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淚》

聖誕假期期間終於去看了《孤星淚》電影版。拖了多天才願動筆寫這篇,可能是因為我對這套音樂劇太有感情,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入手評這個電影版吧。畢竟自《孤星淚》一九九六年在港演出以來,連同在倫敦看的演出,我大概已經看了至少十次,還沒計手上兩個版本的唱片(一九八五年倫敦版及一九八九年交響樂全版)被我翻聽多次呢。

在討論《孤星淚》電影版時,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說電影版好看的人,十居八九沒有看過原裝版;說電影版不好看的人,十居八九都有看過舞台版,當然也有例外,但是實屬極少數,是用五根手指數也嫌多的情況。這或者可以說明,太愛舞台版《孤星淚》的人去看電影版,可能會因為先入為主的印象太深,致有「新不如舊」之感,又或者以舞台版當成標準,然後拿電影版來比。雖說這樣做有點不公平,但這亦不是很正常嗎?

我在看罷電影版後,在自家的臉書留下了三個字:不喜歡。我首先不喜歡的是演員的「歌唱表現」。正如前段所說,拿舞台版或唱片去與電影演員比,縱有不公,我亦一早有了心理準備,知道羅素高爾、曉治積曼等演員,都非科班出生,不能要求那麼高,但是正如友人所說,一聽到羅素高爾開口唱歌,就進入了電影/音樂劇原著小說的名字《悲慘世界》。尤其是Javert這個角色,是舞台版--個人認為--最突出的角色之一(其餘包括Eponine及主角Valjean),他的首本曲Stars,是他對「執法」的謳歌,藉此以明其剛直不柯之志,唱起來慷慨激昂,但是羅素高爾唱起來,只可以用「溫吞水」來形容,平平無奇,或者如《紐約時報》這篇所言,羅素高爾沒有一把有說服力的聲音。

縱或有人認為他有演技(這個我亦很懷疑),但是也彌補不了唱得差的遺憾。我還是認為,Philip Quast在八九年唱片及十周年大匯演的版本,才是對版的演譯。

曉治積曼的Valjean,縱比羅素高爾好點,但聽上來總是怪怪的,大概是因為他經常變調(?)的緣故。反而驚喜是Amanda Seyfried,她唱Cosette令我有「驚豔」的感覺,Samantha Barks在倫敦有演Eponine(除了舞台版,還有廿五周年大匯演),表現亦好。至於不少人討論的Anna Hathaway,我承認我偏心及有粉絲心態,但我的確很喜歡她唱的I dreamed a dream的...這簡直是催淚的演譯啊(極度不客觀泊主的OS)。

另一個不喜歡的地方,是電影版所涉及的到的「處理」。舞台版長達三小時,電影為了長度而稍作「濃縮」可以預期,但好幾個劇情的轉折忽然沒有了,反而顯得突兀。在舞台版中,Valjean當市長時,見義勇為獨力抬起木頭車,將被壓著的人救出來,在旁目睹一切的Javert,就想起了他追捕多年未果的Valjean:

(Javert)I have only known one other
Who can do what you have done
He’s a convict from the chain gang
He’s been ten years on the run
But he couldn’t run forever
We have found his hideaway
And he’s just been re-arrested
And he comes to court today.

Valjean之後「挑戰」Javert說,Javert可能是找錯人,他可能才是要拘捕的人。電影版沒有了這段,一來令之前鋪排Javert力大無窮,惹人起疑的作用等於零,二來亦失去了之後Valjean陷入兩難掙扎的「導引」。

電影版另一個令我覺得不習慣的地方,是歌曲的編排有所調動。將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調後一點,我還可以理解,但是Eponine在舞台版第二幕,送信給Valjean後才唱的On my own,調至那麼前就實在令我覺得太怪了(我在戲院中慘叫了一聲),即使有Samantha Barks的歌音也不能補救。雖然自首演至今,歌由有增刪,次序有改動,但是我仍覺得不習慣,還有還有這裡減一點那裡減一點--好像是Eponine死前唱的A little fall of rain就縮短了--得出來的結果是太「急就章」,正如Jacky所說

好些曲目已編得很短,歌一首接一首,還未及回味,新劇情又展開了。結果是故事不夠力推動角色的感情,而只能靠演員大頭演技演唱,難免有點空虛。

舞台版雖然長,但不令人覺得「難啃」,亦不會覺得一味「衝衝衝」,我想是歌曲的編排「緩急有致」的功勞。我很喜歡的舞台劇一幕,是學生起義失敗被全殲後,Javert來到現場視察及找Valjean的下落,首先他爬過了雜物,看到台上屍骸遍地,然後舞台開始轉動,轉出雜台的另一面,見到死也死得很英俊(笑)的Enjorlas(幸好電影版還保留他倒吊死的一幕!),舞台再轉一百八十度,觀眾再見到Javert坐著沉思,然後劇情就轉到地下水道的一幕。期間音樂是Bring him home,多麼感人,多麼諷刺!

寫了這一段,其實想說的是,《孤星淚》舞台版除了音樂之外,舞台設計及調度都亦很出色。與另一套長壽音樂劇《歌聲魅影》有華麗佈景不同,《孤》舞台好玩之處,就是寥寥可數的道具,通過不同的組合,可以變出不同的場景,好像是貧民窟、學生起義的路障;Valjaen住宅的大閘及工廠的操場;Marius唱Empty at empty table,及Eponine唱On my own,更只是用燈光做出空空的酒吧,及一片蕭索的巴黎街景。這種簡約的手法,既不會叼了音樂及歌曲的光,亦可以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是很高明的做法。

但是由舞台搬到電影這個媒介,就肯定出現難題,因為總不能將簡約舞台設計,照單全搬到菲林上。但是《孤星淚》電影版強調「本真」,處處力求重塑十九世紀的法國風貌,再加上好像這篇所言,導演Tom Hooper近乎Obsessive Compulsive地用上大特寫來拍演員唱歌,我又會覺得,畫面的細節太多,搶去了音樂的風頭,令歌曲的感染力打折了。但是「有沒有更好的改編方法」這個問題,我是不懂答的,我只會認為,《孤星淚》音樂劇中,音樂的比重感該稍大於視覺吧。

最後想說一句。看到不少評論《孤星淚》電影版,都說這是「歌劇」改編,甚至連名人也作如是說,亦看過有人寫道,稱不習慣電影像歌劇般「由頭唱至尾」云云。但得指出,就是《孤》電影版已經是有對白了(我很驚訝),二來《孤》不是歌劇而是音樂劇,而它的形式又與我們香港人所認識的音樂劇不同,在搞清歌劇與音樂劇的分別之餘,亦需認識音樂劇也有不同的形式,不是一味只得如Mamma Mia、Chicago之類,否則說出來就貽笑大方了。

2 Responses to “《孤星淚》”


  • using Google Chrome Google Chrome 26.0.137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Hugh Jackman 算是科非出身吧, 唱開 musical, 拎過 tony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17.0 on Windows Windows 7

    大概是因為跟回原著小說的情節,
    讓gavroche 送信給Valjean,
    結果就把On my own 調前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