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終於抽了時間去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即使是周中晚上十時多的場次,戲院還是有不少觀眾,那種爭相談論、不看沒話題的熱潮,的確不是蓋的。相信談論、讚譽《那》的文章已經太多,我也不用再增添一篇劣作了,倒是有幾點可以分享。
*固然陳妍希的「加持」,是電影最多人談論之處(對男性而言,對女性的話,應該是飾演老曹的敖犬吧!),不過我邊看電視時,邊想起的,分別是一套動畫及一奪漫畫:高畑勳的《兒時的點點滴滴》及津田雅美的《她與他的事情》。想起來的原因,是我覺得,這三部作品都有一個共通處,就是當中的人物及故事,很大程度上,都是受眾如我們者,小時候讀書都曾經經歷過的事情。
就讓我姑且稱之為「求學回憶最大公因數」吧--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戲中的劇情,都曾在每一個人身上發生,但我相信每個人在看《那》時,都會有一種deja vu的感覺。無論《那》中所描述的高中生活,甚或《兒時的點點滴滴》內的小學記趣,又或是(撇開愛情主線的)《她與他》,都會不自覺她將故事中的人物,與受眾的記憶作出連繫--近日常聽人說,「每個人的《那些年》...」之類的話,雖然濫用的程度近乎cliche,但也確然對每一人而言,都有他憶往的個人詮釋。這種nostalgic的氛圍,應該是近年電影、影視或文藝作品中很少見的吧...對我而言,莫非是十多廿年前的《情書》?!
*我這個人怪僻的,當然會「驚嘆」怎麼會拍得陳妍希那麼「水」,但是我更喜歡的是配角:飾演柯媽的王彩樺是其一,片末娶走了沈佳宜的,竟然是「全聯先生」邱彥翔!我可是全聯廣告的粉絲耶!(有興趣的話上youtube找找全聯廣告來看,保證看完一個又一個)另一個教我驚呼的場面,是主角舉著手機找訊號的一幕,原來是摩托羅拉的cd928:我當年讀大學的第一部手機--我讀書生涯中沒有甚麼沈佳宜,倒是這些無聊事,還是記得很清楚的。
*友人今日在噗浪疾呼:「香港電影/文化人不要再說觀眾不支持好電影了」,我反而想,這樣的故事,落在香港的所謂電影人手中,會怎樣的被肢解到不忍目睹。不論選角,現在那些向北望的導演們,只會自行先將劇本自宮去符合國情,片中那些升旗、播國歌的場面,若然沒有刪掉,就真的世界變矣!再不然就是強加一大堆product placement去賣廣告,簡直就是老鼠屎壞了整鍋粥!
記得當年有人這樣的比較中港台三地:中國太革命,台灣反革命,香港不革命。現在?台灣不革命,香港倒是緊貼大陸太革命了。放諸電影,近年香港電影愈來愈不堪入目,也是必然的發展結果,本人不入電影院看港產片,就是這個道理。
*承前文,看《那》我沒有太多的共鳴,頂多只是在繁重的功課之餘,找些小樂趣而已,就算是有類似的共鳴,都已經是不堪回首的前事,早已不自覺的塞進深深的潛意醒裡去,簡中浮上來haunt一下自己...話扯遠了,《那》還是不錯的。上月底台北短遊,有朋友託我買原著(香港買不到嗎??不可能吧!),現在那些書還沒有開封、放在我的桌上,是不是應該犯罪心作祟,拆開先讀為快,往後再買一本來給對方呢?嘿!
原著在香港也賣了年多啦。
不過可能近月太多人買暫時買不到也說不定。
Hello,我啱啱路過你個blog,見你既生活分享都幾豐富喔。喺呢個網絡文化都速食既年代,你個blog已是有新經營之作,令我讀得津津有味。唔知你有無興趣參加我哋青協既「Blog出正能量」正向網誌創作比賽呢?咁樣你就可以同大家分享生活中的正能量啦!(詳情請登入www.27778899.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