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祝好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起著名的記者,第一時間會想到兩個人,一是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r),二是艾德.莫羅(Ed Murrow)。前者以報道納粹德國的興起,以至二戰初期的東征西伐而聲名大噪(作品包括《柏林日記》《這裡是柏林》〔在德國的電台報道結集〕);後者在德國空襲倫敦時,一系列有關倫敦受襲的報道而成為家傳戶曉的人物,他每次報道一開首的「這裡是倫敦。」至今亦成為不少美國電視台口號的濫觴,如CNN的 “This is CNN” 等。

夏伊勒與莫羅,都是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記者,不過二戰後兩人交惡,直至莫羅死前也未有修好(夏伊勒的女兒在《這裡是柏林》的後記中有描述)。兩人在戰後的事業也有不同發展,夏伊勒憑一本《納粹德國的興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名留後世,莫羅則繼續在傳媒打拼,由電台轉戰當時仍是新媒體的電視,並在電視新聞事業中貢獻良多,而他在五十年代美國反共潮中,針對大肆進行獵巫行動的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McCarthy)的一系列節目報道,最終促成對方身敗名裂,本屆香港國際電影節中其中一套電影《各位觀眾晚安》(官方網站可按此,上右圖海報 via Wikipedia.org),就是佐治古尼以此事件為題材拍成的電影。

電影其實不長,僅得一個半小時,電影開首以莫羅在一個場合領獎後的致辭為引子,亦以致辭的尾聲為全片寫上句號。故事一開始就以密芝根州一名空軍中校 Milo Radulovich ,因父親常讀一份塞爾維亞的報章,就被懷疑是保安潛在威脅(Security risk)而被軍方革退--除非他與父親劃清界線,事件引起莫羅等人的興趣,但在採訪途中,記者卻受到公司及軍方的威脅,前者以贊助商退出為威脅(結果莫羅及其拍檔Fred Friendly〔佐治古尼飾〕自掏腰包),後者堅持報道失實,但是後來也頂住壓力讓報道出街。後來莫羅等人將注意力轉移到如日方中的麥卡錫身上,麥卡鍚聲言擁有莫羅的「黑材料」,連公司高層也感到憂心,及不認同他的報道手法,最後將那著名的《還看今朝》(See It Now,這是電影字幕的譯名)的報道,在五四年三月九日出街,雖然節目最後促成麥卡鍚的沒落,但莫羅及Fred也得付出代價--將《還看今朝》搬到星期日下午。

電影還有旁的枝節,但在此不詳寫了。其實,佐治古尼拍這套電影,用意是相當明顯的,除了是借古諷今(嘿,一個很「文學」的詞語),以當年麥卡鍚可以在「吹水唔抹咀」的情況下,借「親共」、「非美」(Un-American)等等莫須有的罪名肆意打擊政敵,以造成非友即敵的歇斯底里的大氣氛,以暗批當今美國布殊政府「反恐」為尚,動輒高舉愛國、反恐重於一切的旗幟,視法律與基本民權人權如無物--如近期切尼的前幕僚長利比在法庭文件中爆料,指布殊下令洩露伊拉克機密,或早前炒得沸沸揚揚、布殊繞過法院授權,以總統指令竊聽美國人通訊等。佐治古尼對現時布殊政府所作為「看不過眼」,成為了貫穿電影的主軸,其預設主題立場的用心,的確是十分明顯的。

不過當中最顯眼的一段,是莫羅與Fred在片末見罷高層,出來時鏡頭轉到電視播出總統艾森豪威爾的演說,艾森豪威爾在演說中這樣說道:

We are proud becau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is nation man can walk upright. No matter who he is or who she is. He can walk upright and meet his friend or his enemy. And he does not fear that because that enemy may be in a position of great power that he can be suddenly thrown in jail to rott here without charges and with no recourse to justice. We have the Habeas Corpus Act and we respect it.
(via online script of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這段對人權的讚歌,無疑是對關塔那摩拘留營,是一記當頭棒喝!

另一個很明顯的訊息,是佐治古尼在片中表達對當今新聞業甚至整個傳媒的看法。片首與片末的演辭,若各位細味的話(參考imdb.com的對白摘錄),可以看出身兼導演及編劇的佐治古尼,是非常希望傳媒業能重拾應用的功能--即教育作用,而不是 “mere wire and light in a box” ,亦不是一味的娛樂。這可能與佐治古尼的父親是新聞報道員,他自己本人讀大學時亦是修新聞學有關。不過我們也可以在片中看到,在那集《還看今朝》即將「出街」之際,莫羅也明白到他手握的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武器(之前從未有人這樣做),亦因此感到不安--這亦正是片中高層與莫羅等人,爭論「甚麼才是新聞報道」的主題。不過這種新聞報道方式,其後成為包括《六十分鐘雜誌》的前身--創辦《六》的Don Hewitt,曾說過《六》集合了《還看今朝》及另一個由莫羅主持的節目《面對面》(Person to Person)的精神。難怪在電影《奪命煙幕》(The Insider)中,當傳媒揭發《六》的製作層審查Jeff Wigand的訪問時,《紐約時報》批評《六》「背棄了莫羅的傳統」!

當然,一邊看《各位觀眾晚安》,我自然會拿它與《奪命煙幕》相比。當然,《奪》的情節複雜及刺激得多,顯得《各》較為平鋪直敘,不過也想到,這樣比是不公平的,因為兩者所描述的真人真事,性質上就已有不同,不過以背後的訊息而言,《奪》當中阿爾柏仙奴所飾的Lowell Bergman挑戰審查(出於公司財政原因)、以及尋找新聞背後真相時須當仁不讓的主題,與《各》中同時涉及新聞與政治的主題相比,我是比較喜歡《各位觀眾晚安》的。惟一要嫌的,是片長太短,我有點「唔夠喉」。

電影英文名叫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說的是每次莫羅報道完畢後的結尾語,查維基百科的資料,此句起源自二戰時受德軍狂炸的倫敦,當時倫敦人在街上見到朋友,唯恐會「一訣成永別」,於是會以 “So long, and good luck” 為結束語,當時仍是公主的伊莉沙白,也曾在廣播結束時說「晚安,祝好運」,後來莫羅也在建議下,用了這句為報道結束語,就此成為其「招牌」。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電影中所有麥卡鍚的片段,都是拿回當年的新聞片,因此絕對是「真人演出」,不過試映時有觀眾不知就裡,還批評「飾演」麥卡鍚的演員「演技過火」!

Comments

comments

5 Responses to “晚安,祝好運”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1.5.0.1 on Windows Windows XP

    你寫得真快,而且還補充了那麼多資料﹗我們「電影節網上連線」已連結了這篇文章。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2000

    你寫得真快,而且還補充了那麼多資料﹗X2
    不單指你這篇﹐還有你的BLOG。
    請問你一天是不是有四十八小時﹖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XP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拍得很好,但我稍嫌它首尾呼應得太過工整.另外,正如你所說,George Clooney借古諷今亦太明顯,感覺好像是看了一埸反布殊的演講.電影畢竟是一種娛樂,太多的說教,難免會少了些樂趣.

  • using Mozilla Firefox Mozilla Firefox 1.5.0.1 on Windows Windows XP

    Orangutan:反布殊我倒不太介意,更重要的還是比喻恰當,早一兩年看米高摩亞的《華氏9/11》,看到他跡近「老屈」(係唔係都入布殊數)的手段,即使對布殊政府政策看不過眼如我者,都感到十分谷氣呀!

    Dark Knight:我都想一日有四十八小時呀,不過我已經不是每天更新的情況,只是很多時寫東西前都已經蘊釀一段時間,一寫就可以長篇大論(a.k.a.長氣)而已。

  • using Internet Explorer Internet Explorer 6.0 on Windows Windows 98

    謝謝你的文章,
    令我更明白《各位觀眾晚安》的背景和借古諷今的意思。
    而另外,我想這套電影除了諷刺布殊反恐的非黑即白外,
    亦起了其他的教育作用。
    電影首尾呼應的是男主角有關傳媒責任的言論,
    不過就劇情來說,
    他針對麥卡錫的報導的確起了政治作用,促使他沒落;
    但他最終卻敗在贊助商的問題上,要調到星期天播放。
    所以我認為電影應該亦有諷刺現今觀眾
    一味追捧電視的娛樂性,而不支持教育性的節目。

Comments are currently closed.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