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編」的書

我房中的小書櫃,可以說是一個「亂葬崗」。書籍當然塞滿了絕大部分位置,但同時也有一大堆DVD,還有不多也不少的收藏品...要說它是「書櫃」,倒不如說它是一個「雜物櫃」還差不多。無他,只因我這個人太「念舊」,不少東西也不捨得扔掉,最怕這些東西突然在腦海中浮現,「挑起條根」要找出來時,遍尋不獲的那種失望感。

書櫃中其中一樣「藏物」,是上圖這本已經破爛不堪、釘裝而成的小書。說它是書其實也有一點不實,理由是這本書是由十多年前,從不同期數的《讀者文摘》中撕下、拼湊而成的--可以說是自己「編」的一本書。

說起《讀者文摘》,得由我的姨母說起。我姨母姨丈兩人,啟發了我兩樣東西,一樣是對披頭四(The Beatles)的迷戀,一樣是對閱讀《讀者文摘》的興趣。前者而言,我姨丈的「毒害」最大,後者則主要是姨母的功勞。小時候有不少周末,都會到我姨母家中「渡假」,她家是有訂閱這本雜誌的,坐在梳化隨手拈來就有一本,讀著就上癮了。另一方面,姨母家中也有《讀者文摘》出版的書,尤記得一本叫《書摘精華二十篇》的東西,也成為了本人的讀物,不過二十篇書摘中只讀了十九篇,剩下的一篇是甚麼,在這裡暫時按下不表,待在文末時再交代。

後來姨母見我看《讀者文摘》看得津津有味,於是送了一年雜誌訂閱給我當禮物。此時大概是九十年代初。在這個時候,家母也外出打工,有時家母會帶我到她上班的地方,發現那裡招呼客人的地方,也留有不少《讀》的舊期刊,老闆見我看得起勁,也說我可以將比較舊的一點帶回來看,於是家中儲下的新舊雜誌也愈來愈多,開始有「要找地方放」的問題。

正所謂雞助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我而言,那時家中儲藏下來的一大堆《讀》雖不是無味,但要一次過將它們全部丟掉,則肯定是捨不得,尤其是不少載於書末的一篇篇「書摘」,很多都是我翻看一次又一次的東西。後來想到,正如之前也出了一本「精華二十篇」,為甚麼自己不能「做」一本?於是乎拿出這堆舊雜誌出來,逐本逐本的撕,將值得留下的書摘留下來。

當然囉,這些既厚,又用膠水進行釘裝的雜誌,要撕下來是有點難度的,最初時沒有經驗,以蠻力將要留下的頁數撕下來,往往伴隨的結果就是撕爛,後來總數是學精了,不再那麼「暴力」,撕後的成品總算是比較完整。不過當我拿著這份「製成品」到影印店,請店員代為釘裝時,對方也有煩擾的時候:有些書邊「溶溶爛爛」,怎樣打孔?看著他在頁邊底面貼上貼紙來做一條假頁邊,來方便他打孔時,我真是有點不好意思。

即使過了那麼多年,現在偶然想起,也會特地找了這本自己「編」的東西來讀,例如上圖那篇講英王亨利八世的書摘,真是看了多次也不厭。第一次接觸有關林語堂的東西,也是從當年《讀者文摘》刊載林太乙寫的那本《林語堂傳》(當時刊登時叫《我的父親林語堂》)開始的。當中也有數篇作為書摘的東西,在後來找到原著時,給我買下來讀的,《林語堂傳」是其一,另外有一篇講二戰時,猶太人在柏林東匿西躲,還要自詡為「潛水艇」的書,刊登時叫《苦捱到天明》,英文原書名叫 “The Last Jews in Berlin” ,竟然給的在數年前的年底,在早前結業的星光大廈商務印書館找到,令我樂了一段日子。

之前提到,當年的姨母家讀《書摘精華二十篇》只讀了十九本。最後一本沒有讀的原因,是因為「它」即使進行了濃縮,長度也比其他篇章長很多,而這篇令我只敢遠觀的書,就是美國作家 Harrison Salisbury 寫二次大戰時,蘇聯城市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遭納粹德軍圍困的書《列寧格勒九百日》。數年前總算是給我好好的鼓起勇氣,將這本磚頭般厚的書讀完--我買的是英國MacMillian出的版本,即使字體已經是縮小了來印,但全書也要六百多頁,要一氣呵成將全書讀完,也真是一次考驗--不過也真的十分好看。(剛在書櫃找回這本書,看看第一頁自己所寫下的買書地點及時間,原來是在二零零一年時買的,地點竟是蘇格蘭的愛丁堡!)

《讀者文摘》後來訂了好幾年,不過有一年它沒有通知本人要續訂,我自己也懵懵然忘了此事,就不了了之地停看了,亦已經很久沒有看過這本雜誌了。只記得數年前它進行改版,一改以往在封面不登人像及內容標題的做法,也看過有關的消息的。經過報攤看到新版的封面,總覺得以前中文版的《讀者文摘》,印的一概是畫作,然後「讀者文摘」四個大字直排印在書的右上方,還是文化氣息多一點。都說我是個念舊古板派,這話說得一點不假。

Comments

comments

10 Responses to “自己「編」的書”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我對亨利八世那一篇亦有印象! 因為這篇文章, 後來我翻閱英國的歷史時都不覺得太沉悶. 數年前《讀者文摘》曾刊登過一些很有趣的文章, 如黑人記者尋(白人)親, 受割禮名模Waris Dirie的故事等. 早期也刊登過婦人利用氰化砷殺夫的實錄, 更成了一宗經典案例. 《讀者文摘》也是第一個讓我認識Greta Garbo的地方!

    可惜近十年來, 《讀者文摘》流於沉悶而無他趣. 最近才知道馮強沒有擔任總編輯. 未知是好是壞, 但我覺得主理的《讀者文摘》悶到出煙.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我小時候是《讀者文摘》的 fans,但主要是看「浮世繪」、「關懷篇」、「各行各業」那些笑話 sections。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從前看的《讀者文摘》,是家母由同事處借回來的二手雜誌.我總是「汁都撈埋」,連那些「如何在四十歲前成功」的self-help八股也一字不漏照看.《讀者文摘》裡天南地北的文章,讓我窺看到在家人學校TVB外的廣闊世界.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跟五師兄一樣, 我小時候也喜歡唸那幾個section, 因為只有那幾個勉強能看得懂。(還在唸幼稚園、小學嘛)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我相信我一定有訂閱過《讀者文摘》,它有哪些文章值得珍藏,我已沒甚印象,但我就訂閱了不少它的副產品,例如,《古文明之謎》、《雋永集》、《大自然之趣》、《英漢對照選集》、Use the Right Word…. etc.仍然放在家中,靜靜守護。

    你可覺得這篇《讀者文摘》的回顧適合刁民公園所創辦的『香港誌』網誌呢?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因為家人訂閱的關係,小學時代讀過不少《讀者文摘》,近十多年連診所都很少訂閱<通常由壹週刊取代>,就很少讀。

    至於舊書上的有用資料,我比較少用釘裝方法,多數一頁頁放入A4 size clear book ,雖然大大本不易收藏,但保全較好亦易翻閱/擴充。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我看別人的《讀者文摘》時看得比較詳細,反而自己訂閱時只看笑話。National Geographic 也是這樣,真的是「隔離飯香」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 讀者文摘真的是知識來源, 可算是早一代的 portal. 我還記得有專教人認識身體的’老周的XX’ . 每一期的浮世繪,開懷篇, 世說新語通常都會先讀, 跟著玩字詞辯証. 然後是看中英對照, 然後揀有趣的篇目, 書摘通常留到最後咀嚼.

    還記得沒完沒了的抽獎與傳銷信嗎? 讀者文摘可算是有系统 mail order 的先河, 我也幫襯不少啊 :-) 還記得文英集與文華集, 載有可讀性很高的文章.

    我也有處理數年累積的存書的煩惱, 曾電郵市政局問他們公共圖書館要不要, 答案是否定的. 最後我也忘了是怎樣的處理了.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呵, 我老家也有十年八年的讀者文摘啊.
    中英對照文摘我總是跳過英文, 所以英文老學不好; 但”仁勇風範”卻會讀完又讀, 書一到就翻來看.
    說來, 沒有訂閱差不多十年了. 但閱讀的習慣,多少由讀者文摘而起.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6 on Windows Windows XP

    原來不少人以前都是《讀者文摘》的讀者!你們不說,我也不記得每一期中的那些固定專欄的名字,我自己倒已忘記得七七八八了,真是的...不過最喜歡的,還是書摘及浮世繪呢!

    也記得當年收到不少來讀者文摘的抽獎信件呢,不過那時早已是訂戶,也沒有理會信件的內容了,哈哈。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