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我所見,所聽,所思,所想的東西。

不拉第 | Home | 事先張揚的造馬事件

2.04.2005

隱蔽青年


「以往只有《號外》編輯才懂得的名堂,現在每個《壹本便利》的讀者都會拋了;以往只有高官富商才知道的『內幕』,現在上兩期的周刊已說過了;以往只有大歌星才會的喉震音,現在四歲的小朋友也懂了。這便是資訊發達,『人與人之間更為平等』了。...但當人人懂得的都一樣多,都一樣,都問你:『喂你睇左今期咩野未?』時,我們感覺不到沐浴天堂的快樂,卻像浸大一窩跟自己體溫一樣,跟自己體味一樣的暖湯裡,溫溫吞吞,混混噩噩...」
(謝立文:《麥嘜算憂鬱亞熱帶》)

從來都是《港燦筆記》的「忠實讀者」。佩服港燦兄對世事的觀察,喜歡他下筆的調子,往往一句起兩句止就將整件事勾畫出來,與我下筆囉唆,兜來兜去也未入正題的累贅風格很不同。最近讀到他發表的《隱蔽青年》一文,竟在「獨立媒體」網站引起一番討論,結果港燦兄要「靜思己過」。看罷整個討論,我竟然想起上面的那一段引文。也許是沒有甚麼關聯,總之就是記起就是了。

對於港燦兄在獨立媒體的討論中,被人罵到「體無完膚」,老實說,我是有點驚訝的。再三看《隱蔽青年》一文,除了形容那位青年口中所出的,都是「陳腔濫調」一句中所暗含的批評(其實批評也談不上)外,全文給我的印象,就是港燦兄對於這名思路清晰,答話「有紋有路」的青年,為何只關在家中不找工做,感覺有點驚訝而已。若要將這篇純粹是場面速記的東西,說是對「隱蔽青年」作為社會現象、以至「隱士」本身的攻擊,則實在是有點風馬牛不相及啦。

然而在獨立媒體的討論,卻很可能是由那名「青年甲」的誤讀所造成:單單由一個作為文章分類的Tag,就將文章定性為「港燦認為該青年『無病呻吟』」--若不是,為何在題前加此四字--那麼,一來這名讀者理解能力不足,二來真是為要港燦兄可憐,因為之後的討論,大致上都是建基於「港燦批評隱蔽青年」這個論點而發展,他卻要為此受箭,慘食「死貓」!

其實我的疑問比感嘆更多。在整個討論中,Jargon/行話/專業名詞固然「滿天飛」,還有人認為「隱蔽青年」是「語言暴力」云云,真是令我「眼界大開」。其實,當傳媒造出一個概括名稱,去形容一個社會現象時,是否必然等於將所形容的這一批人「邊緣化」、「矮化」,然後予以打擊?再者,討論者以「先有新聞透視的報道」作為「框架」,然後「港燦將鄰座青年的對話Make sense之」,這樣的因果論證,是否真的站得住腳呢?再者,討論者對工作/不工作加進了一批又一批的Variables,最後拋出一句「『自食其力』、『多勞多得』、『要有理想,腳踏實地』,跟本只是一堆堆未經思考的話」,那麼,我想問,思考過的話又應怎樣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是否可以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許冠傑歌曲《搵野做》的歌詞--「拿拿聲即刻走去搵野做/人必須知道自己既用途/唔去奮鬥你咪望有酬勞」--也許可以當成小人般「任打唔嬲」了。本人一名友人對我說:「我只覺得,如果隱蔽係暴力,失業甚至退休都可以係好暴力。」不知大鑼大鼓地批評「隱蔽青年」是語言暴力的人,對此二詞有何見解?

這一句很搞笑:「不論有否惡意,也不能改變語言暴力的事實」。若無惡意,何來暴力?(不要對我說暴力是沒有惡意的!)再者,甚麼是「語言暴力」?甚麼人遭到「施暴」?引起暴力的用語是甚麼?或許參與討論的人,在拋出這些「行話」時,可以解釋解釋,否則,陳義再高的討論,也會淪為小圈子的互相取興,或至少,限制了讀者的層面而已。港燦的文章只是描述一個社會現象,但被加上涼薄、迫害的標籤,請問當中原因為何?小弟不賢,還望諸位高賢賜教賜教。

獨立媒體的存在,當然可作為照妖鏡,照出傳統媒體的缺陷,補其不足,但這是不是等於逢傳統/大眾必反?若網站的人以此奉為圭梟,我想,我是會很失望的。

5 Responses to “隱蔽青年”

  1. 錢恨少 is :

    認同周兄的看法.

  2. 港燦 is :

    多謝 Alex 捧場。認同當日鄰座責年的說話一針見血,簡潔到題,道出社會的不公,但若問他為何躲在家不找工作,他用同一理由回答,恕仍未能接受。預料他必會反駁,像我這「得把口話人」之流,你的生活,你的工作又有意義嗎 ? 你覺得讀了這麼多年書後,上街拉扯途人申請信用卡;或如王旅旅說,做酒店執床單;或終日沉迷在各式金錢遊戲裡,有意思嗎 ? 有尊嚴嗎 ?

    不談吃飯這最根本問題,就算知道他的父母肯繼續供養 / 支持他,我仍會勸他到例如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 HKCS ) 做義工,協助輔導一下同道中人,透過工作更認識自己。

    亦只能像 Tungpo 一樣,對他的悠閒生活,表示羨慕。

    尊重 Inmediahk 諸君的不同看法,我亦無資格強加自己的想法給那年青人,也欣賞 Inmediahk 繼續採討這社會現象,例如專訪一直有跟進類似青年的 HKCS 有關報導

    留意到相比 HKCS 對「 隱蔽青年」的 定義,相比日本對 “Hikikomori” 的定義寬鬆。

  3. Duke of Aberdeen is :

    《麥嘜算憂鬱亞熱帶》和《麥兜從蜜汁到叉燒》是謝立文和麥家碧十年前在經濟日報的時事漫畫,當年蘋果出版,傳媒生態從此改變。

    看大班現在人氣大降,我發覺有個平台發聲實在很重要,難怪很多有錢佬虧本也喜歡攪傳媒。

    麥嘜麥兜漫畫中有一篇說(大意):「傳媒監察政府,傳媒監察社會,誰來監察傳媒?」

    我話誰能和誰會監察傳媒,誰願站在一個媒體的對立面。我想創一個JARGON來方便自己,叫「傳媒霸權」。

    「隱蔽青年」一詞定義含糊,討論起來很容易變成了各自表述。但沒有結論也不緊要,一個獨立的媒體,應該能容下不同的觀點。

  4. 港燦 is :

    對 Inmediahk 的觀點不盡認同,但沒有他們的努力,起碼如嶺南的副學士不能與本科銜接,或如內地力奇珠寶廠的工人在工作時大量接觸有害粉塵等事件,未必會有其他傳媒再跟進,從而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和其他壓力團體的協助。

    最重要始終是除了港燦那把庸俗的聲音外,Alex 、Inmediahk 和香港仔公爵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觀點都可繼續自由表達。

  5. Anonymous is :

    其實我也沒想到港燦君的文章會引來那麼多的討論, 也許是因為inmedia的成員裡年青的一群比較多, 而他們在主流的說話空間比較少(被隱蔽).
    在inmedia的討論中, 有一個社工系的學生提出標籤的問題, 就是說, 當你認為那是一個社會問題, 要名之, 但當命了名, 卻又引發標籤效應, 那些人開始那樣地理解自己, 別人又開始那樣地理解自己, 那同學提出的問題大家都不懂得回答.
    我想, 在inmedia的青年人在整場討論裡, 也學會很多不想的思考角度.
    其實inmedia無意站在大眾的對立面, 在籌組的時候, 就希望這個平台能更多元, 但不同的存在空間和位置就產生不同的效應…
    我是阿藹(懶得login)

Post your opi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