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not reasonably well-educated. Period.

一個說「看Blog教人納悶」,另一個說「補選教人納悶」。我說,西九令人納悶。

不是說笑。雖然一直覺得,香港人去爭論事件時,都容易墮入黑白二分的陷阱裡,世貿、天星、皇后如是,政改、學生報、立會補選亦如是,但是至少給人的印象是「忠奸分明」,省卻了不少麻煩--你願不願意用這個方法是另一回事。但是一談到西九文化區時,連日看各方輿論給我的感覺,就是人人都有理,當中可以各不指涉,又可能南轅北轍,總之就是看得我一頭霧水。

昨日(周日)讀《蘋果日報》鄧永鏘的英文專欄,他在文中認為,如果搞不好教育(或者說藝術教育)的話,那麼「扮有文化」或興建一百個西九也是沒用的。( “Otherwise, we would be wasting our time pretending to be ‘cultural’. We can build 100 West Kowloon projects, but it will all be for nought.” )到了今天打開《信報》的文化版,梁款為流行文化/平土文化平反,轉到評論版,毛孟靜說西九「有殼,沒餡」,政府是時候「辦好文化通識教育」,然後陳淑莊又寫,時間、空間及人文都有缺口要填補。總之就是聲音多多。

雖說從上述四篇文章中,可以理出一些對立面出來,就如西九文化區是專重「高檔藝術」(看過鄧永鏘在文中所列的十五條問題就知所以然),還要是像梁款所言的「認真對待香港流行文化」;或是先搞好教育中的藝術薰陶,然後才向藝術區的硬件著手;又或是將資源集中於西九,還是如陳淑莊所言般,提防其他地區出現藝術缺口,但是對於「藝術教育程度」只到鄧永鏘眼中的「not reasonably well-educated」(我不懂答最高級的五條問題)的我而言,最大的麻煩就是各方的發言都言之成理時,要理出一個清晰的圖象/願景卻益見困難。所謂「擺平」各方利益之困難,大概就是如此罷。

我當然認為不能只搞硬件不搞教育,正如上篇文章的留言指出那般,不能只要軀殼而不要靈魂。然而,所謂「藝盲」(philistine)或是「知書識藝」(well-educated)的水準,以及「有沒有靈魂」又如何定?換個說法,是可以用如鄧永鏘文中的問題的量化方式去評定嗎?「文化」這兩個字Lofty得很,也是一個「不知從何說起」的概念,如果要來一個評核來考定「香港人有沒有文化」的話,單是由哪一人「話事」就已經夠煩人了。總之,就是愈說愈理不清,「納悶」就是這個道理。

Comments

comments

1 Response to “I am not reasonably well-educated. Period.”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香港的政策討論上,民間與政府之間的實力差距極大,就像是一場不對稱戰爭般。政府擁有壓倒性的傳媒優勢、專業人仕和商界的一面倒支持(當然他們都是既得利益者),另外立法會的分組點票和議員不能提交私人草案等,都是令政府立於不敗之地。相反民間團體包括政黨,她們缺乏人力物力去作政策研究,令政策討論上往往都處於下風,讓技術官僚所拋出的數據蒙在鼓裡。

    以上離題之言都是觀看近期皇后碼頭事件和西九討論後有感而發。

    現在的西九討論似乎跌入了一個怪圈當中,既找不到討論焦點亦得不到任何結果,最後就不了了之。政府得賞所願建成西九文化區贏取政績工程,地產商起了豪宅賺了大錢,部份文化文有了著落,市民卻失去了臨海的公共空間,那麼香港的文化藝術水平有否提升?最後都是不了了之。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