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所見,所聽,所思,所想的東西。

我的Hosting upgrade了! | Home | 英超小評

22.04.2005

Radio Blog換了新音樂

這次播放的音樂,取自華格勒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分別是第一幕的「前奏曲」(Prelude to Act 1)及劇末女主角所唱的「愛之死」(Liebestod)。版本是一九六六年,於德國拜萊特歌劇院現場錄音的版本(見上圖),男女主角分別為Wolfgang Windgassen及Birgit Nilsson(是她的首本戲呀!),指揮是Karl Bohm(也是本人最喜歡的指揮之一)。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故事,在此不詳述了,因為Wikipedia有寫得不錯的摘要。這兩首音樂--怎麼說呢--對我有一種難以言狀的魔力,那種感覺,就是單從音樂中,就可以感受到男女主角那種激情,是一波又一波的撲過來,可說是高潮不斷(難怪有人曾稱卡拉揚在一九七二年灌錄的版本,可作為《The Joy of Sex》的「原聲大碟」!)。

到了第三幕的最後,看到特里斯坦死在伊索爾德懷裡後,伊索爾德進入一種半瘋癲的狀態,唱出「愛之死」時,作為聽眾的我們,彷彿又與她一樣,進行了似夢非夢,似實非實的境界中。靈魂就像是經過洗滌、昇華般--尤其是伊索爾德唱出最後一句歌詞:to drown, to sink unconscious - supreme bliss時,「Bliss」由F Sharp跳一個八度至另一個F Sharp(可見總譜中伊索爾德的一段),每次都令我感動非常...是一首催人淚下的樂曲。

黃牧好像說過,他希望他日臨終時,聽到理察.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歌劇 “Elektra” 中女主角呼喚亡兄Orest的一段音樂(但不敢肯定有沒有記錯)。對我而言,我想聽的彌留前音樂,則肯定非《愛之死》莫屬。

說起那個要命的Octave,Birgit Nilsson在二零零二年接受Opera News採訪時,曾為這個八度有此妙論:「如果你到劇終時唱不出極弱音的F Sharp,你大可以回家吞槍自盡了。」(And if you don’t have the F-sharp pianissimo at the end, you can go home and shoot yourself.)

又記起理察.史特勞斯在去世前不久,曾問來訪的蘇堤,知不知道為何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最後一個和弦中,唯獨欠了英國號的份兒。當時蘇堤不提防大師有此一問,頓時為之語塞,於是史特勞斯解說道,英國號在這套歌劇中,代表了男女主角在第一幕共飲的愛情魔藥,但到了劇末兩人為愛殉情,魔藥的效力也結束了,所以英國號也完成了任務。後來蘇堤對史特勞斯的傳記作者Villis Schuh提起此事,對方安慰他說:大師最喜歡拿此捉弄人,不要太介懷!

本來想動手自動譯出《愛之死》的歌詞,但發現不懂德文的我,若要依賴英文歌詞翻譯過來,肯定意思「隔多一重」!所以,還是在網上找來這段歌詞的原版及譯本好了(網頁的底部就是《愛之死》的歌詞)。

《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有不少版本可供選擇,我自已的個人之選,當時上圖所示的Karl Bohm版,一來演唱者陣容實在是一時之選(由主角到跑龍套的小角色都是名家),二來每一幕都可以塞在一張唱片,可以一氣呵成,只是有時嫌Karl Bohm的速度太快(他指揮華格勒的音樂,採取的Tempo是數一數二的快)。

蘇堤在六十年代初錄的版本,女主角也是由Nilsson唱,不過第一個CD版本太多「炒豆聲」,我不太喜歡(因此沒有買,也不知連結所示的新版質素如何)。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為菲利浦錄的版本,味道是「撚」出來了,但是拍子太慢,聽時要很有耐性,而克萊伯(Carlos Kleiber)為DG錄的版本,樂團是一流的德累斯頓管弦樂團,當日在倫敦的HMV,見到此版本有特價(那時香港HMV賣此碟要六百多元,勁貴呀!),於是立刻買了下來,但到現在也沒有時間細聽(多數聽Karl Bohm版),我自己也過意不去...

說了那麼多,真是有點囉唆了,還是不妨礙大家聽音樂了!

One Response to “Radio Blog換了新音樂”

  1. yuen luk luk :

    這個歌劇professor也有介紹給我們聽, 他介紹的版本是Bohm or Solti?? 對歌劇真的不太熟識!

    卡拉揚 - 很喜愛的conductor!

Post your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