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實,但美中不足:華爾基利暗殺行動(Valkyrie)

《華爾基利暗殺行動》嘛,自消息說會開拍時,就已經關注了,只因一直對二戰史有很大興趣,尤其是納粹德國史,另一個原因,是想知道電影如何將「七月二十日密謀」重塑出來。不過可惜的是,上星期六想去看時,發現所有戲院都已經爆滿,結果要到昨日才有時間去看,也就在此雜談一下。

*三宗事件--一九四三年Henning von Tresckow將計時炸彈運上飛機,但炸彈沒引爆、一九四四年七月十五日的行刺流產、以及五日後的行刺,都放在兩個小時的電影內了。在我而言,電影是忠於史實的(當然,蓋世太保當年行刺事件發生後,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給後世的歷史學者,以至本電影的編劇,留下了巨細無遺的紀錄),更有趣的是,當我昨日重揭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興亡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紐約:Touchstone一九九零年版)中,有關這段密謀行刺希特拉的情節,給我發現,夏伊勒對當日的敘事方法,猶如電影中的分鏡處理,真是十分有趣。

*當然,電影忠於史實,但一名比我先看的同事所說,電影「很緊湊、有張力」的說法,卻又有點談不上。可能是對於這樁密謀的論述,後世已有太多,而我又讀了不少的緣故吧,《華爾基利暗殺行動》的說故事手法,總是嫌平鋪直敘了點,如果能在部分情節著重一點,例如是施道芬堡一等人,敗事後與弗洛姆對質的情節,加多一點描述,效果會好一點,因為由事敗到在本德勒街的陸軍總部處決,實在是太簡短啦。另外,電影作為純粹敘述反希特拉的軍官們,如何執行行刺計劃是合格的,但是對於「為何」這個問題,卻又有像著墨過少了。

*「七月二十日密謀」的失敗,現在事後回顧,當然包含不少原因,行事者的運氣不滯固然是重要原因(會議地點臨時改了,令炸彈威力大減),執行上的失誤亦如是(竟然沒有佔據廣播設施),還有軍官們的猶疑都是主要原因之一。密謀者在行事前,一直有拉攏不少聲望極高的將領,加入他們的陣營,不過碰壁的多,成功的少,而在七月二十日當日令政變流產的人,包括弗洛姆等,在抉擇面前仍是選了站在希待拉那邊。「希特拉」與「救國」,就是參與密謀者面對的兩難,不過大部分人仍站在希特拉那邊,的確是可以理解的--當年希特拉得以上台,先總理後總統再成為「元首」,軍隊--主要是陸軍--的推動,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出於對魏瑪政權的憎恨,而將希特拉推上台,還有之後支持他清除沖鋒隊,以及軍事擴張,但是縱容獨裁者上台,最後吃苦的還是自己,因為那時他們已經發現不能抽身而出了。到了二戰後期,陸軍已經成為了一群「沒有腰骨」的組織,又怎能指望政變會成功呢?(這正解釋了為何弗洛姆,明知下屬搞陰謀但態度曖昧)

*細讀電影的演員名單,除了湯告魯斯外,幾乎清一色是英國演員:簡尼夫班納、Bill Nighy、Tom Wilkinson及Terence Stamp,但是在這套德國史電影中,對比有真是有趣的。不過看到給湯告魯斯炸藥的那名軍官,實在好生面善,回家一直,原是就是德國演員Christian Berkel,也就是在《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中,演醫官Ernst-Günther Schenck的同一人。

*附帶一提:近來電影在片末,都刊出了翻譯者的名字,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在看電影時,發現那批密謀者們,經常提及「基圖將軍」的名字。我當時一直懷疑,德軍內有這樣的一個將軍麼,看了大半,才發現他們原來是指「凱德爾元帥」(Wihelm Keitel)!這是不是翻譯者看到Keitel這個字,聯想到另一名演員夏菲基圖(Harvey Keitel)的緣故?

Comments

comments

1 Response to “忠實,但美中不足:華爾基利暗殺行動(Valkyrie)”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3.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基圖將軍」?
    陰功,香港的電影翻譯總是不肯翻查基本的參考資料。
    這片是誰譯的?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