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電腦新知' Category

Page 2 of 14

My attitude on Latitude

星期四早上看到新聞,說的是Google推出名為Latitude的服務,香港也是首批可以玩這個新玩意的地區之一(不過多次試圖輸入手提電話,來取得安裝的連結,都是遇上「伺服器繁忙」的回應)當時同事對這的第一個反應,是跡近「有甚麼人會這麼無聊,會玩這種東西」的論調,我當時就回駁說:「可別忘記,這個世界有不少科技Geek,還有很多人喜歡試新東西呀。」

看過Google放在YouTube的宣傳片,算是對這個服務有了多一點理解,簡單點說,就是通過手提電話將機主自己的位置,發放到Google Map中,發放資訊的方法,可以透過手機訊號(通過手機與訊號發射塔的距離去計算出來)、無線網絡及衛星定位。這樣的玩意,Google Latitude不是首創,二月號的Wired雜誌(右上圖),其中一篇文章,就是作者Mathew Honan,在iPhone安裝了名為WhosHere的軟件後,談及用了數星期後的感覺。Honan在文章中,寫到他在這幾個星期中,透過將自己的位置上載,得到的好處倒有不少,好像找到好吃的地方、呼朋喚友作樂、甚至是找到更便宜的入油地方等,至於私隱問題,他倒認為不是甚麼大問題。

我在看到的幾篇報道中(好似這篇),都見到Google強調,已做了相當措施,去解決Latitude服務潛在的私隱問題(也有影片介紹這些方法),可以見到,現時Latitude服務,只限於朋友家人之間的通報位置,Honan的文章中所提及到著數,暫時與此無緣,不過朝著這方向發展(根據用戶位置,提及廣告資訊)也不是沒有可能。不過正如文章中,Honan的太太質問他,為甚麼要向一大批素不相識的人,通報自己的位置及行動那般,我為Latitude的出現(及其好玩程度)而有點興奮時,也會有點猶疑:我們為啥而這麼熱衷去公布自己的行為呢。

當然,Google的Latitude,不像Honan玩的WhosHere,不過無論是哪個軟件也好,在此一刻,除了讓我們知道朋友身在何處的Fun factor外,我能想到的,就是滿足我們在科技發達之下,去知道對方一舉一動的欲望。雖然我自己相信,某程度上,人在網上只要夠警覺,還是可以將自己保護得好好的,不過用到像Latitude的服務,又似乎將自己公開得「太超過」--雖然Google說,可以將自己的位置暪報到去其他地方,甚至是將自己隱形,但用上瞞報的話,那豈不是乾脆不用更佳?PC World這篇文章的作者,羅列三大理由不用Latitude,雖然有點激烈,但是他的第一點意見,倒是與我的想法是相近的。

我此時不懷好意,想到了一個例子。幾年前曾經問過朋友C,有沒有興趣買一部3G電話來用,當時他的反應,是斬釘截鐵的「不」,理由是不欲他的女友,透過視像功能知道他身在何地,不過他最近還是抵受不了潮流的誘惑,買了一部iPhone來玩,還責問我為何不跟潮流,加入他的行列(真慚愧,我雖然用3G電話,不過不常用他的功能,聽歌的iPod,更是五年前所出的第三代版)。雖說Latitude現時未適用於iPhone,但日後推出後,說不定C的女友,會偷偷的將軟件安裝到C的iPhone內,然後私自啟動功能,然後廿四小時全面追蹤,看看C有沒有「不軌行為」,嘿嘿。

都說我喜歡新科技新東西,但是在某些領域,還是守舊的很。《宋飛正傳》中的George,曾力陳「不同的George」不能相撞,否則就會「死亡」,正如網上網下生活,我相信總有些時候,是希望得分開時且分開罷。現在此刻你問我的話,我會答暫時不用了,事因我也沒有這麼大的興趣,去八卦其他人此時此刻在何處,理由是:知道了,又如何?

啟事一則

修了一個星期的「麥迷你」回來了,換了光碟機,一切都好,唯一遺憾的,是修理前被困光碟機內的一張dvd丟失了,幸好只是廿多元的大陸版影碟。

過去一個星期,要重開買了五年多的「老牛龜」,不過蘋果的鍵盤用在視窗上,竟然打字奇慢,還要經常打錯字,結果回家都沒有怎麼開電腦,現在電腦回家,上網生活也終於回復正常了。

雅虎=病虎(?)

成王敗寇,從來都是商界的規律,楊致遠也不例外。今日(星期三)打開報紙,楊致遠辭去雅虎行政總裁一職的消息,有不小的篇幅,同時「追查」楊致遠究竟幹了甚麼事,令雅虎如此不振:盈利下跌,股價低迷--甚至有人寫道,楊致遠年初力拒將雅虎賣給微軟,是出於對微軟的憎惡。楊致遠如此「落魄」,自然也成為JOT的「開鍘」對象(但最經典的還是這張),漫畫看上來很好笑,但是當中暗含的批評也十分嚴厲。

昨日友人傳來連結,著我如果對雅虎的消息有興趣的話,可以在找到更多資料。看罷這篇文章,令我感到納悶的是,雅虎以流量計、熱門程度計,也不是差得到那裡去,但是公司為何近年的風頭會被Google搶走,最終令楊致遠要辭官求去的原因,我始終想不通。當然,作為行政總裁,楊致遠絕對不合格:市儈點說,行政總裁就是要為股東謀利益嘛,但是自去年上任以來,雅虎股價跌個不亦樂乎,有人來收購又要拒絕,換轉我是股東,我也一定呱呱叫。

不過有趣的是,雅虎在明顯不是徹底Obsolete的情況下,比如說--至少本人如是--有不少網上活動,都要依賴雅虎提供的服務,找新聞,我會選擇雅虎新聞(因為可以找到通訊社的原稿);查財經資訊以至貨幣兌換率,它的財經版基本上可以滿足我的需求;每到聖誕節時要發電子賀卡,我這個懶人都會只上雅虎的網站(雖然近年的選擇愈來愈少!)。相反經常拿來與雅虎比較的Google,服務沒有那麼多之餘,我也只是搜索功能和Gmail的忠實用戶。但是為何雅虎給人「頹」的感覺?

美聯社在星期二一篇有關楊致遠辭職的新聞上,最後一段是這樣寫的:

But while Yahoo focused on developing more content to entice consumers, Google focused on honing its search technology to help people find whatever information they needed anywhere on the Web. The strategy paid off as Google built a platform that served up ads that were tied to the requests entered into its search engine, helping to it eclipse Yahoo as the Internet’s most powerful company.

誠然,論搜尋功能,Google比雅虎贏一大段距離,但這個差別,就可以簡單歸納為一勝一負的原因?我會覺得,雅虎雖然在很多方面都有提供服務,但致命傷是這些服務不是「最好」。影片分享、網絡相簿、即時通訊以至社交網絡,這些網民都需要的東西,雅虎不是沒有,但是別人提到這些服務時,第一個聯想到的品牌,十有八九都不是雅虎,而是YouTubeMSNFacebook等。

但對我而言,另一個吊詭的情況,是即使雅虎提供的服務是「最好」的,也仍是輸給別人。就拿Flickr作例子吧,這個相片分享網站功能強得沒話說,我認識不少人都認為,是值得「心甘情願」每年付款去使用它的專業服務的,但是要「用盡」它的功能,卻又是一個痛苦非常的過程。結果現時看得最多分享相片的地方,竟然就是Facebook--我其中一名在雅虎工作的朋友,曾經慨嘆說過,Flickr不是被其他同類網站打沉,而是被Facebook打敗!

兩個看似自相矛盾的情況,其實可能說明,在互聯網業中,「專做」比「廣做」強,更易突圍的情況。我會覺得,雅虎由開始至今,十多年了,都是強調入門網站的身份,就是沒有一個突破點,換句話說,就是高不成低不就。互聯網變革之快,十多年已等同百年老店,也許是「入門網站」這個招牌,拖累了整個公司罷。

換個角度看,為何別人如Google者,推出新東西時會有這麼高的媒體注意度,但對雅虎的動靜(別忘記,雅虎也不是沒有推出新服務的)卻置若罔聞?這當中,除了涉及跟紅頂白(或追捧「風頭躉」)的因素外,又會不會是雅虎發展「多年」,已經失去方向(這絕不是楊致遠當行政總裁這年多間的事了),或是綜合服務式網站已經「被叮」(私見認為不是)?提出這一點,不是要將雅虎「沒落」的責任,推至傳媒身上--雖然這是一個easy victim--但是某程度上,當我們看到Google、Apple等公司,有甚麼新東西出現的時候,那種持之不斷的Wow,變相令雅虎的Buzz不斷被壓小,情形令我想起大學時,曾經學過的Spiral of silence理論...

這一天,Howard Dean應該很高興

周三早上一直睡得不好。雖然睡意還是驅之不去,但是始終擔心奧巴馬「一旦」會輸掉選戰,結果一早起身打開電視,看各位電視台的新聞直播。手指不斷在遙控器上遊走,看到十一時多,見到奧巴馬已經取得超過二百張選舉人票,見到即將完成投票的州份,是西岸的數個州,心中暗叫:有了。果然在這裡中午十二時正,加州、華盛頓州等西岸州結束投票,各電視台隨即宣布奧巴馬當選,心裡終於放下大石,此時想到、在Jaiku留下的說話是一個單字:Done!

如何讚揚奧巴馬麥凱恩的演說,又或是論述奧巴馬當選總統的意義、又或是今後美國政經如何發展之類的文字,大家周四打開報紙,都會有海量的數字,我不打算再寫了。反而想談一個人:現任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迪安(Howard Dean)。

別人也許會提起,四年前的大選,民主黨的克里,如何僅負於布殊手上,但是換了是我自己,除了迪安之外,都不會記得民主黨在選出克里做總統候選人前,民主黨的初選究竟有多少人、甚麼人角逐--除了迪安之外。曾經由佛蒙特州州長的迪安,在當時的民主黨初選,曾被視為異軍,因為他使用互聯網來籌款,以及動員支持者,結果不但他籌得的款項比其他角逐者多,本來名不經傳的迪安也一度行程看漲。

不過迪安最後也還是敗下陣來,留下的「經典一刻」,是他在艾奧瓦州初選得第三後,對支持者所發出的「迪安尖叫」。不過迪安的競選手法,預示了互聯網確實有其效用,當年的WIRED也有相關的報道--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就是這迪安的手法發揚光大。

此話怎說?在這次民主黨初選中,奧巴馬面對的是「勢力龐大」的希拉莉,不過奧巴馬不但在選舉中贏了他,最為人矚目的,是奧巴馬陣營的吸金能力,遠勝希拉莉的陣營。當時《經濟學人》指出,希拉夢的籌款手法過時,只懂向大戶打主意,但是忘了捐款到了二千三百美元的上限後,就不能再捐款,相反奧巴馬針對草根階層著手,以「山大斬埋有柴」的方式,用網絡收集捐款,結果是長捐長有,他的籌款數字不斷創新高。

財雄勢大的好處,是可以同時開啟多處戰場,迎擊麥凱恩陣營的攻擊,以至向麥凱恩陣營發動攻勢。換著是沒有錢的話,那來一擲千金,購買數個電視網的半小時黃金時間,去推出他的競選廣告?不只是錢,奧巴馬網站亦鼓勵志願者加入拉票工作,財多人多,加上以科技為主,自然年青人受落,「奧巴馬現象」自然出現。

說到底,迪安當年的策略,成為了奧巴馬入主白宮的關鍵。奧巴馬經常說改變,或者有人對此不屑一顧,或者認為是空談多於實務,不過在改變政治與民眾之間的關係上,他真正做到了Change:將「參與政治」這樁事,透過互聯網重新扯到了普羅民眾身上,這正是迪安在四年前,開啟的這樣一條道路。

所以我會認為,奧巴馬當選,某程度上實現了迪安未竟之業。迪安今天會很高興。

Mac求救

很少寫求救文章,不過這次真的是遇上了點麻煩。

話說周日晚買了一台LG的外置光碟機回家(因為我的Mac Mini只是Combo Drive,不能燒DVD),回家開箱安裝後,放了一隻影碟去試機,見一點問題也沒有,以為燒不到DVD的問題已經解決,不過在關機幹其他事後,再開機希望繼續看影碟時,首先是DVD播放程式說「找不到有效的光碟機」,之後打開磁碟工具,甚至「開於這台Mac」內的「更多資訊」,竟然發現原來的內置光碟機,消失得無影無縱(上圖)!

現在外置光碟機是可以播放CD,但播不了影片,內置的光碟機就如「死掉」了一般,電腦「認不出」有光碟機的情況固然存在,就連塞光碟進內,也不懂吞下光碟。這次真是搞出一個大頭佛了。

各位若有解決辦法提供的話,本人將非常感激。

兄弟「棄暗投明」記

所謂「Mac傳道家」之名,我想我是不敢當的,但是近來遇著有朋友說要換機時,我也會叫他們認真考慮一下買一部Mac的可能性。吾友「老C」家中的電腦已用了六年多快七年,破窗系統早已是七癆八傷,無論啟動或是跑程式也慢得可以,因此他也一直在嚷要買新機,不過此前我叫他考慮買Mac時,卻往往招來一句:「做乜你成日叫人買Mac!」

「老C」作為PC/視窗死硬派擁躉,我是可以預期的,因為他是那種在科技上種懶得去嘗試新東西的人,又何況是整個操作模式都不同的Mac?不過他早前致電,說有次經過電器店,看到iMac後有點心動--尤其是隨機附送的GarageBand!事緣我這名從事教育工作(或曰「誤人子弟」工作)的兄弟,是有份教音樂的,他本人也一直有用舊電腦,連接他的電子鋼琴鍵盤去玩音樂的,也難怪他會因GarageBand而動起買Mac的念頭。

但作為「忠實的第三者意見」,我自然得向老C力陳轉用Mac後可能遇上的問題:打電腦遊戲的選擇較少、買「老翻」極困難(但其實有很多免費軟件可以代替)、iWork未必百分百與M$的Office兼容(所以我仍要一套Office for Mac「看門口」)、堅持用九方輸入法的話就得乖乖付數百元買Mac版...但最重要的問題,是Mac只有Firewire及USB,沒有接駁電子鋼琴鍵盤的MIDI接口!本來老C在Mac的認知已經極少,但問著我這個從來不接觸音樂製作、也從來沒有用GarageBand的人來說,能不能接駁這些陳年鍵盤(老C家中有至少三個鍵盤,全部大廠出品,如Roland及Yamaha等)也真是一個大疑問。

面對如此問題,就得乞靈於「Google神」,發現是有一種叫Midi2USB的產品,是可以將舊鍵盤駁至USB的,但是最初走到通利一看,發現這種產品售價頗為不菲,要數百元才有一條,於是老C在灣仔某電腦用品店,花了百多元買了一條Midi2USB線,姑且嘗試一下。不過我們又發現問題:電腦是偵測到有Midi裝置,但是按鍵時電腦的反應十分遲緩,有時更是沒有反應,最初還以為是鍵盤(Roland在八年前多所出的PC-200MKII型號)是陳年舊貨,但是用它駁回舊電腦卻又完全沒有問題,應該是配線出問題吧。

既然如此,就到比較專業的音樂器材店看看吧。走到一間大琴行,老C找來他的相熟朋友問詢,對方建議他買四百多元,買edirol所出的UM-1EX的接駁線--這次我與老C都早有準備,他帶了他的鍵盤,我則帶了我那部MacBook,準備在現場測試的,但是安裝了驅動程式、接駁好了電腦,但竟然也是毫無反應!花了錢辦不到事,真是有點失望。

但是既然已花錢買了駁線,也得帶回家中再試試。然而最初駁了鍵盤及電腦,也還是沒有反應--電腦偵察不到有新裝置,駁線燈號也沒有亮--但是後來我靈光一閃,想到老C的新電腦是跑推出只有半年的Leopard系統,會不會是隨線所附的光碟內的程式不夠新?再到edirol的官網一看,原來是有新的程式,換上最新程式後再接駁鍵盤,「咦?得左!」

之後我與老C玩GarageBand玩得十分高興,見他那部2.4Ghz、盡跑4Gb記憶體(只花了六百二十三,超平!)的iMac,也真是看得我牙癢癢(嘿,我也只是用四千多元的MacMini而已),不過怎樣也想不到,之前一直對Mac拒而遠之的老C,竟然會為一個軟件而豪花萬多元去「棄暗投明」!不過他說自從買了Mac以後,與校內也是玩Mac的同事多了話題,自己也對新機感覺良好(他也對iWork讚不絕口),我也替他高興。

逼上梁山

過農曆新年前購買了Mac Mini,取代家中那部用了四年多的PC。新機甚麼都好,上周拿了去加記憶體後,感覺更加良好,甚至連最初打算在新機內行Boot Camp,加裝視窗系統作為後補系統的念頭也打消,因為家中的Mac已能應付絕大部分工作也(極其量也是打打文件而已,我也早已購買了Office for Mac)。

不過唯獨一件事比較麻煩,就是播影碟的問題。如果我沒有理解錯誤的話,我家中的MacBook及Mac Mini的內置光碟機,都是不能破解為全區碼的,偏偏家中的影碟中,本港所屬的三區固然有不少,但是一區影碟的數目亦相當(單是整套Seinfeld九季就已經有卅二隻了),最近從英國Amazon購入的,就全部是二區碟--問題就是這樣了,每部光碟機只可以改動區碼五次,換碟看時就要「就住就住」,上圖所示的MacBook,就已經剩下兩次機會,真是如友人所說,「沮喪」啊。

周四為了看剛買來的《愛.誘.罪》的英國版影碟,結果被「逼上梁山」,當起翻版商人來--用回裝了Ubuntu的舊電腦,使用軟件將原為D9的影碟改為可燒進D5光碟的程式,然後將得出的ISO影像檔燒錄光碟,才將製成品放進Mac Mini觀看,雖然是比較費時失事的辦法,但總可以「瞞天過海」,不用浪費一次改光碟機區的機會。你說哪,還可以怎麼辦呢?

Ubuntu新手入門記

房中那部在四年多前買下的電腦,最近一直都位處瀕死的狀態。正確點來說,是微軟的「破窗」系統出了事,每次開機都要等非常久的時間,才能進入作業的畫面,但更多的時候是在啟動的時候「癱瘓」,根本連進入系統也不能。雖然老早已有另納「新歡」的打算(目標是Mac mini),但是這部在這幾年來勞心勞力,為本人及朋友帶來不少歡樂及美好回憶的電腦,要丟掉或轉送別人也實在是太可惜。

於是想到了近日陳電鋸經常在他自己的泊中,及在Twitter中提及的Ubuntu系統。對它起興趣的原因,第一是佔的資源少,第二是閱讀陳電鋸傳給我、介紹Ubuntu Desktop的安裝方法的步驟後,自覺有信心可以成功安裝它(我可以從未接觸過Linux及相關的東西啊),所以決定在周日的空檔,花時間將舊電腦改頭換面。

將燒成光碟的Live session CD塞進電腦boot機後,隨意的按按及使用它的功能,感覺是不錯的,於是決定安裝在硬碟上,最初擔心它不支援舊電腦內的顯示卡,及在數月前購入的顯示屏,但是系統也夠貼心的,在安裝進硬碟並重新啟動後,就通知我可以下載相關的驅動程式,令我繼續可以用1680*1050的解像度來進行操作,的確不錯。

由於本身在Windows及Mac中都使用Firefox作為瀏覽網站的軟件,因此上網對於本人問題不大,只須再裝回常用的附加元件就是了,同時再安裝Thunderbird來查電郵及做新聞經的CD-ROM,基本上網上工作都已經沒有問題了。圖像方面,Ubuntu是附有GIMP的,對於已在Mac用同一軟件的我,也完全沒有適應困難的問題。反而在最初的時候,見網頁顯示的文字實在太醜陋,開《紐約時報》及英國廣播公司的新聞網站時,只可以用「面目全非」來形容--字體全都不是以往看慣看熟的Times New Roman嘛。後來再在網上查資料,發現原來可以將這些字體後補的,安裝後也沒有問題了(可放大上圖來看)。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例如,當我試放進一張DVD來看時,系統是彈出一個預設對應的程式的,但是每次都是播放不能,大多數都是程度當掉的情形(總之就是要強制結束的那種);放唱片時,是有程式啟動來播的,但是對於中文唱片的資料,卻全部都是亂碼;成功將電腦與NAS連接起來,但是卻發現音樂程式不能引入AAC格式的音樂,只能播MP3;還有播無論RMVB、AVI或WMV檔時,片段都會突然「偏藍」;還有安裝了Real Player,但是卻發現聽不到網上電台的廣播(我連接的是BBC的電台),以及在網頁點擊播放Real media程式的連結時,Firefox都會無故關掉...嗯,為甚麼全部問題都與影音娛樂有關?可能是我對系統的知識仍是有限公司,未懂如何微調它吧。

換了Ubuntu系統,暫時犧牲的是機內的電視卡,及那部已可算曷陳年舊貨、利用USB連接的掃瞄器,我對前者可以解決的信心不大(其實用不回也不打緊),反而後者較令人頭痛。不知有沒有高人可以賜教呢?到現時還未「真正」試用的是中文輸入的方式。其實在安裝好後,曾經用了openoffice進行了簡短的打字測試,見速成輸入法的排字次序,都與視窗系統的相若,反而標點符號比較有點麻煩,需要多點時間適應。

總而言之,轉換Ubuntu系統的感覺是蠻不錯的,對於Linux白癡者如我而言,適應的難度沒想象中大,以上的東西也只是teething problems而已。還得要多謝陳電鋸不厭其煩地回答我那些愚笨至極的問題,及多次提供有用的連結給我解決困難。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