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缺缺就聽音樂罷

近日(豈只近日,簡直是近月!)寫作情緒缺缺,明明是登入了系統,但是對著Write Post的介面時,還是發呆的時間居多。結果寫東西不成,還是轉開了iTunes聽音樂...

不知怎的,腦內經常響起的,是莫扎特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的片段。記得第一次聽港樂演奏這首樂曲,場刊的導說用了「震慄」兩個字,來形容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事實上我也傾向這樣子的認為:在我所聽的、有限的莫扎特的作品,給人的感覺總是輕盈的、歡樂的、超越世俗的、清純的,雖說安魂曲的悲情感人至深,但是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快版),感覺就是「很不莫扎特」--一開始的弦樂低迴,然後是漸漸加強力量,齊奏後的小提琴部分稍有放鬆,但是低音部卻繼續「不安」,還有弦樂那持續的斬釘截鐵的片段後,才有溫柔的鋼琴加入--這一段,是讓人感到辛辣與溫柔的兩種感覺。即使在後來的部分,「震慄」感覺已經消除,但是主題的再三呈現,提醒著聽眾不安的感覺。

對這個樂章的印象之深,還得於米洛斯科曼(Milos Forman)所拍的電影《莫扎特傳》(Amadeus, 1984)。電影中說到莫扎特的父親去世之後,有人化裝成死神(?)打份,到莫扎特的家委約寫作安魂曲。整個場景,由購買戲服、一身黑身裝扮的「傳話人」,穿插一片冬天肅殺景象的維也納街頭,到窮得潦倒的莫扎特趕工作曲,然後「死神」敲門的一節,背景音樂就是這首協奏曲。自看過電影之後,那種陰謀的聯想,就始終揮之不去。

不少人都知道這首樂曲的第二樂章中,一開首的浪漫旋律。但是我更鍾愛的,是樂章的後半部,意境與前半部的浪漫完全扯不上邊,就是要經歷一番風暴,才在樂章最後部分,回復到最初的寧靜。反而是最後一個樂章給我的印象不太深。

我不懂樂器,也不懂樂理(曾學,但已全忘),聽音樂自有不少誤區、錯解。以前一直潛意識的認為,莫扎特的東西太易,但是近來才漸漸發現,儘管莫扎特的東西,沒有後人的刺激,但是要在演奏時不造作,似乎更難。

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擁有的第一個版本,是許多年前台灣迪卡所出的平價版,演奏者沒記錯是Julius Katchen。此後一直都是聽GuldaAbbado合作的版本(上圖,不過我的是DG的Galleria版),年前購得Geza Anda與薩爾斯堡莫扎特學院樂團的鋼協全集,我不是太喜歡他演譯--或者是他捨貝多芬所寫的華采,用上自己的作品始終聽不慣有關吧。

在YouTube上,有Gulda兼任指揮的版本,不過當中的火氣,明顯比他的唱片為大:


第一樂章(上半部)


第一樂章(下半部)

Comments

comments

0 Responses to “情緒缺缺就聽音樂罷”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