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聞兩則

今天外出吃午飯的時候,發現《信報》少有的在公眾假期出版,想必是要採訪回歸十周年新聞的緣故,也難怪我的前上司日前發來電郵,說的是七月一日會到那裡上班了。

打開報紙的評論版,毛孟靜的一篇〈梁天偉,你幹嗎?〉殺氣騰騰,說的是我在上篇文章談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找來樹仁大學的新聞系學生「訪問」的事件。事件中應當針對的焦點,是許前司長也好還是樹仁大學也好,各有不同的看法,不過讀到「Miss毛」文末寫:

有樹仁新聞系的不知名人士來向本人說明,去訪的學生沒收錢。我根本沒想過學生會收錢。卻是,我寧願學生收錢,當是做了一日暑期工,純粹商業,不講理念,不涉教育,就是做好呢份工,貨銀兩訖。外人不必心痛。

原本自覺世道已慣,在本地媒介遊蕩超過四分一個世紀,各式奇形怪狀,基本上都是商業產品,消費者尚有選擇,見怪不怪。可是,這一次不同,一邊是招牌有新聞兩字的政府新聞處,花的是公帑;一邊是打正旗號的大學新聞系……就給撩得無明火起,是確確切切的一份moral fury。新聞系大學生提早學習給人審查!

我不知道這名「樹仁新聞系的不知名人士」是甚麼人,但若是毛孟靜所寫的東西是真的話,那末我真的沒話好說了,因為這是一個很「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解釋--採訪新聞理應「無償」,這是新聞道德的ABC。同時,我也認為,有關人等也不用再辯解下去了,因為事件給人的印象是:愈辯愈黑。

**

經過書店,少不了入內逛逛,發現章詒和的新書《順長江,水流殘月》已經出版,不理這麼多了,立刻購下。付了錢回頭一下,發現書架的當眼處,擺了近年話題作之一的《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右圖)--本來我對這些書是沒有太多的興趣的,不過之前的北京行,其中一個授課的題目就是與這本書有關,當日授課的教授,曾經協助此書的寫作,於是也隨手拿起這本書,掀掀看看。

正因為當日授課的教授,與這本年有一點關係,於是打開至作者前言一段,看看有沒有提及這名教授的名字...結果是發現了,不過名字卻徹頭徹尾被換轉了--北京的教授,是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吉宓(Ji Mi)教授,不過在黃秀媛的譯文中,吉教授忽然「洋化」,變成了「米吉」(Mi Ji)!

想起了之前所寫、讀村上春樹著作《終於悲哀的外國語》譯本時,有關翻譯名字的問題。其實在新聞翻譯中而言,面對在外國發生、涉及華人(甚或亞洲人)的新聞時,最常見亦最難處理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名如何翻譯。若新聞是以英語寫成,新聞人物的名字當然只有其音,而不見其原來的中文名字,我們往往都要根據拼音而譯出一個「音譯」的名字出來,加上中文寫名字是先姓後名,而外國的寫法是先名後姓,「出事位」往往就是在這裡--吉宓變成「米吉」,就是如此。

不過話得說回來,譯新聞要面對死線,但是譯書相對時間充裕一些。「米吉」事件給我的啟示,就是譯東西就是不可以「想當然」,更要再三推敲原著中涉及人名時的「格式(Style)」問題,還有多作研究。

Comments

comments

4 Responses to “讀聞兩則”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7.0 on Windows Windows XP

    梁天偉事後說的確是蛇足,枉為人師,也枉他曾為資深的新聞從業員。那位向毛小姐說明的人,更是笨人。

    香港傳媒採訪不收紅包,確是事實,香港第一大報就更明文規定前線記者不得收禮。然而不直接收禮物和金錢,卻不等於沒有利益交易。媒體對大廣告客戶的新聞隱惡揚善,心水清的讀者心裡有數。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其實新聞處今次做法,分明是欺負學生。問題是梁教授如何看新聞處這個安排,有沒有想過會出事。但話說回頭,香港有很多傳媒,為了爭取獨家專訪,甘心接納受訪者要求,在訪問出街前給人「審查」,而訪問亦做得十分「持平」!不知道梁教授是否早已慣了這種做法,所以不以為然。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你唔講,我都唔知吉宓有份寫「藍海」一書。她在堂上提及的嗎?是她論文的一部分?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2.0.0.4 on Mac OS Mac OS

    Vivi:吉宓說她有份協助寫《藍海》這本書,好像國內的中文版是她翻譯的,不過既然有台灣版在先,現在再譯一個版本好像有點騎呢...

    公園仔 & misstaipo:你們所說的,大家心照啦。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