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歸來不一定有好結果

先招供:我是Anne Hathaway的「粉絲」(其實家弟也是)。一有她的電影上畫,都總會抽時間去看,爛片如《新娘愛鬥大》也不例外,但《愛與痛的「嫁」期》(Rachel Getting Married)當然不是一套爛片。

以下文字含電影內容,請留意。

電影用了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跟縱Anne Hathaway飾演的Kym,由戒毒所暫時放假,回家出席家姊Rachel婚禮的四日三夜的情況。有人或者認為,經常把持不定的鏡頭,看得人頭昏腦脹,但是就是這個手法,我們從婚禮籌備以至舉行,以至無止境的爭吵中,透過紀錄著一切的鏡頭,對Kym的過去逐少逐少的得到全貌:出入戒毒所多時(年?)、曾經因為嗑藥而神志不清,結果害死弟弟、曾經在戒毒所撒謊,說自己兒時曾受性侵犯,等等。這些都是Kym與家人的不和的根源。

看著劇情的推進,我想起了新約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故事中浪子回頭,獲得父親的原諒及包容,不過電影中的Kym,回家後引發現時連續火爆的罵戰。衝突的導線,固然包括Rachel對Kym的憎恨,還有Kym多年來對家庭帶來的負累,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Kym本身渴求做好人,但是欲求不達的苦惱。在電影中,觀眾或者認為很多場合,Kym的表現都蠻不講理--一回家就要「奪位」,硬從別人手中搶過伴娘一職、抱怨家人只顧慶祝Rachel有喜,完全撇下本來在爭吵中,談論她的主旨( “This is so unfair!” )等,但是換個角度看,那又是不是可以理解成,Kym希望獲得家人的原諒,去當a better person?不過Rachel本能地覺得,Kym爭取關懷的舉動,就是要叨她的光,難怪兩姊妹爭吵連場了。

Kym多年前害死弟弟的事,一直都是一家人心裡拔不走的刺。Kym的父親Bill看到亡兒的碟,會由極度亢奮變得完全憂鬱,Rachel沒有原諒妹妹的所為,家母Abby雖然已脫離這個家,但無異是逃離這條刺的表現。在故事中可見的,是一家人都不敢直面這段歷史,不提還好,一提就引發衝突。經歷在婚前一晚,三父女的「互片」,還有Abby與Kym揮拳相向後,這座猛烈爆發的火山,之後就歸於平淡,縱使賽著黑眼圈的Kym回到家中,獲得Rachel的照料、婚禮順利進行,但最後電影沒有交代,一家就從此徹底的和解:Kym返回戒毒所,Rachel望著草地發呆,Abby早在前一晚已經靜稍稍離開。或許編劇就是要告訴我們,如此嚴重的裂痕一旦出現,任憑如何補救、強作,都不會完全愈合,結婚周末的四天三夜,只是事件的一段epidsode而已,別相信時間可以治愈一切之類的鬼話--至少我的解讀就是如此。

縱使Kym幹著令家人傷心的事,成為家中的「黑羊」,但是不能不對她寄予同情。我會覺得作家姊的Rachel太傲,完全看不起Kym。只因為我在兩人中,找到我自己的影子,因為我的行為,有時也太像Rachel。畢竟,戲如人生。

電影中最喜歡的一幕,是新神新娘兩家人一起吃晚飯,逐一向新人祝賀的一幕。本來整個過程是好好的,但是Kym一句 “I am Shiva the destroyer, your harbinger of doom this evening.” 起,那段獨特的賀詞,就猶如一盤冷水照頭淋。一邊恭聽的在座客,由滿面欣容、變成一面不能置信、最後是開始不耐煩,顯出一副「快點完吧,她說夠了沒有」的表情,好玩的程度,相信只有The Office中,David Brent跳舞的一段可以媲美。

由我說來,或者可能不太中肯,但是Anna Hathaway演得真的令我眼前一亮。當然可以質疑,那有「道友」如此潔漂亮,但是在電影中,卻是深深的感受到Kym的Frustration、憤怒,至少我不會因為她的美貌而受到吸引。簡單點說,就是演活了Kym這個問題少女。唯一要抱怨的,是部分情節是略嫌臃腫了點,好像是晚飯祝酒的一段,還有婚禮的慶祝情況,將它們完全刪掉固然不行,但是太巨細無遺收錄,是有點膩。

--

總算是看了大堆想看的電影了(見右邊movies to be seen一欄)。如果你問我這堆電影中,要憑個人主觀喜惡,排先後次序的話,我想《浮生路》與《聖訴》都可以並排第一吧,《愛與痛的「嫁」期》次之,《夏菲米克及時代》及《一百萬零一夜》並佔第三,比較平淡的,應該是《驚世真言》及《換命謊言》了。

0 Responses to “浪子歸來不一定有好結果”


  1.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