外。不過在抵台第一日的深夜,在書店閒逛時,發現上圖這兩本新雜誌:《小日子》《練習》 ,當下就買下來看看。《小日子》是雙月刊,定位是「享生活誌(Life Design Magazine)」;《練習》則是月刊,定位又與《小日子》稍稍不同,是靠近「生活態度(Lifestyle)」多一點。不過讀罷兩本雜誌,倒發現它們都是先設定好主題/專題,然後文章都圍繞這個專題出發--好像《小日子》創刊號說的是「早餐」,《練習》試刊號是「一個人」,再細分為「創作」、「居住」、「工作」等一個人的範疇。

對我而言,這正是台灣雜誌有趣、可愛的地方。市場分類、定位精細,不少題材都有其專有的出版物,而且還要印刷精美,懂得「留白」的藝術,沒有港式雜誌的壓迫感(就是不斷資訊轟炸的感覺)。至於初讀這兩本雜誌的感覺,就是《練習》所嘗試的主題比較宏大,涉及人生的命題,但並不學究、沉重,而是現今都市人的經歷--好像第一期說「一個人」,下一期的就是來一個顛覆,探討「在一起」;《小日子》就是一本「過好生活」的雜誌,比較輕鬆一點,主旨是生活中可以尋找得到的小樂趣,附加藝文生活的資訊,倒令我想起林文月一本書的名字:生活可以如此美好。

與其說這兩本是雜誌,倒不如說是「主題書」比較貼切。以前曾每期買下《網絡與書》(Net and Books),很佩服他們在每期的特定主題下,引申出來的多個角度,其視野之闊,令我大開眼界。但可惜的是,它們出了二十期之後就停下來了。不過《網絡與書》與《小日子》及《練習》相比,也確是Bookish多一點,沒有太貼身。直覺以為,如果《小日子》及《練習》堅持到自己的風格,前景應該不錯的,至少我會期待並購買這兩本雜誌書的未來數期。據《練習》在面書的專頁說,本地Page one也有售賣,不過《小日子》在兩個月後出新一期時,看來又得要在網上訂購寄來香港了…又或是託在台北的親戚代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台北之旅期間,也買了《誠品好讀》的「複刻版」。它的主題也是雜誌,半本用來回顧過去十多年,台灣雜誌的發展,也有訪問《小日子》及《練習》的負責人;至於另外半本,就是重印零一年七月號的《好讀》,那期的專題也是雜誌。所以這本「二零一二年四月號」的《好讀》,對台灣的雜誌發展提供了一個粗略的回顧,而新舊內容對照來讀,也是十分有趣的,因此也值得推薦。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