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李雲迪的思想音符

前言:今天(周四)讀《信報》文化版,林在山訪問了剛在今天度過二十二歲生日的李雲迪。此文以李雲迪第一身的角度說音樂,讀來十分有趣,特在此轉貼以與各位對音樂有興趣的人分享。

我自二○○一年起在德國漢諾威戲劇音樂院深造。

第一次獨立生活,難言好玩,並不刻苦,頗覺有趣。

在德國的生活—早上會跟其他年齡相若的同學一起上課,多是音樂史和樂理課,是英文教授的。別的同學都未有灌錄過任何唱片,不過灌錄唱片跟藝術造詣是兩碼子的事,灌錄過唱片的,不等於藝術造詣特別高。同學們有他們的想法,與他們一起,自有一種氣氛,我跟他們同住同吃,時有交流。下午,大多時間是練習新的曲目。

這兩年,我公眾演奏的,多是浪漫派的蕭邦和李斯特;可是當前我所學的,卻是古典時期的樂譜,主要是貝多芬、莫扎特和舒曼。我會聽唱片,不一定是鋼琴演奏,多數是交響樂、歌劇和其他的樂器,這會有助於我對音樂和文化的理解,因為那是相通的領域。除了鋼琴外,我最喜歡大提琴,認為它是最具說服力的樂器。我參加了一個學生的室樂團,不是課程的一部分,是自選的,從中學到很多。晚上我會跟朋友一起吃飯,也會自己做飯,跟音樂一樣,當中的想像力十分重要。有時會去看看電影,不一定跟音樂有關;電影有吸引力,讓我感受到時代的新意,好的電影也是藝術。

我的老師阿里.瓦蒂是猶太人,他教我的,能夠加深我對音樂文化的認識,豐富我對樂章的演繹。他是長者,生活體驗和音樂體會都有很多可以教我。可是他經常出國,所以他在德國時,我們便爭取時間見面、上課。對我來說,音樂是捉摸作曲家意境感情的最好渠道,能知道當時的歷史和背景,很有幫助,雖非必要,但是彈到某個階段便想知道更多;認識作曲家的生平,可以減少演奏者演繹錯誤;聽我演奏的聽眾用不著知道我是如何生活,因為我不是創作音樂的,我只是演繹的媒介。

蕭邦所寫的,絕大部分是鋼琴樂章,除了貝多芬以外,是最多產的。巴哈的音樂富於靈性和哲學性,我很喜歡。莫扎特的作品自然,很有天才,當我想鬆弛一下的時候,就會彈奏他的東西。我不會推蕭邦給不愛聽蕭邦的人,因為完全沒有必要;蕭邦的作品很容易聽懂,不過聽來簡單,演奏卻很不簡單,這是他的特色。我喜歡史特勞斯的交響樂,也喜歡普契尼的歌劇。我曾嘗試欣賞中國戲曲,可是聽不懂。

我學的,是西洋音樂,不是自己國家的文化,當中自有額外困難;不過我認為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藝術,其實都是人類文明的表現,流露著基本的人性和感情,那是沒有國界的,縱然是不同的國家民族、不同的歷史環境,人的本質根性都是一樣的。有機會成為專業音樂家,我很珍惜,不會因為二十歲便有了點名氣而喪失鬥志,我的奮發心志比過去更強,因為自覺有此機會實在得來不易。

攻藝術要吃得苦,不為什麼,而是唯其如此,才能更深刻地領略音樂。我從來沒有刻意想過要是不彈鋼琴便會做些什麼,也許正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考慮,我才有一路以來的專注;多想其他門路的人,也許便不該走音樂家這條路。

演奏會的曲目是我自己選的,替什麼商品賣廣告也是自己決定的。我可以跟爸爸媽媽和任何人商量,不過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所以只有自己才能作取捨的決定。選得對不對,只有由歷史來判斷,沒人能夠清楚掌握。拍廣告,不是我的本行,不過我在廣告中只是做回自己。要是廣告商拍的是一個鋼琴家的點滴,那也間接幫助推廣音樂了。我不會做不是我、使我不自然的事情,並不介意別人視我為流行偶像,我是我,希望不斷在音樂上有所發展,一年只出一張唱片,因為我不是暴發的那種人,追求的,是長久的藝術—藝術的追求有不同的階段和層次,所以在某程度上說,這個目標是永遠不會達到的。唱片銷路廣我當然高興,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最重要的,是我隨著自己的意願和理想彈奏。我不介意買唱片的人用什麼心態去買那張唱片,因為我彈我的,他們怎樣想是他們的權利;我也會因為好奇去買唱片,為的也許只是看看裏面的小冊子呀!像卡拉揚,儀表當然可以加分,不過這不是我專注的,最重要是他的本事、他的藝術感染、他充沛的生命力。

(古典)音樂這行業不會很賺錢,必須國家支持;所謂的廣告贊助是另一回事,反正也不足夠。藝術根本就跟政治掛鈎,像在蘇聯,音樂就是政治的工具。我的音樂不是服務國家,不過也不無聯繫,國家的慶祝活動,不用音樂可以用什麼?音樂是體現國家精神的一種方式。

像蘇聯一樣,中國很有條件培養藝術家,我們有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深厚、崇尚美德,有這樣的先決條件,看其他文化便易加理解,不像美國都是來自四方八面的觀念,歐洲傳過來後又走了樣、變了相,亂七八糟;不過國家富強自然也有她的好處,沒有的可以「買」、可以高薪挖角,可是就不像俄羅斯般,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有自己的獨特氣派。我們雖然都受包圍的環境影響,可是也有共通性,能夠精神相通。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終有搬回祖國的一天,也許不很容易,因為搞的是西洋藝術,主流仍在歐美。而中國就跟日本一樣,是音樂上潛能很大的國家。我常常回爸爸媽媽的家,所以沒有特別強烈的思念。

香港,讓我實話實說,很難培養藝術家,因為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港人著力追求的,不在這方面。文化的東西,在香港難以沉澱(積碇);香港有許多小朋友學琴當然好,學音樂不一定要為搞專業,可以是從欣賞角度因應;看來在港作音樂專業的培養便難之又難,因為這裏的人有太多選擇。

要是我有孩子,我不會要他攻音樂,太辛苦了。

(今天是李雲迪的二十二歲生辰,以上是早幾天他跟記者於午飯間暢談兩小時的主要內容。)

3 Responses to “轉貼:李雲迪的思想音符”


  1. 1 yuen luk luk is :

    喜歚這篇文章…. 李雲迪與朗朗,朗朗的技術是比李雲迪好, 但我比較喜歚李雲迪, 他比較真誠, 直率, 似一個藝術家, 但朗朗很做作, 商業味重…

    “攻藝術要吃得苦,不為什麼,而是唯其如此,才能更深刻地領略音樂。” - 係呀, 真的好苦, 好苦….

  2. 2 mmonk is :

    i haven’t been to a li yundi performance. a few days ago, i went to see lang lang play tchai#1 and found his interpretation excessively joyous.

  1. 1 The Dukedom of Aberdeen 香港仔公國 » Blog Archive » 閱報

Leave a Reply