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鳳終於落幕

看電視看得太夜(現在是差不多凌晨五時!),還是用點列的形式寫幾句好了。

*白高敦終於辭去英國首相職務。在電視看著他發表、以首相身份發表的最後一次演說,腦海中想到的,是若他當年--三年前的秋天--毅然決定提前舉行大選時,會不會落至現在的景況?

*自由民主黨在大選前,乘著黨魁Nick Clegg的辯論高人氣,差不多所有評論,都一致認為該黨贏得議席會有大幅躍進,但是最後事與願違,不過這次仍是成功當了造王者,難怪該黨上下如此「意氣風發」,不過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在不少政策議題都持不同意見,這個所謂「全面聯盟」(Full Coalition),可以「玩」多久?真是天曉得...

*已經成為首相的David Cameron(只寫英文,因為遲點英國駐港專員公署,會有一份英國內閣的「官方中文譯名」,以後不用再叫「卡梅倫」)說,他與Nick Clegg會放下政治歧見,不過截至此刻,除了幾個重要職位的任命(George Osborne當財相,夏件林William Hague當外相),這個保守黨-自民黨內閣,如何在政策上合作,職位如何分配等等,資訊仍然是少得可憐,難免令我聯想,這段「婚姻」某程度上,是「只要阻止工黨執政就好」的「聯婚」。

*又換個說法,即使保守黨-自民黨政府,在未來幾年的施政綱領上有共識,但是自民黨一直念茲在茲、並以此為結盟條件的選舉制度改革,還是這個聯盟的計時炸彈。保守黨在大選之後,在這個議題上的態度,近乎是「冇偈傾」,直至周一白高敦宣布,工黨已與自民黨舉行會談、商討合組聯盟的可能性之後,保守黨態度才有真正的轉變,可說是真的慌了。但是即使保守黨答允,就改革選舉制度舉行公投又如何?假若保守黨違反承諾(甚或是虛情假意、含混過去等等),自民黨「反檯離開」是必然的結果,就算是真的來一次公投(或相似措施),保守黨內的反彈也是肯定有的--說到底,都是一次inconvenient marriage而已。

*自民黨最辛辣的,是他看準一個機會:無論日後英國(如果真的)改革選舉制度,無論是比例代表制、第二選票制以及其他的制度,以後的英國大選,保守黨及工黨兩個傳統大黨,都不會輕易取得控制國會下議院的簡單多數(可以看看英國廣播公司這個介紹,詳列了用不同選舉制的議席數目),哪個黨想要入主唐寧街十號,都要得看自由民主黨的面色...除非是出現強勢領袖,可以帶領其政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但是這不是每次大選都出現。

*保守黨如何看待自民黨這個「伙伴」亦堪玩味,看來的情況是,自民黨議席雖少,但是影響力卻大,不少磨拳擦掌想入內閣的保守黨議員,肯定是有人要被犧牲的,下野的工黨,看來位處一個--套用高登術語--「買定花生等睇戲」的情況,看看何時這個聯盟會出現裂痕...又正如之前報章引述,那名曾與英倫銀行行長金默文(Mervyn King)吃飯的美國經濟學家,引述金默文說,保守黨-自民黨上台執政,要處理財赤問題,措施一定不得民心,遲早總得下台。所以說烏雲總有金邊,工黨丟失了唐寧街,情況也不是太壞--至少吹手的友人說,看看白高敦辭職之後,神情多麼輕鬆!

Comments

comments

1 Response to “大龍鳳終於落幕”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唉…. 又一「劣幣逐良幣」: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10/05/14/_IN-1257760.htm

    ***
    卡梅倫克萊格不改中文名就大陸
    2010-5-14

    【大公網訊】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昨向傳媒發放了英國新內閣成員名單官方譯名,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副首相均沿用近日見諸本港與內地傳媒的拼音譯名,即「卡梅倫」與「克萊格」,沒按過往慣例「改中文名」。

    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時代,會給港督以及英國內閣官員,改上非常中國化的中文名,而非名字拼音,例如Chris Patten叫彭定康(普通話羅馬拼音應譯作帕滕)、John Major叫馬卓安(普通話羅馬拼音應譯作梅杰)、Tony Blair叫貝理雅(普通話羅馬拼音應譯作布萊爾)。

    駐港領事館:改名易惹混淆

    香港回歸中國至今已13年,在這13年間,北京在國際政經舞台地位亦告提升,中英關係也日益密切。對於今回選擇沿用普通話羅馬拼音譯法,稱呼David Cameron為卡梅倫、Nick Clegg為克萊格,而沒有改上中國化的名字,英國駐港總領事館職員回應本報查詢時解釋,起中文名本意是方便大家記住內閣官員名字,由於卡梅倫、克萊格的名字已「深入民心」,館方認為突然改名會引起混淆,故決定不改新名。

    遵循4原則改閣員中文名

    不過除了卡梅倫與克萊格,其他閣員仍獲改上中文名,例如新財相George Osborne叫作「歐思邦」。領事館透露,他們為內閣官員改名時,大致遵循4原則:一是以英文發音為主,取中文諧音,像內政大臣Theresa May,May譯作「文」,Theresa本有3音,但取重音節音,譯成「翠珊」;二是盡量挑選不太常見的中文字作姓,名則要好聽、意思好,如衛生大臣Andrew Lansley譯作凌士禮;三是中文姓與名的順序與英文姓、名對應,例如外相夏偉林(William Hague),夏對應Hague,偉林對應William;最後是通常會取3字中文名,若姓氏已可譯出具意義3字中文名,便不理其名字,歐思邦便是一例。
    ***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