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天興之所至,在facebook寫了這樣的一句:「幸福是,床頭一堆新書,一堆雜誌,睡前隨意翻翻,讓心靈安靜,作個甜夢」。縱或日常生活、工作瑣事如何擾人,回到房中打開書櫃,揭著自己喜歡的書,都總有令人思緒沉澱、情緒安穩的作用,可以暫時忘憂。
一直認為,閱讀這個行為,要實實在在的拿起一本書(或雜誌、報紙)來讀,才有「閱讀」這個感覺,過去一直也抗拒讀電子書,不過最近放假外遊的經歷,卻令我有點改觀,不,誇張一點說,是信念開始有點動搖。
素來都有外遊帶電腦的習慣,一來可以保持聯絡,二來也可以有需要時查查資料。在這次外遊前,強行從敗家老弟的手上,搶來了他那部iPad來用--因為只是短線遊,犯不著帶太多東西,況且他最近也不太用。聽朋友說,iPad給他最大的樂趣,就是看雜誌很方便,於是安裝了幾個電子雜誌的程式,又想起自己一直都是《經濟學人》的訂戶,恰好它們也有iPad版的程式,又給我下載了來用。一打開來用--請不要嫌我「舊聞當新聞」太過時--感覺是真的有點震憾。
首先電子版雜誌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們實在跡近印刷版,二來要看也非常方便,部分雜誌也加插了多媒體的功能,好像是WIRED,以至台灣的FHM等(第一期電子版是免費,之後也順道買了第四期...嘿嘿),閱讀的過程是十分快樂的。即使沒有多媒體功能,單單電子版的版面,要閱讀也沒有甚麼不便或不習慣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我過去一直買的幾本外國雜誌都有電子版,而它們的價錢比買印刷版便宜了三分之一,小數長計,真的可以省下不少。
用了iPad幾個星期下來,除了免費的雜誌外,自己也受不住誘感,掏腰包買了好幾本電子雜誌來看。另一個結果,就是退訂了好幾本雜誌的印刷版,為全面改看電子版作準備。過去一直都希望,找到一種電子裝置,給我在每天通勤上班的途中,給我方便地吸收資訊,很薄(但很貴)的手提電腦、便宜的上網本電腦都試用過,但是效果不太好,主要是當時未有流動上網之故,此外開機亦需時。後來用了智能手機,去吸收較短的資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看雜誌消磨時間的功能還未達到,但是此時此刻,iPad看來滿足到我的需要。
近日看到統計數據說,在美國,電子書的銷售已經超越實體本的書籍。不過我自己還是認為,從消費者覺得來看,iPad、XOOM之類的平板電腦,對於一些假以時日之後,可以丟棄的資訊--對我而言就是雜誌--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用的載體,不過任憑電子裝置再方便再精巧,看來刻下還是取代不了印刷精美的書籍,以及部分雜誌,還有它們捧在手上的質感及觸覺。我很難想像用iPad看《國家地理雜誌》(雖然他們有電子版),又或是訂裝精美的董橋新書。這是不是知性與資訊,在電子書與非電子書之間的分野呢?
不過說不定,假以時日,我又會寫一篇文章,高呼電子書萬歲。但那一天到來時再算吧。
Recent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