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或罵人前先做好功課

今日信報文化版題為《超倫趕紐美麗誤會》的文章,讀得十分高興。作者紀庸批評,現時樂評人經常掛在口邊,那句「要是演奏會在倫敦或紐約舉行,一早就門票售罄了」的論調,真是一矢中的--雖然上音樂會,見到觀眾席上吉位多多,也會暗地為演奏者(以至主辦者)感到可惜,但是慣性的以為,同樣演出者同樣曲目,在別處一定爆棚的話,就肯定是突顯立論者的眼光淺窄。

文章末段提及香港人如何培育文化之類的論述,我不打算討論了,因為這是太宏大的題目了。我邊讀這篇文章時,反而是想到所謂「話語權」之類的問題。上段引號所指的論調,潛意識上是我們對倫敦、紐約的「祟洋心態」,不過在本地樂評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的情況下,雖然同樣的論調提出了多次後,就變成陳腔濫調,不過無奈的是,正是提出的人都是同一批人,在壟斷樂評的情況下,就給人一個權威的錯誤印象。

一如題目所指那般,以為倫敦、紐約的音樂會一定滿座,肯定是個美麗誤會。紐約沒有去過,不能作論,但是在倫敦欣賞文化活動倒是有點經驗。好幾次夏天去聽Proms音樂會,遇上不是「頂級流行」的古典曲目,又或是表演者陣容的星味稍弱時,空位倒是不少的。下周出發再遊倫敦,一早訂了London Phil的音樂會,見曲目有《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第二幕,我雖然「雙眼發光」,但是在網上訂票時,仍見到不少價錢檔次的票仍可以訂,難道又會說「倫敦不及紐約」,又或是說「明明有Wagner也不去聽,倫敦人檔次真低」麼?

紀庸在文章中,對這個「美麗誤會」的論調,提出不少假設。我倒認為,可以再添一個,就是香港人潛意識中,「別人能(或其他動詞),為何我們不能(或其他動詞)」的自卑。不單止樂評如此,近日鬧得熱哄哄、港府應不應派包機到泰國的問題也是如此(雖然政府的處理手法,確是拙劣不堪)。記得很久以前寫過一篇文章,無非都是要指出,罵人容易,但是沒有做足功課就無的放矢去批評,最後出醜都是自己:建基不穩的論據,只消需要一個孤證,就可以全盤推翻。

回到話語權的問題。不幸的是,在此地傳媒取得話語權(或說得更白,就是長年佔據輿論陣地,賴死不走的人)的人,都普遍有這個自卑心態。結果就是造就每日充斥閱讀空間的,都是令人看後啼笑皆非的文章。幾年前讀《壹周刊》楊懷康的專欄,有次他特地為文,大罵香港的表演場地,在文化節目開始前都有廣播,叫人關掉手提電話等裝置,但是紐約的卡奈基音樂廳,只是將告示投訴到牆上,手段高明得多。當下我心想:挑!我零一年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聽音樂會,都已有相關廣播了,別令人笑壞肚皮罷!

毛主席說,沒調查沒有發言權,我是十分同意的。也希望別人以後再拋出甚麼「不及某人某地」之類的主張時,也先做好功課。

3 Responses to “自卑,或罵人前先做好功課”


  1. 1 readandeat is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18 on Windows Windows XP:

    在這裡曾收過幾次免費票去音樂會之類的表演,因為主辦單位不想有太多空位。

    不談音樂,電影節有時也是小貓三四隻的。我親眼見過的是十多隻。

  2. 2 公園仔 is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3.0.4 on Windows Windows Vista:

    最近看了幾場香港亞洲獨立電影節,人多時只有二三十人,最少的全院只有五六人。

  3. 3 etranger is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2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咪就係囉
    話空氣(質素)要追倫敦喎
    又話大學要似歐洲每一年都嚴篩學生

    佢地講呢d野時
    可能真係無用過腦(例一出自我地ge前ceo)
    又或者以為全世界都要考a-level爭餐死先入到u (例二大當然係商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